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盗窃犯罪的司法认定

时间:2022-09-08 02:07:44

论新型盗窃犯罪的司法认定

【摘要】

《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三种盗窃犯罪的行为模式: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上述三种新型盗窃行为模式的认定上存在诸多问题。如,司法机关在认定上述三种新型盗窃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犯罪时对盗窃犯罪的刑事政策把握不够准确,且新型盗窃行为的认定上存在不少疑问等。因此,在新型盗窃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应当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并对上述新型盗窃做到定罪正确、量刑精确。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八);新型盗窃;盗窃罪

自2011《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并正式实施后,盗窃犯罪新增了三种行为模式,相对修改前的盗窃罪的刑法规定而言,修改后的盗窃犯罪扩大了盗窃的犯罪圈。由于司法实践中对新型盗窃犯罪的认定标准不统一和盗窃犯罪圈的扩大,导致我国盗窃罪犯罪率猛涨,呈不正常的快速上升趋势。201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了《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解决修改后盗窃罪在司法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盗窃犯罪的立法解析

(一)盗窃罪修改的社会背景

2011年前后,我国社会上盗窃行为频发,尤其一些严重的盗窃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盗窃行为的频发以及恶劣盗窃行为等给公民的日常生活带了了很大的不便。于是,为了遏制社会上常常发生的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和扒窃等困扰公民的盗窃行为,维护公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盗窃罪修改的立法提案呼之欲出。在大量征求民众有关盗窃犯罪的意见后,并通过立法代表的反复斟酌后,最终形成《刑法修正案(八)》对盗窃犯罪的修改。

(二)新型盗窃犯罪的刑事政策

从盗窃罪的行为模式上看,将原本属于盗窃罪加重量刑情节的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和扒窃独立为盗窃罪的定罪情节,这种改变明显的扩大了盗窃犯罪的打击范围,并体现了盗窃行为的犯罪化趋势;从刑罚上看,取消了盗窃罪中死刑的规定,将盗窃犯罪的最高刑罚限定为无期徒刑,体现了盗窃犯罪的轻刑化发展趋势。通过对修改后的盗窃罪法条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立法者试图编织通过“密而不严、严而不厉”的盗窃罪犯罪网。

(三)新型盗窃犯罪的预期功能

针对入户盗窃行为、携带凶器盗窃行为以及扒窃行为,存在两种法律规制:被纳入盗窃犯罪的定罪情节前是作为数额盗窃罪的加重刑情节予以刑法上的规制;在不能适用刑法规制则通过治安管理处罚予以行政法上的规制。入户盗窃行为不仅侵犯被害人的财产权,且侵犯了住宅安宁权;携带凶器盗窃侵犯了被害人的财产权且给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扒窃则在侵害被害人的财产权的同时侵害了社会秩序。因此,基于新型盗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将其纳入盗窃犯罪的定罪情节更有利于打击此类犯罪。同时,相对于行政处罚,对新型盗窃行为入刑可以更好的保障行为人的人权。因为进入刑事诉讼程序案件的定性更准确,刑罚力度的运用更得当,尤其同案人承受的处罚更均衡。因此将新型盗窃行为作为定罪情节不仅可以打击盗窃犯罪,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保障人权。

二、新型盗窃犯罪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上的问题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修改后的盗窃犯罪的规定,对于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和扒窃入罪没有盗窃数额上的限制。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只要是存在上述三种行为则一律定罪处罚的现象。这种在司法实践中不加区分的认定型盗窃犯罪的做法,不合理的扩大了盗窃犯罪的打击范围,并导致盗窃犯罪率迅速增长。同时,上述行为不仅严重的侵犯了盗窃行为人的人权,而且致使大量的司法资源不能合理的利用。此外,检察院和法院对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及扒窃的司法认定存在不一致。针对上述问题,最高检和最高法联合出台了盗窃犯罪的相关司法解释。但是,不合理的盗窃罪犯罪圈的划定和盗窃犯罪司法不统一的问题仍存在。

(二)定罪上问题

在具体认定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和扒窃的司法实践中,以上三种新型盗窃均存在各自的问题。在认定入户盗窃上,合法入户的是否属于入户盗窃、入户盗窃是否属于行为犯、盗窃犯意应当存在于入户前还是入户后等问题均无一致的见解;在认定携带凶器盗窃上,携带凶器中的如何“凶器”的认定、携带凶器盗窃是否数额有所限制、携带凶器盗窃与抢劫罪的区分、携带凶中凶器携带的时间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是犯罪的其他阶段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解答;在认定扒窃上,扒窃是否要求就有“秘密性”及“秘密性”的认定标准、扒窃的场所、对象等均存在认定上的问题。同时,当入户盗窃、携带凶器和扒窃存在交叉重合时,具体应当以哪种行为模式来认定行为人成立盗窃罪,而“溢出”的行为模式能否作为量刑情节加以考虑均存在疑问。此外,有人认为为了缩小盗窃罪的犯罪圈,可以在认定新型盗窃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加入盗窃数额进行新型盗窃入罪的限制。

(三)量刑上的问题

在新型盗窃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大多数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和扒窃的新三类案件的被告被判处有期徒刑。当然因为上述新型盗窃犯罪通常情况下罪行不是特别严重,所以新型盗窃被告大部分被判处的是短期自由刑。一般情况下,新型盗窃犯罪绝大多数是数额较小、情节较轻的轻罪刑事案件。对于此类轻案件,出罪犯主观恶性较大的除外,在量刑时应当遵循“轻者从轻”原则,以达到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对于罪行较轻的新型盗窃犯罪大量适用短期自由刑,说明了司法实践中重刑主义思想很顽固,也说明了新型盗窃犯罪的量刑失当。同时,在罪行较轻的新型盗窃犯

罪中大量短期自由刑,不仅增加了监狱的管理成本,且短期自由刑的罪犯在狱中交叉感染的风险极大。因此,从刑罚的效果来看,对罪行较轻的新型盗窃犯罪适用短期自由刑不能到达惩罚和预防犯罪作用。

三、新型盗窃犯罪司法认定的合理把握

(一)从司法理念上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及扒窃是否构成盗窃罪以及如何量刑均要坚持“罪责刑相一致”的原则,这样才能在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者间达到平衡。同时,司法人员应担摒弃“重刑主义”思想,对于罪行较轻的新型盗窃行为且刑罚幅度伸缩性较大的情况下,主动适用轻缓的刑法,以便达到做到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罚效果。因此,在新型盗窃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应当把握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划定合理的新型盗窃行为的犯罪范围,采用适度的打击新型盗窃犯罪的力度和方式,不可盲目的崇拜自由刑的作用。

(二)从实体上

针对司法实践中划定新型盗窃行为的犯罪过宽的犯罪范围的现象,有必要从实体上予以纠正。因此,在认定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是否入罪时,检察院和法院应当达成认定上述三种行为入罪的统一标准,并严格把握入罪条件。同时,在运用司法解释解释上述三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应当对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及扒窃的认定中存在的疑问从有利于被告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对上述三种行为进行细微的区分。此外,基于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及扒窃罪入罪均无盗窃数额上的限制,当上述三种盗窃行为罪行确实轻微,危害后果不大时,可以采用刑法第13条“但书”进行出罪。在量刑上,根据上述三种盗窃犯罪的罪行、社会危害性大小选择合适的刑种,而对罪行较轻的新型盗窃犯罪减少短期自由刑的适用,相应地扩大缓刑、罚金刑的适用。

(三)从程序上

对检察机关而言,其在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上具有法定的裁量权。对于情节轻微的新型盗窃行为,检察机关可以合理的运用裁量权,积极作出相对不的决定和附条件不的决定。同时,在符合刑事和解的条件下,主动适用刑事和解。总之,检察机关通过具体的分析新型盗窃案件后,应当灵活的运用自由裁量权,使案件得到合适的处理。对于法院而言,在审理新型盗窃案件时,应当严格区分上述案件的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以做到对上述案件的定罪正确、量刑精确。

参考文献:

[1]王利荣.划分盗窃犯罪圈的基本规律、现代法学[J],2011,4

[2]章国田、姚嘉伟.新三类盗窃案件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思考.中国刑事法杂志[J],2012,7

[3]张明楷.刑法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473

作者简介:

董亚林(1988-),女,湖北黄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协同管理研究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体育课上做好准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