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效力

时间:2022-10-07 06:34:22

简论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效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观念的转变及其受国外思潮的影响,我国的离婚率呈现一个高度增长趋势。在众多的离婚案件中,其一种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离婚案件备受社会关注,因为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案件后面往往夹杂着不可公世或险恶目的的是由。人民法院对于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离婚案件的审理,由于种种原因,裁判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公正有效地处理转型社会背景下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案件的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在审判方面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在此笔者以一名人民法院工作者的身份亲身经历的审判经验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简介一下本院受理的两个典型该案件,本院2010年的第31号案件被告以虚假身份与原告登记结婚,在“婚后”原、被告生育了一儿一女,“日子”过得还算幸福,但后来被告伪君子的身份还是被原告发现,在原告发现真相后,被告卷走原告父母变卖土地房产等一百多万元后销声匿迹,一个惨淡的败局等着善良美丽的原告去处理。在案件审理中,本院发现被告在此期间和另外一女子乃以真实身份保持着有效婚姻。该类案件险恶目的主要是骗财骗色。本院2010年的第40号案件,原告由于年龄小未达到结婚年龄而以姐姐的身份和被告登记结婚,现原告目前已达到登记结婚年龄,加上姐姐自己也需要登记结婚,于是原、被告要求去民政局办理离婚,而民政局以不合法律要件不办理其离婚,故原、被告来院请求判决离婚。这两个典型案件也能够代表相当部分该案件类型。

对于本案的处理,目前主要有几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意见:判决或调解离婚。主要依据是:《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意见》第4条规定:“一方欺骗对方或者在婚姻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结婚证》的”,“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

第二种意见:判决原、被告之间的婚姻关系无效。因为当事人的登记结婚行为违反了法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主要依据是: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民法理论,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实质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由此可见当事人并不是真实意思登记结婚。同时当事人以欺诈的手段使另一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进行婚姻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都要求婚姻当事人应以真实身份登记结婚,而当事人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是违背法律和法规的行为,亦违背了公序良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条、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应当认为原、被告双方的婚姻登记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三种意见:裁定驳回原告。当事人应当去民政部门办理离婚,如婚姻登记机关不予撤销,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主要理由是:本案的被告身份子虚乌有,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明确的被告条件,按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应当裁定驳回。

对于以上的处理方式,有相当的法学者和法官基本是以一种固定方式裁判。然而笔者认为应当以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根据个案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裁判,而不是所有的案件总是以一种方式裁判。或者就理论而理论,完全抛开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在作出裁判前,以下几个问题也应当作为重要考虑依据。第一、虚假身份人是否善意。如本院受理的31号案件,就是典型的骗财骗色,属恶意。第二、判决后的影响。如本院对于31号案件,以无效民事行为判决婚姻登记无效后,原告去为二个子女办理户口时,相关部门以违反计划生育为由,即未婚生育未有合法手续为由,要求原告支付近10万元的罚款后才可以上户口。第三、相关部门处理问题的态度。如本院31号案件,是受害当事人全家人哭着来法院请求离婚的,妇联组织也出面了,其当时情景说的更直白一些算是“跪求”人民法院民事立案的。受害当事人先是去民政部门要求离婚或撤销结婚登记,民政部门以不和法律要件或其他理由不予接受。后又去相关部门请求处理,得到的结果也一样。毕竟有些部门是不会主动承认自己的行为有过错或“多管闲事”。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王胜俊院长提出的“十个始终坚持”中的第四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为此作为人民司法机关,作为党联系人民的重要阵地,人民法院就应当立足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对于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离婚案件,涉及到婚姻、子女成长、债务等等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毕竟一个判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公民的一生,应慎重再慎重。笔者的意见是对于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离婚案件裁判,应当视情况的不同以维护受害者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出高效的裁判。对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离婚案件,一般情况下,应以当事人的登记结婚行为违反了法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认定原、被告双方的婚姻登记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主要理由是:本着“人民法官为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这样判决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特别是对保护受害者利益有着重大意义。对于以骗财骗色为目的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当事人,其在外通常会保持其它婚姻关系,或者在外搞一些违法的勾当等等,以达到其不当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人民法院判决其无效婚姻,受害者就没必要为“负心人”承担婚姻外的其他孽债。如果人民法院判决或调解原、被告离婚,其事实就是承认原、被告此前的婚姻是合法有效的。如是以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当事人在婚姻存续期间对外以夫妻名义,即使以个人名义进行的经济及其他活动造成经济等负担,受害方当事人势必要为此承担在夫妻存续期间依法应当的民事责任。如是这样,对受害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民事责任也是相当沉重的。作为受害方当事人及知情人等势将怀疑社会及法律的公平人道性,一个个公民的怀疑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存在本文第二种考虑因素的,如果受害者主要考虑子女成长发展的,并自愿承担一切后果的或者判决离婚后,不会带给受害者在婚姻存续期间的债务纠纷的,可以考虑判决原、被告离婚。这样的话,对于子女的入户及以后相关手续的办理会较为有利。毕竟父母眼泪都向下流,作为受害者的父母,其对自己的伤害不言而喻,对子女的伤害也是相对大的。如果再在女子入户问题上卡口,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承担违反计划生育的罚款,那子女可能将是长时间的黑户,不能接收正常的教育,不能享受一个正常公民应当的权利,本案中,原告的女儿近十岁一直都没有上学。本来作为受害者的父母为此事已经相当自责,如果再对子女造成如此伤害,其苦楚堪比窦娥冤啊。如果出现本文第三种考虑因素的,希望那种坚持裁定驳回原告的,虽然从法理上这样做没有错误,但是是否能够多多设身处地考虑下受害者的感受。人民法院一直在人民群众心中是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圣地。既然有三种处理方式并且都是法律允许的,为什么一定要把受害者拒之门外。特别是恶意的虚假身份登记结婚的案件,苦楚的受害者往往是把人民法院当作生命的最后救命稻草,你一个驳回原告,可能彻底会了结受害者。人民法官应当了解民间疾苦,不要高高在上坐而论道,就理论而理论,完全脱离人民群众。笔者认为,人民法官为人民,就应当是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以最好的处理方式维护人民利益,这也是践行“三个至上”社会主义法制精神的体现。

上一篇:浅谈正当防卫 下一篇:浅议《法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