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岁月里的“三课”:课堂、课题、课余

时间:2022-09-08 01:57:18

成长岁月里的“三课”:课堂、课题、课余

【名师风采】

万桂园,高级教师,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教导主任,福州市鼓楼区第二届名教师。曾获“长乐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福州市优秀青年教师”“福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0年参加全国“本色杯”教学大赛获特等奖。

作为教师,我常为教学上的失误而扼腕,也为教学中的成功而喜悦,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伴我一路走过的“三课”――课堂、课题、课余。

课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2005年,我通过鼓楼区招考来到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还来不及感受榕城的秋意,就迎来了我的公开课。课后的我自信满满,得到的评价却似秋风般凉:教学设计平常,教学过程没有章法。这次的教学评价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感谢师傅毛金金,她给我的“挫折教育”,将我抛到了成长必经的路口,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我很快融入学校严格的教研氛围中,开课―评课―反思―总结,再由校聘专家总结、提炼。几番下来,专家的精点细拨,加之教研员经常下校指导,给暗自摸索专业发展的我开启了一扇扇窗。

2008年秋天,经过层层筛选,我执教的习作课《家》作为鼓楼区代表之一在福州市小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展示,获得与会专家的好评。这些好评是我在历经13次试教之后得到的最佳营养:课堂,要有教育理念的观照。

2009年9月,我被评为福州市鼓楼区第二届名师。因为这个平台,我结识了区内首届名师以及许多小语专家,参加了各种培训研讨活动。

2010年7月,历经暑期近一个月的打磨,我执教的《桂花雨》一课在全国中小学“本色课堂导学”教学大赛中获特等奖。这次的历练促使我深入思考:语文是什么?教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离开了师傅的耳提面命,我该如何上好语文课?接踵而来的区内名师送教与讲座,我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努力超越自己,走在小语教学的路上,我越来越意识到,唯有“研读”方是真正助教师远行的不二法门。

2012年5月,在福建省小语会举办的“汉字科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讨活动上,我执教《活见鬼》一课,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汉字科学的应用适时适度,学生学得扎实、学得快乐。这些鼓励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是一门科学,而这一切的摸索,都离不开我朝夕相伴的课堂。

课题: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006年,茶园山小学承担了省级课题“语文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的研究”子课题实验,我参与了实验研究。这个课题做下来,我也摸出了一些门道,执笔撰写的开题报告《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实践与研究》获得福建省首届科学研究论文一等奖,教学设计《亲历体验,乐于表达》获得全国设计大赛一等奖,教学案例《让语文园地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获福建省教学案例评选一等奖。

2008年3月,茶园山小学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课题实验,我担任课题秘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些理论冲击着我的教学视野,我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预设更多从学生出发,让课堂因学生的需要而存在。同年12月,学校承办了该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与会的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省普教室黄国才老师及省市区课题校教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2011年,我的文章《开放互动,培养学生自改习作能力》《正视小初衔接,探寻有效教学策略》先后刊发在教育类CN刊物上,其中的关键词“把握学情”“教学起点”“有效教学”“自主学习”等就是参与此课题研究的成果。2013年11月,我有幸参加“国培‘种子教师’高端研修”,聆听了上海师大王荣生、吴忠豪、李海林等教授的讲座,“阅读就是理解、感受”“本体性教学内容”等理念不断地丰厚着我课题研究的理论。

2011年初,我加入了福建省小语会“汉字科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有幸结识省内各地名师,开始填补自己的汉学知识缺漏;2012年初,我与区内名师们一起,加入进修校陈朝蔚副校长负责的省级名师课题《在对话理论下小学语文相融课堂的研究》。专题推进式的课题在问题中做,在做中研究推进,力求让教师的“胸中之书(文本细读)”效益最大化地为“目中之人(学生需要)”服务。

课余: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课余,我常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思考、练笔。

我常读书,读的书也颇杂。一些语文教学杂志,我一期不落;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我反复啃着;哲学类书籍,我常捧读“磨脑”;而文论,我也细读。

喜欢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高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向上的姿态。只要有机会参加培训或学习,我总是欣然前往。福州市小学教师培训者培训,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杭州“千课万人”教学观摩活动,省骨干教师研修,国培“种子教师”高端研修等等。如果说读书丰厚了我的语文素养,那么,这些培训与学习则滋养着 我的专业成长。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三课”的似箭光阴里,我留下了清晰的足迹,牵手了无数同行的朋友;在“三课”的似箭光阴里,我以教育为信仰,警惕着女性的脆弱与封闭;在“三课”的似箭光阴里,我心怀感恩,把诸多领导的厚爱与诸位师傅的提点视若珍宝,且行且思……

上一篇:十大人生哲学 下一篇:专业防晒&防晒底妆 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