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启示: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2-06-18 01:31:18

案例启示: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思考与建议

1. 评估体系亟待从粗放走向规范

2011年第4期《半月谈(内部版)》援引专家观点指出,目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处于粗放型阶段,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制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些地方没有真正转变认识和理念,风险评估流于形式,下一步亟须细化、规范。

第一,分类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项实施办法,纳入政绩考核机制。应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公共服务管理等重点领域,分类制定专项办法,建成配套制度体系。应完善维稳工作考核机制和责任倒查机制,把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第二,规范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节。有些地方“谁决策,谁评估”“谁立项,谁评估”等原则,事实上是运动员和裁判员集于一身,而科学规范的评估主体应该是独立于重大事项决策和实施主体之外、具有中立身份的评估组织。评估过程应该由该组织进行独立评估,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将群众意见和专家意见结合,突出科学预测分析,准确地判断风险等级。

第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应贯彻项目决策始终。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作用不应仅仅体现在重大事项或重大项目实施前的评估上,还应在实施的各个阶段,按照不同的工作重点和稳定动态进行阶段性评估,同时视情况进行维稳工作干预。同时,在重大事项或重点项目完成后,进行全面的总结性稳定风险评估,避免发生建设项目结束、稳定问题出现的被动局面。

第四,深化解决制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进的制度问题。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风险评估机制中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尤其要高度重视和借助专业评估机构,促进评估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目前,各地、各级维稳办机构设置不一、职能定位不明确、发挥作用受限制、经费装备保障跟不上等问题普遍存在,应尽快出台具体措施,解决基层维稳办“无人办事、无力办事、无钱办事”的窘境。

2. “稳评”机制须和人大制度相衔接

2011年5月5日出版的《凤凰周刊》援引专家观点指出,在利益和评估主体一体化的背景下,“稳评”如何建立相应的责任监督和追究机制,亟须探索。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培训工委办公室调研员周梅燕对以政府为主导的评估机制效力表示质疑。很多重大事项都是跟地方财政挂钩的,政府作为利益方,又是评估主体,这个评估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纠正政府在决策中的不科学不民主的成分,这还很难说。周梅燕认为,在现有的决策框架内,如果能把人大及政协这一块健全、做足,同样可以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你风险评估再叫一个名称,再搞一个系统,邀请有关部门、人大、政协来参与,但这个时候决策主体就变调了,政府才是主体,人大和政协只是参与。”“稳评”机制要做到有效,必须和人大制度相衔接,重大事项的最终决定权和监督权应该在人大手里。因为预算的审查批准权在人大。政府只是一个执行机构。也有地方官员认为,人大的职责和“稳评”并不矛盾。首先政府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一些重大决策出台,在“稳评”后,都会提交人大。此时,“稳评”可以为人大的决策提供参谋。但风险评估的范围更大,人大的监督却仅限于“一府两院”,之外的好多事情它也鞭长莫及。另外,“稳评”的专业性,也决定了人大的监督不可能代替“稳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家良表示,在整个社会的维稳这一块,政府还是比较被动的。现在很多问题,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表面上看是一个点,其实跟体制性结构性的问题有关,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根本。

上一篇:案例内容:晋川鄂统筹农业科技资源做法 下一篇:案例背景:“带薪休假”全球排名中国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