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联的修辞艺术

时间:2022-09-07 09:36:52

谈谈对联的修辞艺术

内容摘要:中国的对联,力求用非常简约的文字,来浓缩丰富的情感、揭示深刻的思想内涵,以一字胜百字,一句胜千句,显示出中国文字的包容与张力,也可以说撰联者追求文字的精纯到了极致的境界。中国继唐诗、宋词、元曲之后,明清之际对联大盛,在创作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佳联成千上万,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修辞艺术这个角度对它作一番审视,就会发现一些构筑规律。

关键词:对联 修辞 艺术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诗歌小说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要说对联,更是情有独钟。近年来,我专门寻找搜集了一些古今对联,现将它们奉献给大家,并和大家一起从修辞艺术的角度来领略她迷人的风采。

一.巧妙引用成对联

为了悼念鲁迅,国际友人斯诺和姚克联名写的一联是: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此联情深意切,语带双关,暗含比喻,既突出了消息来得意外,又强调了损失的巨大,并将鲁迅的《彷徨》,《呐喊》两书,分嵌联中,但却不着一丝雕饰痕迹,可谓自然妥贴,精妙奇绝。上联的“译著尚未成书”,指当时姚克与斯诺译编的《活在中国》。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送的挽联是:

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重,莫作空头文学家

“中国小说史”,指的是鲁迅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中国小说史略》。下联中,对鲁迅在遗嘱中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见解,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赞许。

二.对比类比成对联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追悼会上,各界人士同声哀悼,所送挽联多得不可胜数。 当时远在日本的郭沫若曾写过三副对联。其中一联是: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

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此联看似浅显,实则深刻。对联运用类比的手法,虽将鲁迅与孔子相提并论,却指出了二者的截然不同。因为“孔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鲁迅语),而鲁迅却是中国革命的伟人,其一生的业绩,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既前无古人,又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联中包含着作者的钦敬之情。

三.巧用借代缀对联

清末,塞北某地有一位名医刘先生出过这样的对联:“九死一生救阿斗”,下联是“昭君出塞到番邦”,横批是“立起沉疴”。问一个小孩,说的是古时几位名人的故事?

小孩想了想,朗声答道:“‘九死一生’是独活;‘阿斗’是使君子;‘昭君出塞’是‘王不留行’;‘番邦’是生地。这横批是汉代名将霍去病!”“神童,真是神童!全猜中了,你这个徒弟我收定啦!”

还有一个故事。一家药店老板和女儿商定以药联征婚。上联是:刘寄奴插金钗戴银花套玉镯,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含羞依望槟榔

一位名叫徐长卿的后生看了上联后,略一想,便从容对道―

徐长卿持大戟穿甲片跨海马,与木贼草蔻战百合,旋复回朝,车前欲会红娘

与上副对联相比,不同的是这联的构成方式是反向而为之。上一副是以史来编药联,而这副是以药名成事联,对联中,包含了不少中草药的药名:银花、牡丹、五倍、槟榔、穿甲、海马、木贼草、百合、车前{草}、红娘等。对联巧妙地运用谐音双关手法,描写了穿戴华丽、美艳含羞、欲去还望的柔情少女。下联也巧借药名,运用谐音双关手法,描写了披坚执锐、身跨战马、与敌百战凯旋的既要江山又要美人的壮年勇士。上联相呼,下联相应,可谓珠联璧合,也终于成就了一桩姻缘。

四.谐音双关成对联

清时,周渔璜文才很好,连试连捷,直中翰林。一次受乡亲宴请与自己的老师同饮。

入席时,主持人先请周渔璜坐到上席,然后把高老先生安排在陪客的位置上。高老先生坐在那里感到脸上无光。高老先生对周渔璜道:“老夫愿出个对联助兴,请翰林大人赐教!随后,他便念出上联:“鼻孔子,眼珠子,珠子高于孔子乎?”

周渔璜微微一笑,举杯对高老先生道:“学生今日侥幸得中,全凭先生昔日悉心载培。接着对出下联曰:“眉先生,须后生,后生长过先生矣。”

高老先生毕竟是一位学识高深的先生,联中巧妙运用了谐音兼双关的手法,并运用反问语气,考问他的学生。第二个“珠子”,谐音为“朱子”。宋学大师朱熹,俗称“朱子”,而朱子曾承袭孔子儒家学说,可谓孔子的后世学生。这里高老先生实际发问为:难道朱熹要高于孔子吗?实际是旁敲侧击,说给这位曾是他学生的翰林听的。然后,姜也不一定是老的辣,学生也是巧妙地用“眉”和“须”来构筑对联,而且用须比眉长得迟却又长得比眉长的生理现象来暗喻学生超过先生的必然。可谓是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又意蕴深厚,绵里藏针,就是先生听了,虽然有点难堪,但还是连连称赞:“对得好,对得好,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抗战时期,重庆有家专为一些达官贵人理发的理发店。一天,冯玉祥来到这里,他一眼望去,店里尽西装革履,长袍马褂、油头粉成的人。再看墙壁上贴着一张醒目的价目表:飞机式200元法币;扇面式250元法币;抹口红、染指里……冯玉祥越看越气,转身问店主说:“我是冯玉祥,贵店生意如此兴隆,触发了我的灵感,我相赠一副对联怎样?”店主连忙拱手谢:“冯将军题联,不胜荣幸!”冯玉祥哈哈一笑,说:“我写好了一定要挂上哦!”店主急忙边取纸墨边回答:“一定挂,一定挂!”冯玉祥饱蘸笔墨挥笔写道: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对镜;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为人

此对联中,颜面“”即为“脸皮”;“有何”两字,反问语气强烈。“负此头颅为人”意指“枉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可谓一语双关,含蓄辛辣,又天然而成,店主和顾客看了,个个羞愧满面。

五.巧析汉字成对联

析字,在修辞学上是辞格的一种。即根据字的形、音、义,进行化形、谐音、衍义等的修辞手法。主要方式有离合、增损、借形、借音、切脚、双反、代换、牵附等。

一天,杜牧去酒店喝酒,店主杏云姑娘上前问道:“请问先生尊姓大名?”杜牧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出了一副对联:

半边林靠半边坡,一头牛挂一卷文。

此联将“杜”字拆成“半边林半边坡”,将“牧”拆成“一头牛挂一卷文”,更是可谓想象丰富,有山林有土坡,有老牛有书文,一“靠”一“挂”化静为动,情趣盎然,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山间晚归图,且富有形象性,富有生活情趣了,杏云姑娘低头一琢磨,原来是杜牧大人!衙役问道:“姑娘,你姓什么?”杏云用手一指,杜牧和衙役顺着方向望去,却见那副对联是:

但凭水流浇红杏,借助火光浇彩云。

衙役琢磨了好一会儿,发现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合起来刚好是“杏云”的名字,可姓呢?左思右想找不到答案。杜牧笑着说:“有水能‘浇’有火方‘烧’,那无水无火呢?”衙役一拍脑袋:“杏云姑娘原来姓‘尧’。

少年曾向同学借书,那同学要求对出下联才肯借,上联是:“目旁是贵,贵眼不识贵人。”听了,略加思索,脱口而出“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上联显然有取笑的意思,说自己不识贵人,表面是自嘲,实际是冷讽别人。这是拆字联,“目”“贵”为“”,也以拆字相对:“门”、“才”为“闭”巧妙作对,以“才子”对“贵人”,既回应了对方的调侃,又表现了充分的自信,真是天衣无缝,妙不可言。

六.比喻夸张成对联

明代解缙年轻时文思敏捷,可朝中许多老臣看不起他。在一次朝廷宴会上,有人拟出上联要解缙对句:“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上联的猿、小猴,暗喻解缙年轻资历短浅,倚老卖老之意溢于言表。借用“锯”与“句”的谐音,讽刺挖苦解缙,说他也敢和老臣对句。解缙稍加思索,同样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对出下联:一马陷入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一马”对“二猿”,“老畜生”对“小猴子”,“题”与“句”对,既含比喻,又含谐音双关,真可以说是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令人拍案叫绝。话音刚落,立即引起哄堂大笑。那人狼狈不堪,羞愧得无地自容。

送秦一椎,辞汉万钟

这是秦岭留侯祠中于右任先生给张良撰的一副对联。作者只选取两个历史镜头,就突出了张良的全部精神品格。他仇视秦始皇灭了他的祖国,当秦皇的车队过其境时,他以大铁椎掷赢政。“一椎”包容了多少的深仇大恨,这里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后来,他助刘邦成了帝业,封给他万户侯,他却辞谢,隐居山林,不像某些打江山就要坐江山的贪鄙之辈,“万钟”指代许多不可数计的财富。“一椎”和“万钟”,憎爱分明,一“送”体现出极端的仇秦,一“辞”显示出对名利的极端的淡泊。写这位大智大勇的张良,司马迁在《史记》中还用了五六千字呢,而在此联中竟只用八个字就精辟生动地托出人物格调,这是何等的巧妙啊!

方锦娣,浙江诸暨市实验职业中学教师。

上一篇:“所谓”的主观化历程及其功能扩展 下一篇: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是联合国儿基会教育工作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