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正当防卫”的教学

时间:2022-08-28 02:42:41

浅谈“正当防卫”的教学

摘要: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本文通过对“正当防卫”的概念和实施正当防卫必须具备的条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正当防卫”。

关键词: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 合法利益 必要限度

中等职业学校教材《法律基础知识》(陈桂明主编,2005年6月第二版)第五章第二节第三框介绍了“正当防卫”的有关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完本部分知识后,对什么情况下实行正当防卫和如何进行正当防卫还比较模糊。究其原因,一方面,教材只是对正当防卫进行了一些概括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不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正当防卫的解释还不很透彻。为防止学生在实行正当防卫时出现偏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正当防卫。

一、准确把握正当防卫概念中的两个要点

中国现行刑法第20条第1款的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1.不仅仅是本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可以实行正当防卫,在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也可以实行正当防卫。有些学生认为正当防卫只是当自身的合法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才能实行,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当你看到同学或他人正遭遇抢劫时,你上前为了制止抢劫行为而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了损害,又如当你发现有人正在对桥梁实施爆炸破坏行为,你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人的破坏行为而给他造成了损害,以上两种行为都属于正当防卫,虽然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了损害,但不需要负刑事责任。

2.只有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才构成正当防卫

有些同学会认为只要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实施的行为都是正当防卫,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案例:甲欲抢劫着便衣的警察乙的财物,将乙推倒在地,并抽出尖刀对准乙的脸上划了一刀,逼迫其交出钱财。乙迫不得已掏出身上的手枪朝甲开了一枪,但由于甲躲闪很快而未受伤。在本案中警察乙的行为就不构成正当防卫,因为他没有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本身就不需要负刑事责任。

二、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必需具备的条件

在准确把握正当防卫概念的两个要点后,要想准确无误地实施正当防卫,还必须把握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

1.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侵害而实行防卫

这是实行正当防卫的目的要求,这一个条件明确说明实行正当防卫保护的是合法权利,而不能是非法利益。如警察对贩毒者所持有的进行没收时,贩毒者就不能对警察的没收行为进行正当防卫,因为贩毒者持有是不合法的,对贩毒者来说它是非法利益。又如相互斗殴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因为相互斗殴是参与者在其主观的不法侵害故意的支配下,客观上所实施的连续相互侵害的行为。其主观目的都是为了侵害对方,而不是保护公私财产及人身安全的合法权益,故双方均无正当防卫可言。再如防卫挑拨行为不能视为正当防卫,所谓防卫挑拨就是指故意以挑拨,寻衅等不正当的手段激怒他人,引起他人向自己袭击,然后以防卫为借口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由于该不法侵害是在挑衅人的故意下诱发的,其主观上具有犯罪意图,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因而依法构成犯罪。

2.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

这是实行正当防卫的根本要求,“不法侵害行为”指对于法律所保护的公私合法权益进行侵害,只要是不合法的具有侵犯性并且造成危害公私合法权益的行为就属不法侵害,受害人和他人都有对侵害者进行防卫的权利。但是是否对于一切不法侵害都应当实施正当防卫呢?回答是否定的,正当防卫中所指的不法侵害主要是指那些社会危害性大,侵害程度激烈,具有积极进攻性的侵害行为。

案例一:某市幼儿园保育员李某于某日下午带领8名幼儿外出游玩。途中幼儿王某失足坠入路旁粪池,李某见状只向农民高声呼救,不肯跳入粪池救人。约20分钟后,路过此地的农民张某听到呼救后赶来,一看此景,非常气愤,随手给了那老师重重一棍,然后跳入粪池救人,但为时已晚,幼儿王某已被溺死,教师李某被打成重伤。

农民张某棒打教师的行为属正当防卫吗?答案是否定的。教师李某带学生外出游玩,对学生遇困时有救助的职责,她的不作为行为导致严重后果,已涉嫌犯罪,属不法侵害,但不作为犯罪缺乏侵害的攻击性、紧迫性。本案中,农民张某见义勇为救小孩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但同时,他也要为自己棒打教师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3.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防卫

这是实行正当防卫的时间要求,不能在不法侵害还未开始就实行正当防卫,也不能在不法侵害已经结束了还实行正当防卫,刑法上将这两种行为称为防卫不适时,造成伤害的,按故意犯罪处理。

案例二:某老汉有两个儿子甲和乙,大儿子甲非常孝顺,小儿子乙整天不务正业,祸害乡里,且对老汉经常是非打即骂。一天,因为一些琐事老汉与乙发生矛盾,乙大发雷霆,手持一把菜刀要砍老汉,老汉吓得夺路而逃,乙在后面追赶。途中恰好被甲看到,甲用手中的扁担将乙打昏,老汉见乙昏倒,上前拿起乙的菜刀将乙砍死。

在本案例中,甲是在乙进行不法侵害过程中将其打昏,属于正当防卫。老汉杀死乙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因为乙被甲打昏在地,乙对老汉的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老汉就不能实行正当防卫了,他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

4.必须是针对进行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防卫

这是实行正当防卫的对象要求,实行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不能针对任何第三人。如甲正在殴打乙,乙打不过甲,边抵抗边逃。忽然看见甲的儿子正站在旁边看热闹,于是将甲的儿子打昏在地,甲上前救护儿子,乙乘机逃走。乙虽然是为了摆脱甲的殴打而将甲的儿子打昏,但他针对是甲的儿子而不是甲本人,所以他的行为不是正当防卫,而是故意伤害。

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这是实行正当防卫的限度要求。《刑法》第20条第2款的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应从三个方面考察:(1)能用较缓和的手段或较小的强度足以制止不法侵害,就不允许采取激烈的手段或较大的强度去防卫;(2)为了保护较小的权益,不允许防卫行为造成重大的损害;(3)对于没有明显立即危及人身安全或者国家和人民重大利益的不法侵害,不允许采取重伤、杀害的手段去防卫。

《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把握与实施正当防卫,不仅有利于鼓励公民积极与犯罪分子作斗争,有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利于震慑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上一篇: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 下一篇:浅析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