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新闻:打造“三维”竞争利器

时间:2022-09-07 12:18:14

地方电视新闻:打造“三维”竞争利器

摘 要:在中央台及各上星台的包围之下,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在本土化之外,还应注意些什么?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见解。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新闻;竞争

中图分类号:G21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86-02

当前,媒体竞争激烈异常,受众需求日渐多元,“新闻立台”仍是不少地方电视台的主流选择。面对中央台及各上星台、网络电视、手机新闻的挤压,不少地方电视台祭出了竞争利器:加大本地新闻的报道面、信息量,加快其传播速度,而这,也确实留住了大部分的地方观众。然而,在本土化的同时,不少地方电视台的新闻选择面偏窄偏浅,把本土化等同于地理概念,在采编新闻的时候或自我框定,只选择发生在本地(人)的事件,而忽视了其与外界千丝万缕的关系;或在心理上自我放任,自认为本土新闻只此一家,给什么观众就看什么,立足本土,贴近本土,只求数量的增加、传播的速度而放弃了质量上的求精。 很难想象,长此以往,在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日益丰富的当今,这样的本土新闻还能继续吸引观众的眼球?

不言而喻,本土化是地方电视台的根本出路,是其竞争利器。但是,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角度的切入、表现的美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决定着利器的杀伤力,也决定着观众的忠诚度。因此,作为利器的第一手打造者,电视记者应强化宏观思维(选玄铁)、建设思维(重塑形)与审美思维(精淬炼),以提高新闻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一、宏观思维

“胸无全局,不足以谋一域”。对于地方台记者而言,本土化的眼界和视角至关重要。在报道新闻时,记者不仅要关注本土,更要把报道对象放在全局或大背景下,放在各种食物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因特网兴起以来,人们的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分享意识不断增强,而随着经济生活变动的日趋复杂,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息等领域交汇融合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地域远近已不再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主要标尺。 三聚氰胺奶粉、宜黄拆迁、“李刚门”、3Q之争等事件获得全国性的关注表明,现在的人们,无论主动或被动,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居于一隅放眼天下,已是时代趋势。面对这一变化,地市电视台记者更应把握潮流,拓宽视野,把微观的新闻事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纵剖横析,找出其连接点、互动点,做出更有厚度的新闻。

2009年初,南安市某民营企业参与了《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复合膜》国际标准提案的起草工作。《南安新闻》的记者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并不仅仅局限在“福建省首家民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这一新闻点上,而是联系“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国及出口国”这一背景,从“(由几家企业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修改10多项对我国不利的技术指标”上发力,电话采访了福建省质监局的有关领导,结合“去年全省企业参与制定的国标总数超过前3年的总和”及多家标委会落户南安民企的事实,点出了开放的市场竞争中,民企心态的逐步转变(提质增量――提质增量、争取标准化话语权并重)及其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这样,新闻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播出后颇受好评。

宏观思维,不仅要将新闻引入大背景中来考量,而且还要求记者要联系报道主题,不断拓展话题,逐步挖深,注重引导公众参与,主动与部门协调,争取用新闻影响大背景。2009年,泉州和昌花苑发生玻璃坠落、砸坏汽车事件,经过记者纵向追踪、横向比较,揭开了一个事实:“玻璃雨”事件,在多个楼盘发生过,而这,是天灾,更是人祸――因相关条例含糊不清,在已有更安全替代产品的情况下,开发商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容易破碎的钢化玻璃,罔顾公共安全。在《高楼常下“玻璃雨”》采访过程中,记者将事件个案扩展到公共安全领域,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形成较强的舆论声势;同时,主动联系丰泽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泉州建设局等政府决策部门,同赴现场,商讨解决方案。终于,在报道的推动下,小区开发商决定免费为业主更换阳台护栏,而泉州建设局更是修改了高楼建设相关的规定: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必须采用更为安全的钢化夹层玻璃。从关注百姓的“身边事”,到关注进而影响“大家事”,也许更能说明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存在意义。

二、建设性思维

“这些年来,传媒竞争方法发生了三个显著的变化:即从版面革新到整体重组,从好看故事到有用的信息,从努力迎合到有力引导”[1]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性思维是媒体抢夺受众的关键“制高点”,它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时要多考虑报道的正面效果,从为受众提供有用信息、帮助解决问题、正确引导舆论的角度,找准传播效应与社会效应的最佳结合点,或分析解释探索或调查追踪挖掘,使新闻既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又契合时代精神。

建设性思维要求记者在报道热点新闻时要注意正面引导,及时把群众需注意的事项、有关部门的应对措施传达出来,普及常识,消除民怨、缓解矛盾。在地方电视台,会议新闻总是免不了的,它们是领导眼中的热点,却是群众眼中的冰点,如何找到它们的交叉点,各地做法各有不同,但“会议新闻民生化”基本是大势所趋。就南安电视台而言,每次会议新闻(政治性很强的全市性大会除外),都鼓励记者“以偏概全”,从会议中选择一两个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新闻点进行报道,新闻画面只有三个镜头与会议有关:会议全景、主席台、领导,其他全部是相关资料或补充采访。这样的会议新闻,因为做得活好,领导也不好说什么“没有传达会议精神”之类的话,群众也比较容易看下去。再比如现在,信息诈骗、飞车抢夺等警方报道已是地方民生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在采写过程中,除了介绍案情、破案经过之外,还应穿插对公众防范意识的教育,做好新闻的平衡性,提升新闻的社会品格;缺水、断电、路阻等新闻中,也应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寻求对策,并及时把它们呈现在新闻中,推动问题的解决。

建设性思维不仅要体现在传播效果上,还应体现在采访过程中。它要求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考虑受访者的感受。这并不是说要“美化”受访者或帮他们“文过饰非”,而是说在镜头前,应尊重他们作为和记者一样的“人”的自尊,不能把他们当成是为了达到某种播出效果而可以随意摆弄的棋子。比如,在一些新闻的采访中,记者曾答应受访者删掉他们冲动之下说过然而马上后悔的话,而过后,出于种种原因,记者还是将它们播出了。这种行径,也许确实增加了新闻的看点,但损害的,是记者乃至电视台的诚信度。

以前,南安电视台在做捐资助学报道时,大多以学生穷、学费高、心事重入手,配以家徒四壁、操劳憔悴的家人的画面,让学生们说出助学款是如何的善莫大焉,激发社会上的捐资热潮。可后来,有细心的记者发现,有些更有个性更有主张的90后学生开始出现排斥心理,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困境毫发毕现地曝露于观众眼前,他们心里感激资助者,可是,不愿意当众表达。于是,记者在采访中及时调整策略,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们勤工俭学、对未来的憧憬上,画面更多地是读书、工作服、事件安排表……;对资助者,发放助学金的镜头只保存一、两个,更多地则选取了他们与学生围坐在一起闲聊,互留地址的情景,留取他们“我不识字、吃了很多苦”“想起了自己的孩子”等朴素的语言。报道出来之后,反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既突出了“人穷志不短”“自助者人亦助之”,又弘扬了朴实的、不求回报的慈善风气。

三、审美性思维

审美是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与其他媒体相比,电视的电、光、声、影更直接、更形象地影响着人们的观感,影响着人们对新闻的好恶。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中,要学会以审美的眼光审视万物,在纷繁复杂之中,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物、语言和动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画面和音响效果,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审美”不仅是要求记者客观真实、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尽量做到画面到位、框架合理、描述精确,还要求记者学会从新的角度能动地、艺术地表现一些无法再现的、难以复制的事件。众所周知,电视是时效性最强、现场感最强的媒体,如何表现“过去”、“未来”、“可能性”,让观众认可这些实际上并不同步的画面,就是考验记者的关键。

“美无处不在,缺少的只是发现。”“距离产生美”……记者在日常的采访中,如果能跳出思维的惯性轨道,或者从新闻的延展面、类比面、对立面,或者把新闻纳入不同的模式中重新审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或资源,就能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和深入的思考。

仍以《高楼常下“玻璃雨”》为例。为了体现高层建筑钢化玻璃碎裂对公共安全的威胁,记者没有贪图方便,再机械地把电话采访权威人士、采访居民、小车被砸、碎玻璃满地的镜头再剪辑一遍,而是动用了“科学实验”的手段,将力学的原理应用于新闻报道中――请泉州七中的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的老师做实验,计算出15克玻璃从40米高空坠下的力度与75克铁球从6米处的坠下的力度一样的,然后,在地面铺上玻璃,让75克的铁球从6米高的高空坠落,科学还原了高空玻璃碎裂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既减轻了观众的视觉疲劳,给予新鲜的刺激,又科学地为新闻的观点――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必须采用钢化夹层玻璃奠定了基础。

审美性思维还要求记者要适当借用文学手法,如冲突、悬疑、对比等构建新闻,吸引观众。在叙述上,因为画面、现场声也可以看做新闻的第二语言,所以,个人认为,叙述新闻应淡化表述,注意陈述,补充镜头无法展示或不明显的事实,其他的,还是留给聪明的观众自己感受吧,没有必要“在纯金上镀金,给百合花上香,为紫罗兰洒香水”。不过,这就要求摄像记者要注意捕捉有说服力的细节了。因为只有在细节的支撑上,解说词才能平实、简洁,否则,就容易流于干瘪了。

衡量新闻的标准,仅仅有真实、准确、深刻、美是不够的,审美思维还要求记者要时刻牢记“以人为本”,从具体对象出发,最终指向普遍人性――如平等、自由、光明等等这样一些具有正向意义的感受,使受众感动,引起共鸣。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作品《录指纹 谁的指纹谁的命》,真实再现了部分政府官员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简单,不够人性化,导致上千位老人不顾安全地拥挤着、争抢着排长队等候录指纹的现场;消息三等奖作品《听证会上的惊天一“抛”》, 独家记录了听证会上32名代表中有31名一边倒地同意涨价,另一位代表刘天晓,多次举手想要表达反对意见未果,最后愤而将桌上的矿泉水瓶抛向主席台,终于争取到了发言机会并表达了民众的心声的过程。较真地讲, 两篇消息画面有些不够精致、有些暴力,但经过记者认真的记录、分析和梳理,并嵌入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使新闻都最终触及了我们内心的敏感处:平等,尊重,推己及人……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求。带着“人是根本”的审美意识来做新闻,提升的是新闻的品格,感动的是观众,也可以是评委。

参考文献:

[1] 陆小华.中国传媒发展10大趋势[J].新闻记者,2001(11).

上一篇: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存与发展 下一篇:频道群理念下电视媒体资源整合与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