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时间:2022-09-07 06:57:15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摘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如何对跨世纪的人才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已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效果;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90-01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如何对跨世纪的人才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已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谈以下几点看法。

1.加强直观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1 操作示范直观感知。出示一个可以让学生明显看出有10个空格的纸盒,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格子,再一个一个地往盒内放9个乒乓球,盒外2个乒乓球,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怎样算?谁能到前面来摆一摆乒乓球,说一说移动乒乓球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启发帮助,把盒外的1个乒乓球放入盒内,凑成了10,盒外还剩1个乒乓球,一共是11个乒乓球,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凑十法"。

1.2 动手操作,巩固动作思维。指导学生在画有10个方格的纸片上先摆上9根小棒,再拿出3根摆在桌上,求一共有几根小棒?怎样列式?怎样移动小棒?为什么拿桌上的1根放在方格纸片中?说说"9+3"怎样算?学生自己动手摆,想想"9+7"得多少?使进一步感知"凑十法"。

2.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知识大都来源于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逐步抽象,形成概念。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多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来进行数学抽象,从而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学习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了浓浓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一堂课上的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因此创设有价值的生活化情境,促进了有效教学的生成。

3.注重知识的结构性,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效性

3.1 在知识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经过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概念。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是"接受一一建构"式的,是一个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接受已有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此时教师的启发引导就尤为重要。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是数学教育面临的一个关键性课题。笔者认为,教师的指导过程应包括四个步骤: ①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示范整理知识的方法和过程。②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或伙伴合作进行知识整理。③让学生独立地进行知识整理。④对整理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4.只有教师理解得深,才能深入浅出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是否清楚,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熟练地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如:在四年级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节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道理,可先提出四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己进行探究,学会弄懂,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搞清它们的来龙去脉。(1)为什么一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一变,小数的值就变了呢?(2)为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了呢?(3)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变小了呢?(4)一个小数的小数点每移动一位,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什么是十倍的关系呢?这些问题如果课前教师对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理解得比较透彻,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点拨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教师在备课时要精、细化,教学目标要明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目标明确,这样才能是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导"和"学"有序。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精、细化。要通读、钻研教材,弄清讲这节数学课的重、难点是什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该准备什么教具?主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哪些能力?要向他们渗透那些情感方面的教育等等。还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配套例题、习题,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等。这样,老师在上课时才能按照既定目标,把这些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成大面积提高。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如何激发艺术生学习数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