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07 05:58:01

【前言】学生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培养思维的活跃性 “学”源于“思”,“思”源于“凝”。在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及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或设计实验,让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学生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学生思维素质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营造和谐课堂,多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鼓励学生质疑、猜想,多设计思维密度大的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创造性、发散性、求异性和深刻性,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发展,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得到培养。

[关键词]尊重思维素质 发展 创新

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江总书记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一指示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呢?根据近几年的学习、实践、探索,谈几点做法。

一、尊重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个性差异和具大潜能的群体,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大量科学家的成才表明:“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发展与人的个性特长有很大的关系,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与研究者的个性品质关系更大”,可以说个性品质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育的内容,教育活动的程序,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主动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采用自主、合作、学习、创新的方式实施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针对自学中的认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提出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和困惑、疑问,经过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交流和分析讨论,理解掌握知识,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培养思维的活跃性

“学”源于“思”,“思”源于“凝”。在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及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或设计实验,让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过程的始终,思考探索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思考问题,解除心中的疑虑,搞清“为什么”,让学生即掌握知识,又使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如讲大气压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满水,然后盖上一块较大的玻璃板,用手按住倒立后问学生,我松手后玻璃板是否脱落?学生有的说脱落,有的说不脱落,展开争论,兴趣盎然,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据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演示,松手后玻璃板没有脱落,学生们感到惊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又进一步发问,玻璃板本身有重力,又受到了水的压力,两力方向都向下而玻璃没有脱落,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玻璃板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作用。”接着又问:“这个力是谁产生的”?学生思考说:玻璃板下面只与大气接触说明这个力是大气产生的”。教师又提问,大气能够产生压力,能否产生压强呢?学生依据所学的压强知识很快就回答,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大气压强的认识,还使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三、注重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

一题多解是培养、开拓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一题多解就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依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精心设计一些考察知识点较多,知识点联系密切,能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题目,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索解答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过程中要发扬民主,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某问题,在掌握一种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该问题还有多种解答方法,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看能想到几种解答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了调动,他们认真思考、讨论得到了多种方法;个别同学还标新立异提出了思路清晰、简捷、富有创新的解答方法。据学生的解答,教师及时总结、肯定鼓励,既克服了呆板教条的思维方式,又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求异性得到培养。

四、抓住问题本质,循循诱导,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中学生年龄小,在认知方面常出现偏差。思维常常只对表面现象,不能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全面分析,只满足于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只凭对事物的局部分析,研究就草率地得到结论。针对学生的这一不足,教师在讲授某些疑难知识点或解答某些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反复阅读,理解定律的含义或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划出问题中的关键字词和隐含条件(特别是关键条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引导学生分析,找出条件和要求之间的联系,分析条件变化可能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深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讲解完浮力一章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考。在一个小水池中浮着一条船,船上装有石头若把石头扔到水里,池中的水面是上升还是下降?这一问题学生在思考时常出现片面现象,认为船和石头都没变,石头扔到水中,排开水会使水面上升,船上的石头没有了,船排水少了,水面会下降,据这一升一降就断定水面不变化。我在讲授该问题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思考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答:条件是船浮在水面上,石头由船上投到水中,问题是水面的变化情况。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石头扔到水中排开水会使水面怎样?船上升会使水面怎样?据学生的回答又提问:分析最终的水面情况,关键是什么?怎样分析比较?这样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正确的解答。

五 、巧设问题引导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定势既有积极意义,有时也有消极影响”。要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实现知识的正潜移,教学中教师必须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灵活分析、讨论,让学生分析、认识事物的形态,抓住问题的本质,克服学生不顾问题时机、条件、不加分析生搬硬套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只按一个模式分析问题,不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不足,灵活、简捷、全面的解决问题。如:学完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后,为了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当圆柱形容器中的水冷却时,容器底所受的压强有何变化”?(不计容器本身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依据条件分析得到,当温度降低时,水冷却体积变小,高度变小,密度变大,利用公式P=ρgh无法判断压强的变化,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我提出你们换个角度思考?学生们经讨论思考想到了容器中水的质量不变,所受的重力不变,对底部的压力不变,由公式P=F/S可知,底部所受的压强不变。

六、依据物理现象让学生讨论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大量的科学发现表明,认知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首要一步。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直觉思维,想象出某些假说,提出猜测性的结论,然后以逻辑思维为主去推理,得到定律、法则。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据知识的特点,巧设疑问或设计某些物理现象,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背景,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讨论、想象、思考,提出想到的问题,设计出某种方案,提出独特的见解及简易解答问题的方法等,甚至产生灵感,把某些从前不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思维处于开放状态,想象力得到培养。例如:复习简单机械一章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黑箱”,箱面上有“魔索”两个大字,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教师演示当右边的玩具小白兔拉着线前进的时候,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左侧的玩具小狗被拉着前进的速度和距离要比小白兔大得多。此时无需发问,学生就会立即投入积极的思考中。箱内究竟有什么‘玩艺儿’,是杠杆,是滑轮,是轮轴……有趣的现象焕起了学生一连串的猜测和想象,接着教师问学生:“箱内的设计如何,线是如何联接的?”学生们依据所学知识认真思考讨论,提出了多种设计联接方法,思维的开放性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七、鼓励质疑、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以及对些问题的疑虑的过程,是思维高度集中、认真分析思考、知识创新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不惜余力的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或由某一现象和问题想到其它的问题,哪怕这些问题是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和教师不能回答的。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屏发出创造的火花,克服常规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思维现象。如讲振动发声时,我做了一个小实验,用手抓住一根铝棒的中点,用另一支手指夹住铝棒,从中间向外端一次又一次地摩擦铝棒,铝棒发出了奇妙的声音。我问学生看到了哪些现象?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们经过讨论思考提出了十个问题,有些问题很有见解,富于创新性(如利用摩擦发声现象制造乐器),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开发。

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采用多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敢于质疑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培养。

上一篇:拨动情感之弦共奏生命乐章 下一篇:高效课堂中问题提出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