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方法和实践

时间:2022-09-07 06:52:02

兴趣、方法和实践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其中写作能力往往被当成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要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学生自身加强读写训练外,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也十分重要,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文学、写作的兴趣,而且有必要教给他们一定的文学理论和写作方法,同时还要鼓励、督促学生多写多练多实践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成为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一提到写作文,很多学生总是怨声载道、敷衍了事,甚至感到害怕,不知从何下手。针对这种心理,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文学、写作的兴趣。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关于写作的讨论,如:觉得哪种文体最难写?写作文时自己最缺少的是什么?喜欢写作的同学从中获得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面对此类问题,学生们往往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也能从同龄人的体会中得到启发。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老师加以概括,给出“作文离不开生活,通过观察和感受收集生活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步骤”的结论,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和深入体会,在写作时做到“有话可说”。学生解除了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就迈出了兴趣培养的第一步。

接下来,教师要通过课文教学传递情感的善和艺术的美,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精神愉悦。例如学习《景泰蓝的制作》,教师在讲解景泰蓝制作知识的同时,可以用课件呈现景泰蓝相关图片或现场展示景泰蓝实物,让学生感知传统手工艺品的精美,体会“劳动创造美”的内涵。在学习感性内容较多的记叙类文章或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和思想认识。学生一旦为文中的知、情、理所动,自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在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多途径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产生提笔抒写的冲动和激情,即对写作产生兴趣。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学习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感知能力,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找到写作的触动点。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学生对文题“故乡”一词和文中提到的“儿时小伙伴”这类人物大多都比较熟悉,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乡,谈谈印象深刻的孩提朋友,想想如今的他们变成了什么模样,学生的记忆之门打开,思绪发散出去,情感就会喷涌而出,提笔写作也就变成自觉行动了。

另一方面,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后为学生留下熟悉的话题,要求学生用心体会司空见惯的人、事、景物,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积累丰富的素材,在一吐为快的创作愿望中提高写作兴趣。例如对“妈妈的手”这样一个题材,学生回家后肯定要先去观察,看着妈妈细嫩如初或已粗糙生茧的手,曾经拂着自己发烫额头或是牵着自己漫步公园,还有经年累月的操劳身影和无私付出的一言一行,自然会在心中泛起涟漪。面对自己从未留意过的手,学生真切地感受着母爱的平凡和伟大,思量着“母亲”一词的含义,自觉提笔写下万般感触。在当今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观看优秀的文学类节目,用心体悟文学之美,提升文学欣赏水平。

另外,要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还必须多鼓励、多表扬。作为学生习作的主要读者,语文教师要热情地对文章的优点加以肯定,再在细节上指点迷津,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评范文、推荐发表等形式,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成就感,刺激学生产生更强的写作兴趣与动力。

二、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虽说“文无定法”,但“定体则无、大体则有”,但教师适当教给学生一定的文学理论和写作知识,可以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写作的基本功。文字、语言是语文学习之根,教师在讲解写作知识之前,必须首先提醒学生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可以多阅读课外书籍,也可以直接向字典、词典学习,将纯粹字词的理解性学习与文章阅读中的应用性学习结合起来,运用语言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灵活多变。

其次,教师要结合课文学习、讲解写作知识。语文教师讲解课文时,经常会提到“主题(或中心思想)”“材料”“结构(或文章层次)”“写作特点”等概念,其实就是在对文章的内容和写作形式进行解读。换句话说,学习课文,主要就是学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写的是什么”;二是“文章是怎样写的”。“写的是什么”主要指写作背景、材料选择、主题思想等方面,“怎样写的”则包括写作顺序、层次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方法等方面。在解析文章构成方面的知识时,教师还可以把文章比作人,让学生弄清文章的语言、材料、结构、主题犹如人的细胞、肌肉、骨骼、灵魂,从而进一步领会文章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具体到每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和“是怎样写的”,教师在分析讲解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我对文中所写的内容是否熟悉”“为什么我没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观察和感受方面的不足。

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对于生在鱼米之乡的学生来说,荷塘是很熟悉的事物,月光下的荷塘也不会陌生,但又有多少人留心观察并产生过强烈的美感呢?在学生们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再次启迪学生“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学生领悟写文章并不是要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千奇百怪的景观,很多美其实就存在于平凡的生活中。

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会写作上的技巧。仍以《荷塘月色》为例,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色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及通感、叠字、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教师在分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写这样题材的文章我会按怎样的顺序”“在描写景色时我是否会恰当地融入情感”“我是否能形象地描绘荷叶、荷花的模样”等问题。学生思考自己会怎样写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对比中进行构思的过程,既能发现自己的欠缺,又能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时的愉悦,并在模仿、借鉴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再者,教师还有必要进行文学理论和写作知识的专题讲解,如关于材料的积累、写作的过程、语言的表达等。对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一话题,更有必要进行强调讲解。著名作家王蒙说“从生活中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从文学中发现生活,才能反过来会生活,会理解生活。”他还说:“两个发现,互相发现,生活和文学都成为活泼泼的流水了。”这就意味着学生写作文除了有文字的教科书这条腿外,还需要一条无文字的教科书――“生活”这条腿,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收集、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等写作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勤写多练

提高写作能力,最终需要学生加强写作能力训练,要多练、多写、多实践。

写作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一气呵成写出完整的文章,也可进行有针对性训练。针对提炼主题能力不够,可多做立意训练;针对布局谋篇能力不足,可多进行写作提纲练习;针对文章写不长,可多做叙述转描写练习、感受转心理活动练习。另外,还可以针对性地做字、词、句方面的练习。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写作能力训练、写作构思训练、文章修改练习等方面进行。其中,写作能力训练又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基础是要有素材。对于学生来说,除了从阅读中获取第二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和感受亲情、友情、仁爱和自然之爱,积累生活点滴。这种认知、感知生活的能力,就是写作中需要的观察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对生活投入更多的热情,做生活的有心人;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静态观察的基础上,更要学会观察动态,要将景、物、人、事结合起来观察,注意场面、人的言行以及人际关系甚至矛盾。观察时还要注意角度和顺序,以达到最佳效果。

学生养成观察习惯、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之后,就能把生活中的精彩之处信手拈来,不过这还只是对生活的直接记录和真实印象。要想创作出有深度或带有艺术性的作品,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想象能力。通过想象能对从生活中获得的种种表象进行选择、提炼、分解与综合,创造出富有鲜明特性的形象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这一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难度不大、要求不高的想象能力训练题。

比如曾经在高考中出现的文题《0的断想》,由一个简单的“0”能联想到些什么呢?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答案中比较、联系,认识到同一事物可以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认识到一个具体的物可以包含丰富的象征、比喻意义,而写作者正是赋予者,能用文字给予事物生命、情感,创作的成就感、愉悦感正在于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随机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练习,在若有所思中构思创作一篇篇托物言志或叙事抒情的文章。

学会了用眼认识生活、用心感悟人事,而且想象的翅膀能随时展开后,接下来要提高的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表现在写作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而构思时的思维过程就像酿酒中的发酵过程,郭沫若先生把这一过程喻为“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牛吃草而出奶,树吸壤而生漆。”对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主要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从自己掌握的某一素材中提炼最佳的主题,从关联性素材中提炼有深度的主题,以及如何合理选择材料并安排好先后顺序等。

写作中的立意环节是思维训练的最佳机会。教师可以给出一个词语,由学生造出不同的句子,然后再围绕句子的含义选材谋篇,写成文章。比如“母亲”一词,有的说“母亲是天下最伟大的人”,有的说“我的母亲是一位慈爱的母亲”,还有“我爱母亲”“我为祖国母亲自豪”等等。每一句话其实都是一个主题或论点,由此进行材料选择方面的构思,一篇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就在大脑中现出了雏形。显然,同一事物有很多的立意角度,立意不同选用的材料肯定也是不同的。这种“以词造句、由句立意、凭意谋篇”的方法是训练写作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练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构思能力。

在写作能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再进行全文写作实践,应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一篇完整文章的写作先要认真构思,完成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布局等准备工作,最后一气呵成。学生不仅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还要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感则写,坚持写日记,随时记随笔,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甚至可以在素材充足、感受丰富的情况下进行多角度构思,做到一题多作。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没有什么捷径,唯有多写多练。

当然,在多写多练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加强文章修改练习。俗话说“文章不厌百遍改”,修改其实也就是一种反复练习。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在修改中提高,既可根据教师的修改意见改,也可以与同学交换修改,还可自己反复修改。至于如何改,大的方面涉及选材恰当、材料生动具体、层次清楚、主题深刻等,小的方面则包括字正确、词准确、句通顺、段完整等方面。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感受创作的愉悦,在总结中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需要教师耐心指导,更重要的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以兴趣为驱动力,以一定的写作知识为理论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练习文章的文体感和规范性,然后在多看多读多写多练多改的过程中拓宽写作题材、深化主题思想、提高语言能力,在写作中体会精神的充实和思想的沉静,从而产生创作欲望,形成新的写作动力,形成良性循环。随着学生阅历的不断增长和写作技艺的逐渐改进,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应该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钟祥市工学校)

上一篇:技工院校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下一篇: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