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豫剧唱腔的语言艺术

时间:2022-09-07 08:40:42

浅谈豫剧唱腔的语言艺术

【摘要】在我国几乎每个传统区域都有自己区域的代表剧种,因为各个地方的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就造就了地方剧种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不同剧种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实际上也就是语言表达上存在不同性。豫剧作为传统的四大剧种之一,以其独有的语言艺术,形成我国河南地区的代表剧种。本文通过分析豫剧的源流和流派,探讨语言和豫剧唱腔的关系,分析豫剧语言的演唱艺术和豫剧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豫剧 唱腔与语言 语言运用特征

豫剧在地方上也被称为河南梆子,顾名思义是我国河南省的代表剧种。如果按照声腔对我国戏曲的剧种进行分类,河南豫剧则属于梆子腔中的一个代表形式。豫剧产生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除了在河南本省,在山东、河北、陕西等地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是我国民族戏曲的代表之一。豫剧在河南的形成有着许多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多种流派,并流传到今天,已经成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现今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地的代表戏曲经过了不断的交叉、融合和吸收。但是各地的剧种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区域特色,这与地方语言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各地的地方语言、土话是剧种保持自身特色的重要力量。因此戏曲的唱腔和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豫剧唱腔的源流和流派

(一)唱腔的源流

在《辞海》中曾经记录,豫剧的唱腔是明代的秦腔和蒲州的梆子流传到今河南地区与当地的民间小调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还有的认为河南豫剧是在河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地域融合和发展而独自形成的。由此可见对于豫剧的形成源流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笔者认为我国戏曲剧种之间的差别分析主要是腔调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所以《豫剧源流初探》中,曾经指出豫剧来源于东路的秦腔,有一定的道理。首先在两者都是利用枣木梆子来区分唱腔节奏和音调的变化的,另外同州梆子里面旦角所用的唱腔也与豫剧呈现相似特性。再者虽然两者的板路的名称存在差别,但是实际比较来看板路的内容也存在相似性。因此可以看出豫剧的腔调和梆子腔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性。

(二)唱腔的流派

豫剧唱腔通过不断的衍生和发展,存在多种唱腔流派。如豫东唱腔、豫西唱腔、高调、沙河调等。促使豫剧也在河南整个区域中存在多样的支流。但是到今天随着豫剧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各派的艺术家相互之间进行了吸收和融合,打破了过去豫剧的地域内部分界,形成了新的流派,其中著名的豫剧大师常香玉就是新唱腔形成的重要代表。常香玉最开始是唱豫西调的,但是随着艺术的实践和吸收,常香玉也在继承豫西调的基础上,融合了豫东调的长处。所以发展成当前豫剧腔调中既有豫西调委婉柔和,也有豫东调的慷慨激昂。例如常香玉唱的著名的豫剧作品《白蛇传》中,上部分就用了豫东调,下部分就运用了豫西调,拓宽了唱段的音域,也使豫剧唱腔得到了发展。

二、语言与豫剧唱腔的关系

(一)语言与唱腔旋律

豫剧的曲调有自己的独特性,一般情况下豫剧的腔调与当地的方言的语调存在一定的联系。虽然有些腔调为了追求某一个字或某一句子的特殊效果,与当地方言存在差别性,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豫剧和河南方言的语调具有一致性。所以说豫剧的腔调既有着“以字行腔”的说法,也存在特殊的“以字就腔”的说法。河南方言与普通话中平仄的四声发音不同,具有阴平、阳平、去声、入声等多样声调之间相互转化的音调,由此奠定了豫剧唱腔多样的旋律性。所以说河南方言是豫剧唱腔的旋律形成的基础。河南方言中文字平仄的表达与普通话存在差异,所以独特的语气表达也凸显出豫剧剧目的情绪。豫剧方言的声调有时并不是体现在一个整体的唱腔旋律中,通常也由一个小节、一个词语或一个字中表现出来。例如豫剧《吵宫》这一个剧目中,其中正旦所唱的第二小节中,有一个“母娘”这个词,“娘”字的发音,如果按照普通话来唱“娘”字发的就是三声调,接着上面的“母”字,那么整体的旋律就是上扬的。如果用方言来唱,“娘”字的发音就是四声“去声”调的,所以整个词语的声调就呈现下降的旋律。由此可以看出豫剧中独特的语言形式,凸显了豫剧腔调的特殊性。

(二)语言与唱腔腔调

唱腔的腔调是不同剧种在某些地区中通过不断的衍生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剧种特色的音调体系。豫剧的唱腔会根据不同的区域和风格被分成多个流派,每一个腔调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调形式和特点。主要的有豫西调和豫东调两种区别性。老一辈的豫剧艺术家,通常将豫西调的腔调称为“上五音”,而豫东调的腔调就被称为“下五音”,从整体的曲调特点上来看,豫东调的音域比较高,而豫西调的音域就比较低。那么从语言上来看,豫东调的形成主要以河南开封为中心形成的。豫东调的语言特点就是在吐字上比较轻快,多用唇音和假音,因此构成了豫东调较高的特性,尤其是女声的发音更是较细、较尖。豫东调中的“念白”也多为假音,体现出腔调的高昂、激情、明快的特点。所以总结来看豫东调的整体旋律是按照sol、 la、高re、中si、la、sol、re、fa、sol的音调进行,唱腔主要集中在sol音和高音re之间。豫西调则主要是指河南洛阳这一带的豫剧形式。豫西调的腔调整体特征较为柔和、舒缓和委婉。豫西调与豫东调相比整体的音域较低,唱腔的旋律是按照sol、高do、中la、sol、mi、re、do的音调进行的,豫西调的唱腔主要集中在do和sol之间。

(三)语言与唱腔风格

从整体上来看豫剧的唱腔风格与北方的语言发音有着相似性。在《顾误录》中,曾经说明北方的曲调有着多变性;且词情较多而声情较少; 另外北方的曲调的特点多为衬字性。这些特点是北方戏曲的唱腔风格存在的共性特征。豫剧作为北方戏曲的代表也具有此唱腔风格,但是豫剧自身的唱腔风格也存在一定的个性,具有明确的地方特色。豫剧的曲调结构较为明快,戏曲的表演者情绪较为激昂,且吐字较为清晰和干脆。这些独有的唱腔风格,也与当地的民族语言有着一定的联系性,河南方言在发音上通常将重音落在带有阳平音调的字上,又因为阳平音调的字在发音上较高,且音调的落势较快、语气较短促,有时在豫剧的演唱中还会将阳平字用较为夸张的手法唱出来,起到语句的腔调作用。

例如在常香玉大师所唱的曲目《白蛇传》中,有一句唱词“奴官人拍胸膛你想想前后,谁的是,谁的非这天在上头”,在这句唱词中“头”这个平阳字就采用了夸张的唱腔手法,运用长拖腔,凸显了唱词所表达的情感特性。这些语言上的特性就凸显出了豫剧唱腔的独特风格。另外豫剧的曲目中还具有贴近生活的风格特性。河南方言中有众多的谚语和俗语,这些语言在豫剧中也很常见。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豫剧的曲目中应用了大量的衬词和语气词,如“恩”、“呀”、“哔啦啦啦”、“呵呀嗨呦”等。这些衬词在曲目中并不是平白存在的,而具有重要的作用,使整个唱腔的风格更趋向于平民化和生活化。

三、豫剧唱腔的语言运用特点

在我国戏曲的发源都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戏曲最重要的特征分别就在于其不同的方言特色,以及这些地方方言和土语孕育出的特殊的唱腔系统。豫剧原被称为河南梆子,这种戏曲艺术在中原腹地辽阔的疆土和丰富的文化特性的支撑下,在戏曲形式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地方的风土人情、乡土气息和人文风貌。同时豫剧在当地的传唱和发展也必然给当地的语言风格和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推动下,给豫剧的唱腔和语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提供了豫剧曲目创作和发展的素材,促使豫剧的语言艺术进一步的提升。具体的豫剧唱腔的语言运用特点如下所示:

(一)语言通俗性

著名的戏曲评论家李翎,曾经这样评价过戏曲的通俗性。他认为“通俗就是通众,所谓的大俗也就是大众”,他认为戏曲得以存在的关键就是受众,戏曲艺术得以发展的生命源泉则在于它的自然通俗性,实际上通俗也是美的另一种表达,戏曲的发展要达到“大俗即大雅”的高度。因此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豫剧唱腔的语言运用特点也就有这一特性。豫剧唱腔语言运用的通俗性不仅推动了豫剧唱腔的传承力度,也给演唱者的创造带来了便利化的发展。也就是说,豫剧唱词中所用的通俗、浅显的语言可以让演唱者深入的了解唱词的内涵,通过内涵的掌握可以深情并茂的进行戏曲的演唱,以增强戏曲的感染力和传唱力。

豫剧唱腔的语言运用的通俗化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口语化。豫剧的唱词多采用口语化的方式进行表达,是当地口语特色的凝结。例如曲目《花木兰》中,花木兰在从军的时候与刘大哥进行争论的一段唱词,就直接口语化的表达除了男女劳苦清闲的问题。(2)生活化。豫剧的生活气息较为浓烈,比较贴近当地的民俗风情,是中原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说豫剧的语言艺术,是当地社会生活的凝练。(3)性格化。豫剧曲目中会根据唱词人的不同身份和地位,设计出多样的富有个人特色的语言。例如《花木兰》中花木兰曾经有一段唱词家喻户晓,就是《谁说女子不如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这段唱词就表现了花木兰为人豪爽、正直、不甘人后的性格特色。

(二)格调乡土性

豫剧的唱腔的语言,大多是当地的平民百姓创作而来,这种形式就使得豫剧的唱词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作词者必须大多从自己的身边寻求素材,要以乡民的角度去观察和发现当地的民俗生活,并在固定的乡民思想上去评价是非曲直,去探究和思考问题,就算是曲目中帝王将相的人物在语言的表达上也具有乡土气息。例如在《劈殿》中,已经成为定国公的程咬金的唱词就带着浓烈的河南村夫的语言特色,从唱词“俺眼睛红了认不得人,当殿劈一个满天红…”就能深刻的体会到,豫剧唱腔的语言表达所呈现出来的乡土气息。豫剧就是以这种乡民的眼光去表达感情,以乡民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用乡土的语言去表现人物特色的形式,才让豫剧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对豫剧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语词地域性

豫剧曲目中的语言和唱词有着浓烈的地域性特征,所谓的“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说语言和唱词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性的语言特色也是地方戏曲独特性的存在的重要基础。豫剧产生的基础语言河南方言在词汇上有着一定的特色,且词语的句式表达较为简短,语音的节奏较为明快清晰,具有生动、俏皮、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豫剧的语言和唱词中所表现的地域性特征,主要有两个主要方面:(1)豫剧的曲目中增加了大量的方言和俗语,能够将这些地方语言巧妙的运用到唱词中。(2)豫剧的唱词中也有一些当地的民谚和歇后语,起到点睛作用。例如《收姬昌》的唱词中,出现的“明晃晃”、“老妈子”、“半拉”、“失急慌忙”这些当地的民俗词语,使豫剧更加贴近普通大众。

结语:语言是中国传统戏曲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种剧种特殊性存在的重要方式。中国戏曲的创腔的首选就来自于声腔学习者的“因字成腔”。豫剧的唱腔和语言有着当地民族的历史特点,主要依托河南方言而产生,在强调上比较生动活泼、通俗朴素,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良好特质。通过豫剧唱腔和语言艺术的探究可以深刻的了解到豫剧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德华.论豫剧“豫东调”与“豫西调”差异性的史地因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4):92-97.

[2]周璇.试论豫剧唱腔语言艺术[J].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11):59-61.

[3]王磊.河南豫剧文化中四大行当的艺术特色分析[J].音乐大观,2013,(2):20-21.

[4]李红彬.浅析豫剧演唱中的艺术特点[J].魅力中国, 2014,(1):102-102.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落实育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探索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引入方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