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07 05:11:56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自1996年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过近20个年头。特别是2012年央行放松对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迈出实质性步伐。利率作为一种重要的要素价格,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而我国作为一个转轨国家,改革中还涉及一些特殊的因素。因此,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又要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经济 金融

一、利率市场化的“两种模式”选择

从已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家的经历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分为“渐进式”和“激进式”两种不同的模式。“渐进式”改革的典型代表主要有美国、日本和韩国。其特点主要是:从改革启动时点上看,改革选择在宏观经济较为平稳,通胀水平处于合理可控水平上这样一个时点起步。从改革过程看,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方案,改革经历的时间都在10年以上,并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配套措施能够同步跟进。从结果看,改革虽然给本国经济带来了一定影响,但由于经济主体经历了较长的缓冲期,在经过短时间的调整后,经济金融恢复了平稳较快发展。

“激进式”改革的典型代表主要有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其特点主要有:在缺少必要准备,且宏观经济条件不是很有利的情况下,草草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改革过程来看,推进的速度过快,部分国家几乎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内取消了所有利率管制,且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汇率改革、资本项目开放等改革几乎同时推进,严重超出了本国经济的可承受能力。从结果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严重破坏了经济的内外均衡,货币的内外价值出现巨大波动,给本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20实际80年代拉美国家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就是包括“激进式”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改革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市场化、风险定价市场化的过程,是市场与政府两种力量的博弈演进过程

周小川行长曾经指出:“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不仅仅是指放开利率管制,而是要使利率真正成为市场价格的引导,建立一个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换言之,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市场化,是对政府放权的一种倒逼。在我国,由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多干预,在金融市场上大量存在着政府的隐性担保,使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产品――风险的定价机制严重紊乱,出现了高收益、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怪现象。因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去除市场定价中的政府因素,使风险的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资金价格真正反映项目的回报与风险。否则,即使放开了包括存贷款在内的利率管制,市场收益率曲线也仅仅反映的是政府有形之手引导下的资金价格,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利率。

(二)“双轨制+体制替代”的渐进式改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

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与利率市场化之前的日韩等国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这些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渐进式改革模式是符合经济金融基本规律的理性选择。从我国经济30多年来改革的进程看,“双轨制+体制替代”是我国经济领域各项改革的一条主线。当前我国的利率定价与改革开放之初的“价格双轨制”极其相似,既存在民间借贷利率与存贷款利率这种体制外与体制内的价格双轨,也存在银行存贷款利率与理财收益率这种体制内的价格双轨。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首先实现体制内两种利率的并轨,进而实现体制内与体制外两种利率的并轨,最终实现利率的单轨运行,完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由于这种并轨的过程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渐进完成的,可以减少改革的剧烈震动,并有效控制改革中的各种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渐进式改革是对价格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是在一种动态调整过程中实现了价格的均衡,从而避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而造成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失衡。

(三)金融创新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力保障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缘起于金融创新而带来的金融“脱媒”,借助于CDs等创新工具推动了改革的加速发展,依托于利率互换、利率期权等创新产品而实现了市场化改革后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可以说,金融创新始终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过程。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也必须要把创新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必要配套措施。当前,要逐步推进以市场化定价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以逐步对存贷款等形成替代效应,从而逐步实现存贷款由固定利率向市场化利率过渡。同时,要从金融组织结构、金融监管结构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多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在创新力量的作用下实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平稳发展。

(四)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网络是保证利率市场化有序推进的重要前提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可能由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而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如从1960年到1980年的20年时间里,美国倒闭和接受救助的银行家数为145家,而自利率市场化的80年代开始,美国中小银行倒闭数量年均在100家以上。因此,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首要任务是建立覆盖范围清晰、责任明确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和破产金融机构退出制度,避免由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破产而带来的连锁反应。

上一篇: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 下一篇: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及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