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农民工培训亟待提高“含金量”

时间:2022-09-08 02:31:28

案例背景:农民工培训亟待提高“含金量”

作为“圆梦计划”的首个示范性、导向性项目,“圆梦计划・北大100”项目创新了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初步探索形成了“农民工高考”的一整套标准体系。广东“圆梦计划”已成为一种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2010年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同年,制定了新一轮农民工培训计划,全国每年培训农民工要达到600万人以上,培训补贴人均800元左右。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广东省有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2000万人,占广东产业工人的80%左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同龄人上大学甚至上中学的年纪,就已离开校园进入生产一线。他们普遍只有初高中学历,思想更加活跃,需求更加多元,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技能成就梦想。为给有强烈学习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打开一条提升素质的通道,2010年12月23日,广东省“圆梦计划・北大100”活动正式启动。2011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对广东农民工“圆梦北大”一事进行了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在“圆梦北大”项目的基础上,7月26日,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发起的“圆梦计划”2011秋季招生实现“大扩容”,培养1万名优秀新生代农民工读大学,打造新时期“农民工自己的高考”。

1. 农民工“免费培训”遭遇尴尬

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被公认为是提升农民工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缓解企业“用工荒”的一剂良药,各级政府部门花大力气热推,全国每年拿出几十亿专款为培训“埋单”。然而,这项“民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政府热、农民冷”的尴尬局面。农民工对“免费培训”为什么不买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培训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不相吻合。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既与实践相脱节,更不能让受训者学以致用。培训内容单一、雷同,针对性不强,且多集中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上,缺少对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培训。目前基本很少开设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当前大多数培训都集中在裁剪缝纫工、电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专业。这些工种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都很低,对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有限。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普遍感觉培训内容“用不上”,“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另外,培训内容多侧重技能培训。目前培训多是让农民工拥有一技之长,但注重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涉及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法律法规常识讲座和城市文明常识、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等培训很少。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本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仍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二是农民感觉培训费用太多,“不划算”。农民工要参加培训,除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生活费、职业技能鉴定费、职业介绍费诸项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几千元,这就把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挡在了培训门槛之外。此外,培训资金分散,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目前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助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同一培训科目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补贴额度,导致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难以确定,使农民工培训的效率很低。

三是不能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但由于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错过培训机会,没能参加培训。

四是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多,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职责范围没有明确划分,自成体系,互不联通。纵向层面省、市、县、乡建立的科技素质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地衔接。横向层面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近20家,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培训等。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目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督机制,多数地方政府只是把培训费往下拨付,没有跟踪检查培训效果、考核培训工作成效。由于监管不力,有的培训学校(点)存在学时不足、学员流失、有少数冒名顶替现象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人员钻政策的空子,挪用资金,搞假培训,编造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

2. 农民工培训应由农民自己主导

解决培训走过场、教学质量不高、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等诸多问题,关键是提高农民工培训的“含金量”。一方面要整合培训资源。历来“九龙治水”都是各自为政,权责分不清楚。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有十来个部门参与培训,每个部门在总结汇报时,都表示自己培训了多少农民工。但是,真正就业了多少,真正学到一技之长的又有多少,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数字。而且,每个部门都说自己在搞农民工培训,农民究竟应该去学那个部门分管的培训课程,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另一方面,政府也要转变观念,让市场来主导培训,市场需要什么,就让培训机构设立什么专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什么专业投入少,培训机构设立什么专业;培训机构报什么专业,主管部门批什么专业。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应该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

业内人士提出,当前,农民工就业压力大,农民工培训作为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如今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更应该让其发挥真正的效应。把分散的资源整合到一起,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让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让农民了解政策参与培训。最终的目的,是让这一项“民生工程”形成最大的合力,发挥应有的效果。

上一篇:案例启示:“带薪休假”仅仅“鼓励”是不够的 下一篇:案例启示:诚信农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