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拆迁看锦江

时间:2022-09-08 10:32:12

主持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拆迁安置成为各地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由于政策标准不透明、补偿标准不合理、安置住房不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种种原因,这个有利于改变城市面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好事,却成了很多地方政府“最头疼的难事”。成都市锦江区在总结以往拆迁安置经验教训和学习借鉴上海、南京等地拆迁安置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实践,大胆创新,探索出“阳光+市场+保障”的拆迁安置模式,变拆迁安置难点为关注民生、赢得民心的最大亮点,一举破解了“动拆迁”这个城市建设中的难题,走出了一条“和谐拆迁”、多方共赢的拆迁安置新路,创造了可供借鉴、推广的宝贵经验。

2008年2月14日,锦江区召开最后一次危旧房改造拆迁新闻通报会,拆迁群众自发送来的26面锦旗成为“和谐拆迁”的生动注脚。

这次拆迁启动于2007年2月,曾经创造了一个个“锦江速度”:

红星路商业广场提前2个月完成拆迁,并实现了撤迁1312户无一户突破标准、无一户强制拆迁的良好局面。

号称“成都第一难拆片区”的染房街项目创造了拆迁户冒雨排队签订协议的罕见景象,5年悬而未决的染房街拆迁难题最终在15天内全部解决,而且创下无强拆、无投诉、无上访的奇迹。

攀成钢周边危旧房改造拆迁项目收出,一个堪称奇迹的“豹尾”――拆迁安置方案公示期7天签定协议突破30%,半个月内签定协议突破千户,40天内完成99.2%的住宅拆迁任务,再次刷新“锦江速度”。

在如此短的时间,完成了总量、难度如此大的项目拆迁,这不仅受到众多领导、同行的关注和赞赏,而且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锦江速度”一次次创造着拆迁奇迹,这些奇迹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把尺子量到底

在以往的拆迁工程中,由于政策透明度不高,最先搬的“老实人”往往吃亏,最后搬的“钉子户”反而得利,导致政府公信力受损,群众迟疑、观望,拆迁工作举步维艰。

对此,锦江区体会最深。

盐市口国际商城和红星路商业广场两个项目分踞盐市口、春熙路两大商圈的黄金口岸。其中,盐市口国际商城投资达30多亿元,建筑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而红星路商业广场更以其逾百亿元的总投资、6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成为中国西部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开发对我区乃至全市商贸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区人大副主任、攀成钢周边危旧房拆迁工程副指挥长秦毅云说。

然而,由于这两个项目地处黄金口岸,商业传承深,商铺密度大,商业价值高,拆迁工作历经坎坷:国际商城项目拆迁自2002年7月启动,至2005年12月完成该项目东御街片区拆迁,但其染房街脱裙改造拆迁历时5年一直未能实施,一些拆迁户还成立了“抗拆办”,将产权证联合锁在银行保险柜;红星路商业广场自2006年再度启动拆迁后,到2007年2月陷入僵局,拆迁标准一再突破,7个亿的承包总额面临超支,7个月时间仅完成拆迁总量的30%,拆迁公司要求退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深入总结自身工作得失,学习借鉴上海市阳光拆迁工作经验,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推行了以‘一把尺子量到底’为核心的阳光拆迁。”区委书记周思源说。

一把尺子量到底。锦江区在红星路广场项目中首推“阳光操作”拆迁方式,切实做到“绝不让第一个签协议的少得一分,绝不让最后一个签协议的多占一毫”,通过信息全面公开、标准严格统一、监督主动到位,切实逗硬了标准、兑现了承诺。

“一开始。还是有住户试探,想要闯我们公布的7500元/平方米的底线,说想要7501元。我们的工作人员就说,标准一视同仁,如果你确实想要这l元,我从自己的腰包里掏给你。消息一传开,住户们明白公平、公正不是摆在纸上的,操作真是阳光,很快50%的住户都签了,这样一来,势如破竹,红星路商业广场项目进展很顺利。”秦毅云对当初的情景记忆犹新。

一把尺子量到底,使“钉子户”变成了拆迁带头人。王女士在红星路商业广场和染房街都有物业,她说:“红星路商业广场拆迁时,我当了‘钉子户’,满以为能够最后捞一把,谁知结果不但没有捞到一点好处,还因为超过了时限,连10多万元的拆迁奖励也没拿到。在染房街的拆迁中,我相信了政策,第一批签订了协议,不但拿到10万元的奖励,还在‘城市理想’项目中选到了最好的商铺,现在政府说话硬是算数喔!”在她的鼓动下,一些开始还犹豫不决的人也很快签订了协议。

在攀成钢拆迁项目的调查摸底中,自称只有一套住房且房屋评估低于20万元的就有400多户,按托底保障政策,政府大概要补贴2900万元。正是通过严密的调查核实以及上墙公示等工作程序,让许多想钻政策空子的人无机可乘。到目前为止,到拆迁办申请托底保障的住户只有140多户,还不到摸底户数的一半。公开、透明、规范的拆迁政策和运作程序,保证了锦江区拆迁中的多方共赢、和谐拆迁。

阳光操作,变拆迁由“钉子户”得利为“老实人”获奖;恶性循环变为“早签受益、晚签受损”的正面导向,切实体现了“为民拆迁、拆迁为民”的工作理念。“正是这种以民为本换位思考群众利益的理念和举措,化逆为顺、变难为易,收到了‘和谐拆迁’的良好效果。”周思源说。

公开透明、规范运作,是实现和谐拆迁的制度保证。

市场运作是亮点

以往拆迁普遍存在制订补偿标准不尽合理,拆迁往往是先压后放,结果造成“钉子户”漫天要价,拆迁工作变成了遥遥无期的马拉松。

百年老街――染房街生意格外好。一个20~30平方米的商铺一年的租金就是15~25万元。2002年染坊街拆迁项目启动,由于对补偿标准不满,拆迁一拖就是5年,使相邻的30多亩土地一放就是4年多,一年仅利息就贴了几千万元。

“在染房街项目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只有阳光操作还不行,还必须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区人大主任黄友竹介绍说。

在染房街项目拆迁中,锦江区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变暗补为明补、变单一安置为多元安置。因此“和谐拆迁”更进一步:由“阳光”拆迁发展为“阳光+市场”的拆迁模式。

实施“阳光+市场”拆迁后,按照“等值等价”的原则,染房街项目评估公司由政府推荐,拆迁户自主确定,补偿标准以评估价为基准,辅以相应上浮比例,将以往按土地级别定价改为经市场化评估定价,使拆迁补偿标准与现行的房地产市场接轨,评估价最低的为7万元/平方米、最高的达8.5万元/平方米,拆迁价则在此基础上统一上浮30%,规定期限内签订协议的还可获得

每户10万元的奖励。

有关部门还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拆迁户意见,在此基础上提供了货币补偿、异地现房安置、就近安置、原地返迁(营业房)和临时过度安置5种安置方案。如此齐备的备选方案,让拆迁户有更多选择,充分体现了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维护群众利益的价值取向。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新的拆迁补偿办法满足了拆迁户的合理要求,搁置了5年的染坊街拆迁项目在15天内全部完成,从而实现拆迁由“要我搬”到“我要搬”的成功范例。染房街项目因此被誉为“和谐拆迁”的典范。

“最近社会上有种说法,称锦江区房子拆得快是因为钱给得高。其实,我们的拆迁成本控制得非常好,整个攀成钢项目拆迁成本在每平方米万元以下,明显低于同类城区地块的拆迁成本。”秦毅云在新闻会上介绍说。

攀成钢拆迁面积广、困难群众多、产权情况复杂、搭建面积多,以往如这样规模、难度的项目,拆迁周期一般都在两年以上。长则三四年,成本姑且不论,影响区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发展的成本更是难以估量。此次拆迁,却在成本控制上出现了拆迁历史上的三个变化:

变化一:以往一户“钉子户”获取的利益,转化为了几十户困难群众的托底保障。

变化二:以往标准不一、政出多门的变通、暗补成本,转化为标准统一,惠及每户的补偿标准提高。

变化三:无证搭建的处置是以往拆迁的一大成本构成,而此次攀成钢拆迁除政策补偿外,其余700余户、12000平方米无证搭建无一补偿即行拆除。

攀成钢拆迁变暗为明、化繁为简的市场操作原则实现了项目成本的直接优化控制。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将以往先压后放、一放再放变为惠在明处、一次到位,实现了效率、公平“双赢”。

此次攀成钢高效拆迁,对今后总共2000多亩攀成钢地块的整体开发,尤其是成都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省、市重点项目的建设,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效益同样难以具体量化。

拆迁开发是一种商业行为,是一种经济活动,必须遵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让当事人之间平等协商、等价有偿,才能使拆迁成为双方平等自愿协商同意之后进行的一种市场经济行为。绝不能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去强拆硬搬,更不能以强势的政府去与弱势的群众‘博弈’。”秦毅云总结道。

因此,坚持市场化的导向是实现和谐拆迁的内在动力。

2007年8月,在攀成钢周边危旧房改造项目谋划筹备之际,改造地块内1600多户居民,其中400余户住房面积不足30平方米,下岗、失业等生活困难群众多、利益矛盾多等现实状况,曾令许多领导和同行为锦江区暗自捏着一把汗:锦江区能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顺利完成这一省、市重点项目吗?

对此,区委主要领导明确表示:“政府投入几千万元解决几百户、上千名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既是党委、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一笔值得的社会账、民心账。”

针对这部分困难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迫切、自身经济条件又难以承担补差款的客观矛盾,经过4个月的深入调查,决策者们进一步完善并推出了“阳光+市场+保障”的拆迁模式。

保障,即以关心困难群众为着眼点,实行“住房托底”、“爱心救助”和“就业扶持”三位一体的“托底保障”制度。具体内容是:一、对被拆迁人原房屋按评估价资产总额不足20万元,且他处无住房的,由拆迁人一次性补足20万元。确保凡符合条件的困难拆迁户依靠20万元的托底费和提前搬迁奖励费,均能圆住房梦。二、对患有符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疾病门诊的7种疾病之一的拆迁居民,以及持证的重度残疾人给予3万元的一次性救助。三、对依托原住房个体经营或下岗、失业的拆迁群众,由政府有关部门开辟就业扶助绿色通道,只要本人不挑不拣,保证48小时内提供就业岗位。

这一首创性的模式为困难群众撑起了一片天。攀成钢周边危旧房改造项目拆迁安置方案刚一推出,就以其“阳光操作”的公信力、补偿标准的市场化、普遍惠民的合理性,迅速赢得了众多被拆迁群众的高度认同。

托底保障见真情

2007年12月27日14时,拆迁安置方案公示不到5个小时,家住外东牛沙路4号五栋的高先生通过电话与妻子商量后,赶到拆迁办第一个签下协议。

原成都造纸二厂职工老罗10年前下岗,40多年来一家人一直住在10多平方米的破旧小屋里,拥有一套宽敞、明亮的新房曾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梦”。这次拆迁老罗分到一套50多平方米的电梯公寓,期盼多年的“安居梦”一朝实现。

2007年12月30日,周思源带队冒着严寒慰问攀成钢被拆迁户。家住上白腊村平二栋的冯太婆紧紧握着周思源的手流着泪说:

“我们一家人做梦都没想到有自己的房子,没有想到这次安置政策这样好。”她高兴地说,自家不但选择了“锦馨家园”一套85,38m2的大房,还拿到约6万元的奖励和其他补偿款,“我们不但有了自己的房子,而且还是新房!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感谢啊!”

目前,已有140户如老罗这样的困难群众,通过政府总投入872,7万元的托底保障圆了自己的“安居梦”。同时,还有28名身患特殊疾病或身有残疾的群众,拿到3万元的爱心救助,真切地感受到了政策惠民。

“以往拆迁更多的是对抗和矛盾,因此拆迁工作也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难事’,而在这次拆迁工程中,拆迁户先后向党委政府赠送了26面锦旗。这26面锦旗源于惠民公平的方案,是双赢拆迁、和谐拆迁真正实现的体现,它折射出了广大被拆户的心声。”攀成钢周边危旧房拆迁办郭辉说。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26面锦旗凝聚、浓缩着民心口碑。这是党和政府将群众利益摆在首位这一宗旨的朴素写照。

“是双赢的一个结局,光靠钱不一定能买到民心。”秦毅云认为。

拆迁安置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但在具体操作中又表现为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矛盾。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心实意地把拆迁安置作为造福百姓的解困工程和民心工程,是锦江区实现和谐拆迁的核心。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人们这样赞美蓉城的迷人魅力。这一切与成都市实施的大规模危旧房拆迁改造密切相关。成都城区面积已经从解放初期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一、二环路区域的60平方公里,再扩大到三环路为边界的193平方公里,扩大了10.7倍。正是大规模危旧房拆迁改造,令成都变得活力勃发,魅力四射。

征程上的每一步,都是进步。“和谐拆迁”,迈过了旧城改造迈不过的坎,真正体现了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上一篇:四川科技改革三题 下一篇:奋力推进工业发展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