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正当防卫

时间:2022-09-08 04:08:40

作者简介:王迪,男,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教师,经济学硕士、法学学士

摘要:我国刑法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正当防卫正是基于这一目的而确立的。规定正当防卫的意义在于:有利于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积极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国家、公共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刑法中规定正当防卫,能够有效地遏制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正当防卫;不法侵害;立法完善

正当防卫作为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该制度一直是理论与实务研讨的重点和热点。其目的是为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使其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同时,为避免防卫人滥用正当防卫权而对其适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强化保护防卫人的合法权益时,决不可致不法侵害人应有的合法权益于不顾;否则法律将失去其应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将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一、正当防卫之概述

防卫权作为一项自然权利,在人类自身有所体现的防卫表现在动物本身为所具有的自然防御或反击的本能。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正当化,历经了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理论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犯罪构成要件的符合性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条件,不符合犯罪构成,就不构成犯罪。由此,正当防卫行为是一种不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

二、从构成要件解析正当防卫

防卫行为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即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正当防卫的构成应当是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统一。

(一)前提条件――针对不法侵害

1.侵害行为的客观性――是否包含无责任能力人的侵害

正当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不法侵害是指对某种权益作出违反法律规定的侵袭和损害。不法系指客观上危害社会且违法的行为,不以行为人是否具备责任能力和责任意思为要件。侵害性就是不法侵害行为侵害了某种法律所保护的合法权益,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究竟是针对犯罪行为还是包括违法行为

违法性是法律对达到一定程度的危害社会行为所作的主客观综合评价。有学者认为不法侵害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其他违法行为,但又不是泛指一切违法犯罪行为。

如果不允许公民对尚未达到犯罪程度的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那就是对不法侵害人的纵容,对受害人造成更大的伤害。犯罪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都是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所以很显然可以对其他违法行为进行正当防卫。

(二)对象条件――不法侵害者本人

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排除和制止不法侵害,由于不法侵害的行为只能来自于侵害者本人。所以在具备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时,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

此外,在亲属之间发生的正当防卫也适用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一般规定。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对正当防卫的对象并没有身份的限制。

(三)时间条件――正在进行

正当防卫之存在,以能够阻止对合法利益的紧迫侵害为基础。针对实际存在而又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

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正在进行的,而不是尚未开始或已经结束的。如果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则可以请求公力救济;如果不法侵害行为己经完成,则无防卫之存在的余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的把握好不法侵害的开始时间和不法侵害的结束时间。

通常情况下,应以不法侵害人着手实行不法侵害时为其开始,但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十分明显,即当不法侵害的预备行为足以造成对合法权益的威胁,一旦实施就来不及减轻或避免危害结果时,也应认为是不法侵害行为的开始。例如,为了杀人而侵入他人住宅的,在不法侵害人开始侵入他人住宅时,防卫人就可以针对已经开始的不法侵入住宅的行为进行正当防卫了。

(四)主观条件――正当防卫的意图

1.正当的防卫意图

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对于为了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侵害行为是不能视为正当防卫的。即要有正当的防卫意图。

正当防卫之设立不仅符合功利目的,而且还应符合正义之要求。正当防卫行为之所以被规定为排除犯罪性的行为,不仅因为能产生保护合法权益的客观效果,还在于防卫人主观上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正当意图。

司法实践中。常见到为了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侵害行为,因为其主观目的与正当防卫的主观目的相违背,所以在认定是否属于正当防卫时,应从其主观目的上看,必须以是否具有正义性来确认。

2.防卫挑拨

防卫挑拨,即为了侵害对方而故意以挑拨、寻衅等不正当手段激怒他人向自己袭击,然后借机加害于对方的行为。这种行为因为不具有法律上所称的防卫意识,其主观上具有犯罪意图,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所以是故意犯罪依法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3.相互斗殴

互相斗殴,指参与者在其主观不法侵害故意的支配下,客观实施的连续互相侵害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人主观上的行为具有伤害对方的目的,属于不法行为,而不具有维护合法权益的意图,因而也不得视为正当防卫。但有两种情况必须明确:

(1)如果一方已经放弃斗殴,反而逃跑躲避或者求饶,而另一方却继续攻击,实施不法侵害的,逃避方此时则可以出于防卫意识对侵害人实行正当防卫;

(2)如果在斗殴现场,并与斗殴事件有一定的联系,但确实没有参与斗殴,主观上没有斗殴伤害他人的意图,客观上也没有实施殴打或者指使他人殴打对方的行为,在遇到多人围攻并有可能受到伤害的情形下,可对行为人进行正当防卫。

(五)限度条件――不超过必要限度

防卫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和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因此,在防卫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强度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更不能无条件地进行无限度防卫。即没有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防卫是否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也是划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客观标准。

三、小结

法律应是理性且公正的,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在强化保护防卫人的合法权益时,决不可致不法侵害人应有的合法权益于不顾,否则法律将失去其应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将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受害人反击暴力犯罪侵害的特殊防卫权是国家赋予公民一般防卫权的派生性权利,是特殊条件下的救济措施。所以,要使正当防卫真正地成为被广大公民普遍使用的维权武器,充分对犯罪分子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把犯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就要使广大公民真正的了解正当防卫。当然,同时还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全社会的广泛支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3)

参考文献:

[1] 邱兴隆、杨凯主编:《刑法总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2] 陈兴良著:《当代中国刑法新境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1日第1版。

[3]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 高铭暄、马克昌著:《刑法学》(上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5]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上一篇:浅析亲亲相隐原则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确立 下一篇:简论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