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时间:2022-09-08 11:18:20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突出表现为化肥用量偏大,使用比例失调;农药用量偏大,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杀虫剂用量过大,剂型不配套;农膜用量逐年增加,可降解农膜比例低,农膜回收率低。加之秸秆焚烧,使得农业面源污染污染严重。

1我市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二是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财政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三是缺乏对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四是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仍占主体,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

五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

六是农业面源污染表现出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投入不足,目前尚缺少适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农业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使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

2加强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对策

2.1广泛宣传教育,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

一是要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是要把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等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是要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界的科普读物。特别要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的教育作为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四是要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2.2加强法规建设,依法控制和消除农业面源污染

一是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要做好宣传贯彻和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可依、有人执法和违法必究。

二是加快制定出台我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三是加快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促进土地使用权的集中,有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推行集中治污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四是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环境管理。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奖励扶持政策。

五是大胆吸收和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防止化肥、农药过量投入的成功经验,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安全追溯制度,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

2.3建立完善体系,强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

一是尽快组建宁波市统一、高效、公正、权威的宁波市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县(市)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监测检测能力。

二是建立起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切实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督监测工作力度,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

三是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的强制性质量标准体系。切实有效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

四是加快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体系。深入开展“绿剑保农业”集中执法行动,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

2.4加大投入力度,实施防治的科研攻关

2.4.1要切实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力度。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借鉴国外利用WTO绿箱政策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援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增加农业生态财政扶持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步伐。

二是要尽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基金,按照政府投一点、乡镇拿一点、社会筹一点、群众集一点的方法解决投入问题。

三是要尽快制定有关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四是要利用国际社会关注环境保护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建立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2.4.2要积极组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重点开展:化肥、农药在土壤、地下水和作物中的迁移规律转化及控制技术研究;调查农业面源污染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污染农田的治理和修复技术研究;化肥、农药等农化物质最小化投入的技术研究;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与指标体系的研究;农业生产中投入、排放物限制性标准研究;以施肥技术为核心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2.5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

2.5.1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防治化肥、农药污染。

一是要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时采取深耕深施,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肥料流失,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BB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

二是要切实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病虫草害抗性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用药,延缓病虫草害抗性的产生,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选用抗病虫的农作物良种是防治病虫害的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在接近农作物收获期,一定要严格控制用药量、施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次数和禁用时间等。调整优化农药产品结构,使杀虫、杀菌、除草剂之间的比例更趋合理。加快普及推广嫁接、轮作、防虫网、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2.5.2加强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一是要深入贯彻《宁波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通过签订责任状、划定禁烧区和强化宣传教育、监督检查等措施,做到禁烧区全面停止秸秆露天焚烧。

二是要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肥料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尤其要加大秸秆还田力度,要因地制宜采取与现行耕作制度相配套的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三是要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鼓励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回收农膜,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率。

2.5.3树立精品农业观念,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着力围绕“三精(精致的种植养殖业、精深的加工保鲜业、精美的休闲观光业)、三品(品种优异、品质优良、品牌优秀)、三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调结构,优布局,扩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

二是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专家队伍,充分发挥我市1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深入发展和面源污染快速防治提供支撑。

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标准化、布局区域化、农艺科学化。要运用项目扶持、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采用农户参与式培训和推广人员积极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素质。要充分发挥农经网、农技110和科技集市、科技下乡等作用,加强对农业生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环境保护“三赢”。

2.6切实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力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课题。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牢固树立“发展生态农业,防治面源污染”的观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将它真正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与此同时,要加快创新工作机制,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一是要建立绿色GDP绩效考核机制。将这项工作纳入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政府的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要建立农业环保组织机制。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街道)可以设立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

三是要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要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形成村民自治机制,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

四是要建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农科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及推广应用;建设部门要加大农村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林业部门负责农田林网和湿地保护工作。发改、财政、贸易、工商等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上一篇:商品贸易合同书 下一篇:设备租赁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