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误区

时间:2022-09-07 03:39:54

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误区

日常闲余与同事交流时,常常苦恼:课堂教学中,虽努力体现新课标理念,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有小组合作、游戏、比赛、故事等,课堂情境和谐,学生情绪高涨,表现积极。然而,在学习效果抽查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收效甚微,达不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来于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误区,应引起思考。

一、教学互动存在误区

教学互动误区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引领与学生的交流、探究“走过场”的一种表面形式,学习活动开展有效性量少。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

1.互动浮于教学简单的形式中。常看到课堂教学时,教师虽努力创设一个“互动”平台,但缺乏对“互动”蕴含丰富内涵的理解,简单地把它等同于一般活动,形式的“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游戏”、“比赛”等,表面上学生活跃,场面热闹,而这只是少数学生在游戏,多数学生在看,活动的目的、作用,得出什么结果、有什么发现等,学生不知,形式地按着教师讲的、安排的作罢了,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思维的含量不高,教师对教授的知识与创设的互动情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有这么一段“找规律”教学活动片段:

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说话引出内容主题图。

师:同桌合作,仔细观察图,你们发现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

生1:(观察后回答)发现图上有彩旗。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排列。

师:真聪明。还有谁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灯笼。是粉红、蓝,粉红、蓝的排列。

师:观察得真认真。还有谁发现了什么?

生3:我发现有同学围成一个圈。有高,有矮,有拍手,有唱歌。

师:(提示)这是男,下边是?

生齐说:是女,是按男女、男女排列。

师:刚才这些排列就是按规律排列起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课题。

师:(出示四面按红黄、红黄排列的小旗)有规律吗?

生:有。是按红黄、红黄排列。

师:指向最后一面黄旗,问它后面应是什么旗?

生:是红旗,再后是黄旗。

师用同方法出示灯笼和花等。

这段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把握不准教学与所授知识“怎样引导发现规律,什么是规律”的关键,而浮动于“一个(或一组)按一定要求重复出现”规律表面形式中。

2.互动流于课堂教学中的一问一答。课堂中的“问”和“答”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问”要准确,有启发性,激发探索。“答”语言要流畅,表述清楚明了。简单的泛泛而问,只能产生无须思考低效的答、解,这在无形地消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激情。学生的求知欲,来自于对问题的兴趣、冲动,这种亢奋激发学生积极去探究、去发现。下面是“单位换算,物品价格的表现形式”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你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什么吗?

生:元、角、分。

师:边出示边问“1元2角= 角”。

生:等于12角。

师:12角= 元 分。

生:等于1元2角。

师:边出示边问“3元8角= 角”。

生:等于38角。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3元就是30角,30角加上8角就是38角。

师:出示“瓶子1.2元”、“气球0.5元”等,问是“几元几角?”等。

这段教学罗列是学生跟着教师的问题排列简单的“一问一答”,学生在其中无须去探索、思考,更谈不上激情、冲动,课堂呆直。

3.互动限于教师预先备好的思路里。“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这道出了课前备课的重要性,然而我们老师往往就因此“定制”,“定”于教材、参考书、自己的认知,满足于主观编拟的教案,对“逆越”学生和突如其来的问题不知所措,而牵强附会地硬套,使本来活生的课堂、激情的火花葬于课前备好的思路里,课堂效率低下,师生关系失和。

4.互动泛于问题探索、思考的表象。课堂中,我们教师怕乱,拘谨于教材和参考答案,不敢大胆地创造和挖掘,按教材编排按部就班,给出的问题比较经验传统,思维拓展性不强,这表象的知识师生显得很轻松,场面热烈。但到高年级,知识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就不那样“生动有趣”,玩中学的成份相对减少,师生互动就显得枯燥乏味,慢慢的学生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减少,课堂留连于问题形式。如两位教师教《圆锥的体积》时,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

5.互动乏于情感、评价的投入和导向。新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场所,数学过程成了师生情感交流、沟通认识的过程。课堂中,我们教师常忽视学生在过程中倾注的情感,对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生生间的交流、明辨,对问题的态度、感知远超于教师的授予。过程中教师的时适导向显得更加深动、深刻。

二、误区引发的思考

1.正确理解“教学互动”内涵。教学互动顾名思义就是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生生间的互助活动。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那么学生就是教学活动的主动者。教师课前要充分备好课,有目的适时地组织、指导、启发和参与教学,使教学互动具有效性,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去合作、交流和探究,使学习处于亢奋状态。只有不断地一次次有效性互动,才能构建学生知识的基石。

2.积极创设互动情境。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积极创设一个有效的互动情境,一种平等的交流平台,可有效地转移和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促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拓展思维,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也能使课堂生动和谐。互动情境的创设还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抓好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给予,在过程中倾注自己的情感态度,即建立在“三维度”能力上。

我在“倍数、约数”导入教学中,通过复习“有余

数、除不尽、除尽、整除”四道不同的除法算式,在质疑、互动中引出“倍数、约数”,再进行多层次的练习加以巩固,整个活动创设平等、和谐,学生学习积极,效果令人满意。

3.善于捕捉互动亮点,把握好互动时适性。

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靠教师机敏地把握好学生即时学习情境和认知需要,灵活地组织教学互动活动的开展。教师机智的一语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如久雍顿开的泉水汩汩流淌。

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导出的“互动活动”教学环节,当学生为给出的不同物体:硬币、小三角形、回针、小正方形等测量数学课本一边得出的结果不同而议论纷纷时,一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测得结果不一样?”(测量:硬币用7枚,小三角形用4个,回针用5个,小正方形用15个)。教师紧抓住该生的问题,要学生讨论,得出:测量的标准不同,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所以,测量需有一个标准——尺子,再在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该生的问题就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问题,也是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能适时把握,并紧抓不放,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探索。

4.互动要充满爱心和信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自尊心,给予爱心和信任,它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源泉。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有诗道:“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触及内心迸发的力才是最强劲的力。教师在参与学习互动过程中,要善于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在肯定学生取得成绩同时,耐心地启发、引导、质疑,让学生带着教师的“信任”去进一步地探索、去发现,在成功中享受喜悦,感受学习的快乐。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次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放影教学录相,让学生观察统计在一分钟里面,大桥上不同车辆通过的次数,学生开始很用心,可随着各种车辆的增多和速度的不断加快,于是手忙脚乱,再后就无法统计,学生大喊大叫,一脸丧气。这时,我提醒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想一想,相信你们会找出好办法”,学生顿悟,以小组形式,分工统计各种车辆,然后汇总,在合作中学生获得了成功,一学生颇有感悟地道出:“我们得到一个问题,总是急着马上去解决,而没有去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总之,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学互动只要围绕着教学的本质来开展教学,使教学互动具有有效性,才是教学之根本,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创设高效课堂。

上一篇:问路 第63期 下一篇:认 识 分 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