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08 03:34:45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原因 ,以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率。方法 观察210例患者的562例次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为26.4 %。其中急性白血病(AL)组为24.3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为15.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47.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组为23.0%。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应视患者情况作出综合断,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 ,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输血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治疗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出血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血液病患者在疾病治疗或进展过程中,大多数伴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人们发现输注血小板时不仅有输血时可出现的一般反应 ,如发热、寒战等症状 ,反复多次血小板输注或既往大量输血的患者往往会引起血小板的无效输注[1],指血小板输注后不能达到预期血小板增加的效果,一般认为患者至少2次输注ABO相合保存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输注血小板210例血液病患者,其中男性129例,女性81例,年龄14-70岁,平均41岁。其中AL116例,AA25例,ITP30例,MDS39例。

1.2方法 血小板悬液由新疆省中心血站提供,ABO同型输注,输注前受体及供体作ABO正反定型,并在受体供体之间做血型交叉配合试验,分别测定每次血小板输注前、输注后18~24h的血小板计数,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发热、感染、脾肿大等情况。

1.3输注血小板的指征患者有血尿、 消化道出血、 阴道出血、 颅内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体表有紫癜、瘀斑和或外周血小板计数< 20×109/L或(20-30)×109/L合并明显的出血[2]、计数

1.4判断标准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可根据直接观察如果输注足量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未改善和/或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趋势加重,以及输注血小板1h和24h后血小板计数未增加。输注效果评价:计算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orrectedcount increment CCI)。

CCI[4]=(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9/ L)×体表表面积(m2) ÷输注血小板数目(1011) ,其中体表面积=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01529。若18~24h后 CCI< 415 ,则判定为血小板无效输注[5]。

2结果

本组210例血液病患者共562次输注血小板,149例次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四种血液疾病血小板无效输注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血液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大多数有血小板减少,目前在血液病治疗中血小板输注已成为成分输血的首位。而CCI是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的较为客观的指标。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血小板输注无效有多种原因,如血小板制剂因素(血小板质量、输注血小板的数量、白细胞的含量、保存的时间、温度);免疫因素;非免疫因素等[6]。免疫因素主要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7] ,以及药物所致的抗体。非免疫因素有发热、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疾病的种类等。(1)病种:本文中,不同血液疾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有统计学差异,除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有关外,还可能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治疗方案等有关。如AA患者输注有效率高于AL患者,与国内报道一致[8],考虑可能是AA患者初治者比例大(25例AA中有20例为初治),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少,而AL患者中有部分为多次化疗者,反复多次接触输血治疗,已产生相应的抗体,发生血小板同种异型免疫反应,导致输注效果下降。ITP患者脾脏滤泡面积、生发中心数目及面积均显著增大,且ITP本身存在破坏血小板同种抗体,故ITP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最低。MDS患者可能与其病程较长,反复多次输血,易产生抗体有关。而MDS患者除此原因外,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对自身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免疫反应所致,患者存在一系列的免疫学异常,更易产生血小板输注无效。(2)病变过程因素:血小板约1/3存在于脾池中,它们与循环池可以交换,在与血小板相关疾病中,脾脏常常是破坏血小板的部位,任何原因所致的脾脏肿大,都可使血小板在脾脏的破坏比正常多30 %。此外,脾脏的滤泡为B细胞区,与抗体生成有关,生发中心是B淋巴细胞增生转化的场所,其产生抗体的能力很强,生发中心数目及大小增减变化均影响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程度。因此,脾脏肿大是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因素之一;DIC发生过程中可消耗大量的血小板,故DIC也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常见原因[9];发热是引起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独立因素 ,其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相对危险度为 7.2[9]。而各种病原菌感染及输注血小板后均出现发热反应。通常认为感染期血小板暴露于隐抗原,吸附抗体,接着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这些被抗体包裹的血小板,使血小板生存期缩短,消耗增多。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预防 防止血小板无效输注,首先是避免不必要的血小板输注和输血,把握好血小板和血液输注指征,以减少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对非免疫因素为主的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需对症治疗,解除无效输注的原因,并通过加大血小板的输入量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免疫因素为主的患者则应输注 HLA、HPA 相合的血小板,尤其是 HLA 要相合。但目前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大多数基层单位在输血和血小板时仅考虑ABO血型相合,而没有进行HLA和HPA配型。此外,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小板输注不佳,可通过停用或换用相关的药物来观察,如输注效果得到改善则认为有药物性抗体的存在。总之,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极为复杂,需要针对不同原因,采用相应的方案来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Vassallo RR Jr. New paradigms in the management of alloimmune ref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ransfusions. Curr Opin Hematol, 2007, 14:655-663.

[2] Pomper GJ,Chai L,Snyder EL.Platelet transfusion and alternatives.In Simon TL,Dzik WH,Snyder EL,et al.Rossi’s principles of transfusion medicine.3th.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2,232-249

[3] Demetri GD and Anderson K.Disorders of blood cell production in clinical oncology.In:Abeloft MD,Armitage JO,Lichter AS,et al.Clinical oncology.2nd.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28-656.

[4] Avvisati G, Tirindelli MC, Annibali 0. Thrombocytopenia and hemorrhagic risk in cancer patients.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03,48:13-16.

[5] REBULLA P. Ref ractoriness to platelet t ransfusion[J] . Curr Opin Hematol , 2002 ,9 :516 - 520.

[6] NOVOTN Y VM.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J]. Vox Sang ,1999,76 :1 - 13.

[7] 龚明.血小板输注无效 22 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 ,2004,79-80.

[8] 蒋铁斌,刘竞,姚晨姣.40例血液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师杂志,2003,5(12),1662.

[9] 王一,王存彪. 血小板无效输注及治疗策略[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册,2001 ,24(4) :33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头孢哌酮舒巴坦致双硫仑样反应 21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氯沙坦/氢氯噻嗪与氯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