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问题及完善

时间:2022-09-08 06:53:23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问题及完善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全国相当多的省、市,个人所得税已成为地方财政一项重要的支柱。但仍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个人所得税的偷漏现象相当普遍、严重,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等弊端客观存在。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税率结构 征管制度

1980年9月,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式的需要,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到现在已经有27个年头了,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法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对不同应税所得项目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个人所得税已成为中国第四大税种,个人所得税占中国税收的比重也由1994年的1.6%,迅速提升至2004年的6.75%.它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组织税收收入的职能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问题及成因

税收征收管理是税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指导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对日常税收活动进行有计划地组织、管理、监督、检查的一项制度。税收征管包括管理、检查、征收三个环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税率偏高,税率档次设置不合理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香港地区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15%,新加坡的为2%~28%、马来西亚的为1%~29%、日本的为10%~37%、美国的为15%~39%,与这些重要的贸易伙伴国税率相比,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5%~45%,明显偏高,而且税率档次的设置不合理。这使得我国出现收入大户偷逃税款,税款严重流失的现象。按收入来源不同分类征税,虽便于操作,但显失公平,不考虑纳税人负担不同而以统一税率征税,也有悖公平税负的理念。

2.征管手段单调,征管技术落后,法规不完善

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仍停留在手工操作水平上,计算机运用主要集中在税款征收环节,纳税稽查主要靠手工,税务机关的计算机未能实现与海关、企业、银行、商场、财政、政府等等的联网。各地信息化改革进程不一,计算机使用程度差异大,个人所得税征管的规范性受到限制,未能实现统一的征管软件,信息不能共享,影响了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审核,降低了效率。

3.偷税现象比较严重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个人收入的多元化、隐蔽化,税务机关难以监控。公民纳税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富人逃税、明星偷税好像是习以为常、无所谓的事情。由于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在征收上的缺陷,致使个人所得税税源流失现象十分普遍.个人所得税的流失有主观故意和客观必然两重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制度所致的客观原因.针对不同原因,应该采取不同措施加以完善或要求制度本身做出重大调整,以使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富有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人性。 个人所得税可以说在我国是征收管理难度最大、偷逃税面最宽的税种。

4.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增加了近百万倍,1980年只征收了18万元,现在接近1500亿元,现在它占了全部税收的7%.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这个比例还很小,比如美国近年来联邦总收入,包括个人和企业所得税、流转税以及社会保险和退休金中,个人所得税约占50%,其中企业所得税仅为个人所得税的大约五分之一。而在我国,企业所得税超过个人所得税的一倍还多。北欧的一些国家个人所得税还更高。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有了很大增长,但是还远远没有征够。反过来讲,其他各种税收则大大征过了头,或者说,政府在其他方面多征了许多税,导致个人收入的减少,因此个人所得税也相应地减少了。

造成以上几点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行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置上的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合理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要求。造成贫富阶层税务负担不合理的现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现行的征管体制。目前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工薪阶层的收入主要是工资薪金所得,由于有明确的扣缴义务人,一般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就有单位代扣了,虽然这里也存在漏洞,但同许多高收入者比起来要简单得多。

2.税率结构不合理,费用扣除方式不科学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采用的是分类计征模式下的超额累进与比例税率并存的税率。结合我国个人所得税环境分析,累进税率带来了以下问题:一是过高的边际税率不利于我国民间投资资本的形成,不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成长阶段。二是税率设计过于繁杂,操作难度大,不适应我国现有的征管水平。三是级次过多的边际税率,使相当多的纳税人不能接受,在实际执行中形同虚设,反而由此使许多纳税人为了降低边际税率档次而想方设法隐瞒各项所得。

3.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另一方面,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完善的思路和方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依法治税,总的来说,就是 要依照税收法律管理税收,达到依法管税、依法征税、依法纳税。 个人所得税不仅通过税种、税率、税基调节收入水平及产生收入的要素条件,决定着政府调节收入的力量,决定着市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进行个人收入调节的力度。正因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相关工作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其“社会调节器”的作用。

1.加大个人所得税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

在当代中国,在市场经济和法制已经深入人心、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税收领域坚持依法治税,实行税收法制,是必然的历史选择。 税务机关要在全社会倡导“缴税光荣,偷逃税可耻”,形成“公平税赋”的良好氛围。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税收相关知识的咨询,以及税收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他们了解为什么纳税、纳多少税和怎么纳税等问题。同时,个人所得税征管人员自身要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税收政策,充实稽查力量,广收案源信息,开展各项征税内容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加大处罚力度,着力程序化,提高执法水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府要出面规范、引导,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各级领导要带头纳税。

2.扩大税基、调整税率、调整费用扣除标准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交纳人群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工薪阶层,第二位是在中国的外国人,第三位才是民营企业主、个体户、大明星等这些富者。我国应看到世界减税趋势,应对工资、薪金计税依据起征点重新设计,将过去按800元扣除数提高。税率参照别的国家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对家庭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应采取低税率计税。应着重加大对高收入人群和非劳动所得的征税力度和监控力度,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对于隐蔽性较大的容易造成漏征漏管,使国家税收流失的这部分富人个人所得税收入,税务机关可从地域上进行控管,用切实手段及有效措施使其个人的“隐性收入”显性化,并提高征收比例,必要时可采取加成征收的办法,运用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其他税种进行双重调节,以免其偷漏税,使损失最小化。

3.建立新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

建立以家庭为基本纳税单位,以综合收入为税基,实行单位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为特征的综合所得税制。正常工资收入个人所得税由单位代扣代缴,除此之外其他收入由职工自行主动申报,由纳税人将统一制发的表格填好后交税务局,这实际上也是对纳税人自觉程度的一种考验,若有隐瞒欺骗,一经查出,都得课以重罚。同时财政、税务部门运用税收的再分配属性,在个人所得税调节方面对低收入贫困人群进行政策倾斜,制定相应的优惠、福利性政策和措施。

4.加大征管手段的科技含量

要着力信息化,提高征管水平,建立具有开放性、监控性、标准性、高效性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建立跨行业、跨地区的公民收入监督信息共享体系,有效地对公民收入所得进行监督,使个人所得税公民据实申报,打击偷逃税行为,工商、司法部门查清公民财产状况成为现实。开发适合实际情况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软件,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个人收入及纳税情况进行及时地跟踪监控。条件成熟时,可实行网上申报和银税联网。

5.加强部门合作

个人所得税纳税客体较为分散,单靠税务机关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靠各个方面提供税源信息,以法律形式明确有关单位和负责人的责任。

在西方“惟有税收与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可谓一言道出了税收的重要性。在中国,应确立这样一条信念:个人所得税与国家与个人利益紧紧相联,你我他都来踊跃缴税!

参考文献:

[1]董树奎: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J].中国税务,2003

[2]夏 秋: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几点设想[J].上海财税,2003

[3]杨崇春:《有关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几个问题》.《税务研究》2001年第9期

[4]杨宜勇:公平与效率[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5]袁振宇:税收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6]索 伟:中国税收流失规模测定[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1996

[7]黄苇町:中国的隐性经济[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

[8]刘夏阳:中国居民家庭透视[N].北京晚报,1996~08~01

上一篇:我国商业秘密的竞争法保护 下一篇:公司中隐名投资法律关系探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