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本 43期

时间:2022-05-14 12:37:26

应用多媒体以后,老师的上课方法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来讲,更是乐于用课件、勤于用课件。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少好处,比如声情并茂的图文、音像资料更易调动学生的情感,运用课件减少了板书书写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等。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有个问题深深地困扰着我——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是所要学的知识,还是课件上漂亮的图片?

语文教学一定要回归文本,语文课其实就是对于文本的解读。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积极的对话,完成对文本的体验,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但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往往会把学生的注意力由文本转向屏幕,“喧宾夺主”。如何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回归文本,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我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弃用课件教学《安塞腰鼓》,过程如下:

《安塞腰鼓》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学生对于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并不熟悉,尤其是对于从小生长于小桥流水的江南的他们来讲,理解黄土高原所孕育的这种阳刚美,更是难上加难。其次,课文内容较多,既要朗读,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要理解句式、修辞等方面的特点,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还要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基于以上几点,我决定以“读”贯穿整堂课,通过“读”体会安塞腰鼓的美,感悟语言的魅力。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首先是导入。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首要作用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学这样的文章,应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入手。因为不能用课件,所以就无法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安塞腰鼓。经过思考,我决定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入手。视觉上,给学生呈现一幅腰鼓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腰鼓。听觉上,教学生学习简单的敲打腰鼓的方法(用手拍桌子),让学生亲身感受鼓声的节奏美。课堂实践证明,这样导入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教学生“敲打腰鼓”这一点上,通过亲身体验,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其次是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马上就把学生带到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的表演现场。这不仅使学生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还为下一步学生的朗读提供了较好的模仿对象。听完以后,主要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请学生谈谈听完后的感受,以便让学生正确地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课堂上,许多同学都提到了壮阔、豪放、有力量,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听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一目的达到了。二是文章从几个角度写安塞腰鼓?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这个问题比较难,需要我稍加提示(“好一个安塞腰鼓”)。提示后,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再次是读课文,体会感情。在听录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进行模仿,文章中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可通过读悟出,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学生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体会了全文壮阔、豪放的感情基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环节主要组织了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朗读比赛,并要求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打分。课堂上,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表现得可圈可点,个别同学的朗读非常好,学生对朗读的点评非常到位。

最后是品课文,感悟主题。新课程理念要求在课堂上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精神。本环节正是根据这一点设计的。要求学生用“……好,好在……”的句式从词、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评点,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派代表进行发言。在课堂上,学生讨论比较热烈,但在全班交流阶段,主动发言人数较少,这与我没有及时、恰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关系。课的最后,我还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主题,由于时间关系,这一重要的感悟阶段没有展开,这也是本堂课最大的遗憾。

通过课前的准备与课堂实践,这次尝试我受益良多:

首先,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认识。但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中,却很少听到琅琅的读书声。甚至在课堂内容多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舍弃朗读,认为多读不如多讲。殊不知,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需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内涵等即使老师费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讲清的内容,通过反复朗读,可能就会豁然开朗,有时也许还会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是极好的锻炼。在本堂课中,学生朗读(包括听课文录音)占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朗读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和阳刚美,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所蕴藏的那种呼之欲出的勃勃生机,这显然比通过教师讲解要深刻得多。当然,本堂课在朗读上也有一些缺点,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集体朗读过少,尤其是像《安塞腰鼓》这样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更适合集体朗读。

其次,新课程理念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老师是引导者。在本堂课上,虽然我课前准备了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但实践证明,课前准备还是考虑不够周详,导致整堂课个人发言率并不是很高,学生回答不够响亮。尤其是在讨论过后,并没有出现我预期的争先恐后回答的现象。如何让学生大胆地交流讨论结果,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求。

最后,弃用课件,师生真正徜徉于作者的字里行间,尤其是在品的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在文本上,真正地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相信,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我对语文课有了更深的理解。

上一篇:“五个一”模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探微 下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