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时间:2022-09-08 05:38:04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摘要: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 传 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能力。为此,应采取以下途径与方法: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传统文化输 入;提高 学生兴趣,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调整学习方式,创造文化输出机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传 统文化学习;提高教师素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英文表述;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40-02

著名学者王守仁指出,中国本土文化需要通过英语来实现“全球化”,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 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对话可能成为自话自说,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听不 到来自中国的声音[1]。因此,如何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在英语 教学中培养学生用英文对传统文化进行表述的能力,这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崛起、 加强与世界文化交流、适应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需要的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我国学生用英文对传统文化进行表述的能力的现状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界定是:“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 言知 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 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2]“熟悉中国文化传统”[3],能 够准确、流利地用外语表述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基础条件,是让中国走 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大纲》的要求和形势的需要。我国已经加 入WTO ,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2009年将在哈尔滨举办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我们以外语 为工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比已往任何时候都多。然而,我们的学生用英语表述 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观念、现象的能力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于2006年6月对黑龙江 工程学院本科03级、05级34个班的69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有23个公外普通 班共476人,5个公外BW班共109人,外语系6个班共117人。调查内容是请学生将40个涉及中 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生活的常用汉语词汇或词组翻译成英语。学生翻译正确频 数最高的十个单词或词组是:汉字(27.42%)、剪纸(21.43%)、国家主席(16.39 %)、故宫(15.76%)、相声(11.29%)、佛教(10.60%)、馒头(10.14%)、稀饭(9.68 %)、豆浆(9.22%)、端午节(8.19%)。排在第一位的是“汉字”,会用英语表达这个词 的学 生还不到30%。在1996年的外语教学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曾说,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英 语 ,但连早餐吃了什么都回答不出来。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如何用英语表达“稀饭”、“馒头” 、“豆浆”、“油条”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学生会用英语表达“馒头”的占10.14%, 会用英语表达“油条”的占3.46%。被调查者中仅有10人能够写出“放鞭炮”(set off fi recracker),1人能够写出“海峡两岸”(both sides ofthe Taiwan Strait),没有人能够 写出“唐装”(Chinese costume)。

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的欠缺,也是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反 映,说明“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4]。大学英语教学重 视目的语文化的渗透而忽视了同样是交际主体的本民族璀璨文化的介绍与传播。大学英语教 学材料中中国传统文化含量几近空白的现实,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培 养合格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二、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传统文化输入

目前我国英语课程普遍是在英语教学大纲指导下,按照指定的教材,通过课堂英语教学来实 现的,评价标准仅以学生考试的分数而定。而现有的教学大纲还没有把用英语表述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 化的英语课,学生在现行教材中几乎读不到、也听不到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述,“大 多数的教师出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技能的训练,英语课堂上也只 好注重词句和语言点的讲解,不可避免地忽略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5],从而造 成用英语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语现象出现。如果能够把适量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和表 达纳入大纲 词汇表,将反映中国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习俗等的英语课程的优秀文章、 译文、听力和口语话题纳入英语教材之中,就可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分量, 给学习者以更多的宏观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景观 和各地的风俗民情等内容的英文选修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课前活动及 汉英文化对比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及其正确表达方法。在 中外文化的对比教学中,学生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也能够促进语言能力和文化 感受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收听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 ,阅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英语书籍,浏览国内出的英文杂志和报纸,及时了解我国在 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为主题的研究 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在实践中获得跨文化交流和弘扬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2.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我国学生外语学习的外在动机主要来自各种考试,如课程考试,公外的四、六级考试 ,英语专业的专四、专八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的刺激。鉴于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 知 识学习的欠缺,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可以考虑在期末考试作文部分加入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 考查的内容,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平时或期末写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小论文,作为平时考核成 绩的一 部分,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外在动机。学生的内在动机主要表现在英语学习 本身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只有打破用分数来衡量语言水平的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内 外的研究性学习之中,充分意识到祖国灿烂文化的价值和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才能激发 其内在潜能的发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组织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无疑都是很好的 激发手段。比如用双语进行有关中国民俗礼仪、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饮食文化、服饰文化 、民间音乐、书法绘画、名著欣赏等专题讲座,播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英语专题片, 结合重要节日布置中国传统文化中英文资料展板或进行学生英语研究性学习阶段成果展示, 利用校园广播讲传统故事、成语典故,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英语竞赛等。中国是一个有着 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 长,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在祖国浓厚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激发对祖国的自 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尊严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3.调整学习方式,创造文化输出机会

输出有助于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语言和文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对语 言和文化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学习起到监控作用。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般都拘泥于课 堂讲授 ,学生少有输出的机会。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应涵盖课堂内外,包括英语学科与 其他各门学科的整合。如今,校园内外的图书馆和网络世界精彩纷呈,拥有海量资源,充分 利用网络开展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英语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摆脱现行教材主题的束 缚,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更多地关注现实,培养探究精神,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充 满创造性。比如,学生们以探索中国为主题,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题,以分工合作的方式 ,通过登陆互联网和去图书馆查阅,收集中英文资料,然后借助在线字典阅读、筛选、归纳 、整理所搜集的不同种类的信息,确定课题,开展探究型的研究性学习,最后交流各学习小 组的研究 成果。研究成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次主题讲演、一个学习网页,一个 PPT陈述报告,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在我们进行的英语研究性学习尝试中,学生 们分别以中国的帝王、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国的传统节 日、 中国的佛教、中国的文字与汉字演变、中国的诗词名著、中国的服饰文化、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旅游资源、中国的科举制度等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加深了对 祖 国悠久而深厚的文化的认识,也为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建立了基础。小组合作的英语研究性 学习形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它将社会心理学范畴的群体动力学原理引入教学之中 ,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创设了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 人目 标的情境,便于协作组摆脱困难并通过集体努力获得成功经历。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实现了对学习的自我控制,创造了更多的语言文化输出机会,也促进了师生、 学生间良好的人际 合作关系的形成,对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文化学习

事实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无论从视觉、听觉、触觉、心理、交际 还是从情景认知等方面都为大学英语教学和研究构建了新的环境。我院在开设英文“ 中国文化”选修课的同时,便开展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自行研 制了多媒体课件,以图文音影相结合的方式,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特征和其 中重要的人物、事件,探讨它们对中国的历史、社会生活、思想模式等方面乃至对世界文明 所起的 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全面直观地展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可能,大大增 加了课堂容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专题片光盘、网络教室资源库和互联网上的 中英文资料,都是学生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来源。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资 料的呈现更直观、获得更容易、编辑更简单、掌握更快捷,学生们图文并茂的研究成果会使 师生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可以更好地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

5.提高教师素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要培养出对祖国真正有用的英语人才,英语教师首先要具 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了解并更新常用传统文化 英语表述方式,并善于在教学实践中用规范化的表述方式讲解这些知识;教师备课不能仅仅 满足于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驾驭与掌握,而且能够将语言训练与传统文化学习结合起来,强调语 言 所承载、所表述的文化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意义;教师授课不应该完全被教材内容 所束缚,将英语课上成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课,或者只注意介绍与 课文内容相关的西方价值理念和文化背景,而应该根据课文主题与作者观点, 适当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广泛的跨文化对比与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对中西 文化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能够深刻地意识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对人类文化发 展所做出的独特贡献。英语教师还要不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树立以大学生 发展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念,探索开发课程资源、拓宽教育渠道、编写补充教材和活动课设计 方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 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4.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张为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增),2002(1) .

[5]吕庆夏,徐芳.关于英语教学中话语主体身份“失语”的思考[J].America :Sino-US EnglishTeaching,2005(1).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语言文化教学与外语创新教育 下一篇:西部民族地区高等美术教育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