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科研课题价值及实现

时间:2022-09-07 03:00:29

微型科研课题价值及实现

摘要:微型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实践为主线、教师为主体、成效高关联、多维灵活性。选题的契合度、设计的准确性、实施的实践性、结果的实效性是判断微型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标准。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要树立求深求精的目标追求、明确研究的特殊定位、全程扎根于实践、坚持包容与开放的心态、力求成果表现的多样化。

关键词:微型课题;特征;质量;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5-0030-03

作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微型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可和欢迎。微型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向校本化转型的重要标志。加强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认识与分析,是促进中小学微型课题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一、微型课题研究的特性

微型课题研究是指中小学教师运用确当的思维和方法对教育教学中的具体、细小问题分析与解决的实践性教育研究活动。微型课题研究所指向的问题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教育教学中的细节表现出来,具有“真”、“实”、“小”的特点,因而它是一种典型的小问题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施简便易行,可以吸引众多的教师参与其中,因而微型课题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从研究的实施与达成的结果来看,微型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实践为主线

微型课题的实质是研究者在“以校为本”理念指导下确定的教育教学问题。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都是从教师实际、学校实际出发来进行的。实践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研究的归宿点,实践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一般说来,微型课题选择的切入点非常小,常常产生于教师所遭遇的教育教学事件、面临的教育教学困境、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与教师的本职工作紧密联系,存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境中,是教师“自己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操作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是研究的重点,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并具体表现为研究者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对教育事件的反思、对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整与改造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场境中进行,既追求解决现实问题,又力图探寻、揭示其中蕴含的教育规律。

(二)教师为主体

“教师是研究者”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微型课题研究中。微型课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它是与教师的本职工作、个人兴趣与特长相结合的,在微型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是问题的真正发现者,是课题的提出者,是研究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整个研究过程教师自始至终都是深度地介入其中的,并通过自己对研究活动的判断与反思来对研究进程加以调节。从具体的研究活动来看说,确定研究题目、设计研究方案、反思研究进程、调控研究进程、收集研究成果、物化研究成效等工作均依靠教师自己完成。同时,作为研究者的教师立足于研究的现实需要,主动地通过同事、同行之间的互助、互动来获取对课题研究有益的信息,对同事、同行提出的参考意见作出取舍;研究成果则由研究者与同事、同行共享。因此,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群众性科研活动。

(三)成效高关联

“对策即成果,收获即效果”是对微型课题研究成效的朴实写照。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追求问题的高效解决,这两个目标在微型课题研究中是高度整合在一起的。微型课题的研究是一个“边研究、边实践、边调整、边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使得承载问题的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和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因此,研究成果的形成是在研究效果的达成过程中实现的,而且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反复验证。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掌握相应的技能。离开了具体的效果,成果就失去了基本的事实证明,就不存在任何实在价值。

(四)多维灵活性

在遵循中小学教育科研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微型课题研究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具有突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表现在研究的选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物化与表现等多个环节和方面。从选题来看,研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或研究能力的强弱,确定课题的大小,设定研究的周期,选择研究所作用的对象,预设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单独采用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统计法、个案法等,也可以综合地、灵活地采用其中的两种或多种方法。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单独一人承担研究任务,也可以是志同道合的几人或按年级组、教研组等不同的形式组成课题组来承担研究任务。在研究的调控上,可以根据预设的目标的达成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研究周期。在立项与管理上,可以是教师的自主研究,也可以是各级立项研究。在发展方向上,可以始终定位于小课题研究,也可以随着课题的价值的发掘与研究领域的拓展,使课题研究从小课题向大课题方向发展。在成果表现方式上,可以表现为调查报告、教学方案、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或报告等文字形式,也可以借助于直接的、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再现或叙述来表现,还可以通过学具、教具等作品来表现。

二、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判断

微型课题研究的质量是由其选题与设计、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共同构成的。选题的契合度、设计的准确性、实施的实践性、结果的实效性是判断微型课题研究的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选题的契合性

选题的契合度是指课题的基本定位、课题的大小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相关支持条件的吻合程度。一般来说,微型课题是与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相联系的真问题、小问题,它应当是研究者凭借自身力量能够完成的,其解决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教育教学场境中借助具体的操作实践进行的,而且解决问题的周期短、见效快。选题的契合度是判断课题是否是微型课题的首要标准。通过选题的契合度的判断,可以预测课题的未来走向,可以判断课题在通常情况下能否顺利地完成及其达到的结果。一旦选题脱离了研究者的能力与相关条件的支持,那么,它实质上就变成了其他性质的研究,就不宜用微型课题的标准对其进行判断了。

(二)设计的准确性

设计的准确性是指研究者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程序的明晰程度。研究设计反映了研究的基本蓝图。对于微型课题来说,判断研究设计的准确性就是要了解研究者对于解决问题的设想是否符合课题的基本定位,能否围绕和突出课题的核心问题,有明确、详细、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对达到的结果是否有明确的规定。问题明、周期短、操作灵是微型课题研究设计准确性的重要体现。设计的准确程度是制约研究的结果实现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以为微型课题研究可以很快完成、不需要事先设计,那么,极可能使研究变得无序、随意,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三)实施的实践性

实施的实践性就是完成研究任务的过程是否是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的实施过程就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实践性的判断关键是看“教师是研究者”这一理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现程度。具体地说,就是要看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是不是教师,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教师采取的研究行动是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研究工作是否依靠教师的力量来完成。如果不能够以教师为主体来实施研究,那么,这样的研究是难以完成对教育实践的改造和优化的。

(四)结果的实效性

结果的实效性包括效果和成果的达成度两个方面。从效果来看,主要是表现为参与研究的实践主体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积极变化。这包括研究实践的实施者和作用对象两个主体的变化。研究实践的实施者的变化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作用对象的变化主要是指学生的发展变化。从成果来看,主要表现为引发参研主体发生变化的认识与技术。效果和成果都是研究产生的结果。从效果来看,它应当是积极的、可测的。从成果来看,它应当是可以提炼、概括出来的,是可以应用于解决同类问题或对于解决同类问题具有参考价值的。如果研究的结果缺乏实效性,那么,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实在的价值。

三、微型课题研究策略

(一)树立求精求深的目标追求

微型课题是研究者对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梳理、筛选和提炼。虽然这些问题是小问题,但其中也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因此,求精求深是微型课题研究的重要追求。求精求深的关键是要做到以小见大。实践中,可以根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对课题进行深刻地挖掘,并细化为具体的操作步骤。尽可能地把每一步骤涉及的相关因素考虑得周详一些,把自己的新认识、新策略融入其中,增强研究的预设性、创新性,以求及时有效地处置研究中的意外情况,揭示小问题中蕴含的大道理。如果缺少求精求深的目标追求,就常常会不自觉地降低研究的质量。

(二)明确研究的特殊定位

微型课题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每一个课题都有其特殊的定位,研究者要善于从自己选题的原始冲动中梳理出自己究竟想干什么,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要取得什么结果,分析课题在其所涉及的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多角度的论证,从而确定恰当的研究题目,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使之引领研究实践。微型课题研究要抓住一点,深挖细研,而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因此,研究者要结合个人所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研究取向,从特定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改造,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在课题确定的逻辑框架内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者对别人的建议或意见要坚持“唯我所用”的原则进行取舍,切忌与别的研究进行盲目的攀比或对理论的无限引入。否则,研究过程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扩大或缩小课题的内涵,导致偏离研究的初衷,不仅难以形成特色,而且可能会因为失去基本的线索而变得杂乱无章。

(三)全程扎根于实践

微型课题研究必须树立全程的“实践意识”。以实践引领研究,以实践展示研究,是对微型课题研究的一个客观要求。在确定课题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紧密结合起来,使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在研究进展到一定程度后,要从实践中物化出相应的成果。如果脱离了实践,微型课题研究就失去了其作为课题研究的意义。

(四)坚持包容与开放的心态

微型课题研究具有灵活性、自主性,是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但是这种自主性并不是封闭性,也不是排它性。相反,微型课题研究更强调研究的开放性,强调研究者向同行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他们的身上吸取经验和智慧。可以说,研究者的心态越开放,越能包容不同的见解,那么,研究的思路就会越开阔,研究就会越高效。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切忌固步自封,排斥外来的指导,而是要充分利用外来的指导,不断开拓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与实践,提升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五)力求成果表现多样化

微型课题研究的成果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表现为文字,也可以表现为学具或教具,还可以借助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表现。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抓住成果的核心,就可以把对问题的基本认识、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与策略、达到的实际效果等囊括其中,从而整体地、全面地反映成果的面目。研究者要善于从课题本身的特点和自身的特长出发来选择适合的成果表现方式,展现研究的特色与个性。

微型课题研究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把解决现实问题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贴近了教师、贴近了教育教学、贴近了学校,引领广大中小学教师进入一种研究状态,是落实“教师是研究者”这一基本理念的一种现实路径,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组织开展中小学微型课题研究是实现中小学教育科研微型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现校本化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峨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四川,乐山 614200)

上一篇:文本的出世与僭越 下一篇:教科研机构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职能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