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思考

时间:2022-09-08 08:15:16

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思考

职业院校是地方性院校,必须面向当地人才市场,面向企业办学。职业院校首先从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把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标准来开展工作,贯穿于学校定位、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使学校的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国家的方针政策要求,围绕市场需求,培养与市场接轨的高技能人才。

一、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现状

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据机械英才网调查和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调查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调查还发现,企业当前最急需人才的前3位人才依次是: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

2.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势头

在今后的几年中,我国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势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需要,以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重点加大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到2020年,全国新培养技师350万人,高级技师100万人,使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

二、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车间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中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的。但当前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中对人才类型和层次定位不准,依然从学科角度分析学生需求,忽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或不能较好地把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造成人才培养脱节,形成教育与需求的矛盾。

2.传统观念及大学扩招的影响

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依然太低,学生和学生家长总认为“技工”是低人一等,对职业院校缺乏信心。大学扩招素质好的学生基本以高级中学或大学为升学选择,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源头上奠定了不好的基础,生源基础差是高技能人才难以培养,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落后

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一些学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导致人才质量不高,学生找不到就业出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水平也不高,不能实现与企业的良性循环。同时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应该是非学科课程模式,由于长期以来受单一学科课程的影响,很多教师自身也是受学科型教育的,在认识上和教学中较难突破这一传统课程规范的束缚。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反映企业和行业现行的主流技术,使学生感到学了许多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4.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缺少符合我国实际的指导高职院校教学设计的有效教学理论。长期以来将理论和实习作为两个不同环节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不但使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针对目前的具体情况及特点,对部分乃至所有专业课实施一体化教学,是职技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

5.实践教学的建设环节薄弱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是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都未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忽视了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方法,缺乏规范性生产现场的氛围,缺乏严密的考评体系,使实践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受到很大影响,使教学现场和工作现场相差甚远,学生不能完成学习和工作的无缝对接。

6.教育教学的基本建设比较薄弱

扩大招生,而办学条件相对不足,无法保证教学的需要;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上不合理,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职业教育教学的管理体系和制度。职技院校尚缺乏对教学质量管理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

7.评估导向错位,标准单一

对职业院校的质量考核还是用精英教育的标准,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没有适合职业院校的评估体系,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从而不利于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开发,不利于优质教学实施的引导,不利于技能人才的培养。

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短缺与职业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以及教学规模、教学模式、教学运行机制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

三、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把企业是否满意引入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坚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教学为导向”的办学原则,以企业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各环节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不适应用工市场的状态。

1.在办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两不动摇”

即坚持国家教育方针不动摇,坚持以用工单位需求为导向不动摇。在整个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市场意识,培养优势专业,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

2.建立专家委员会组织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

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做好调查和预测,为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议成立由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时刻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政策的变化,及时了解制造业市场用工需求,并使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满足目前和未来潜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强教育教学的适应性。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根据对企业人才技能需求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上一篇: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 下一篇:浅析地方民族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