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 永远的进行时

时间:2022-09-06 04:21:19

文本阅读 永远的进行时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其核心内容应该是文本阅读。但是,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大语文教学观的影响与课外阅读的提倡,导致教师对文本阅读不够重视,或远离文本,架空分析;或漠视文本,以练代讲。忽视了文本阅读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从而出现不重视文本阅读的现象。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必须加强文本阅读。

一、开展能动阅读,进一步理解文本

文学是想象的艺术,而任何想象艺术都需要接受者进行能动的想象和联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其中的内涵。其实,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文学作品意义的理解,主要是集中在这个层面上,这就需要学生在一种既是理性的又是情感的方式中去把握文本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应该力求传达语言所能传达的最复杂的意义,让学生突破文本传递复杂意义的困难。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发学生想象的能动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思维,对文本进行有效的个性阅读。

例如,在对《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的阅读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注意让学生以自身能动性为驱动力,而不是开展结论式或者任务型的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对文本本身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也就是在理性思维下,进行感性的想象,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去把握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故事情节,包括故事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各个方面。通过学生的这种主观能动的参与,实现学生阅读的能动性。

二、把握作品形象,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乃至活生生的人,一旦出现在作者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见其豪放洒脱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见其忧国忧民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其归隐田园的形象。作品中的形象,不管是人是物,都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形象还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北洋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妥协,仰仗外力,置人民于水火之中。在这篇文章中,塑造了刘和珍这样一个有正义感、责任感,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的女青年,进而扩大为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这是一批可爱的爱国青年。

作者的个人境遇对作品影响也很大,如李清照,她的作品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如《如梦令》表现潇洒豪放的性格和闲适的生活。夫丧和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后期作品充满了愁绪,如《醉花阴》表现了主人公重阳佳节饮酒赏菊时对丈夫的思念。

三、学会品味语言,提高语言感知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品时,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语言之美。

首先,注重整体感知。所谓整体感知就是从了解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感情倾向等几个方面把握作品。结合具体的语境应注意联系外部语境,揣摩词句深刻含义;联系内部语境,揣摩词句特定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

其次,借有层次的引导,品味语言。初读文本时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味,注意文章的结构;再读时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筛选主要的信息。有的不仅要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还要注意作者的语言风格、句式特点等。

例如在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一课时,在细读课文、理解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可借助作者在文章中写到的语句来细细地品味,如“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请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母亲给了作者哪些方面的“生命的教育”。此时教师给予点拨:“生命教育”的具体意思就是母亲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性格、习惯、素养以及人格的影响。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一旦对语言内涵产生真切的感受,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四、通过教学实践,深层解读文本结构

苏教版教材的文本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个类别:抒情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想北平》;写人叙事散文《老王》、文言文人物传记《淮阴侯列传》;杂文《拿来主义》。

如《听听那冷雨》中,暗的结构为思雨―慕雨―嗅雨―听雨―忆雨。这样一个深层结构既使看似形散的文章聚合到了一起,也让学生又一次品悟到散文写法的妙处。而在教学重点的环节设计之中,就可以单单突出听雨这一节的语言特色,突显教学中的语文味,品味全文浓浓的爱国情思。

《老王》这样一篇貌似简单的写人叙事散文,看似写底层人身上的人性光辉,细细读来,让人为之心动。最后一句“幸与不幸”方是文眼,是切入文本的关键,看似在写老王的不幸与“我”的幸运,实则却是在复杂的背景下、不幸的生活状态下,写“我”忘却安抚另一颗同样不幸心灵的“愧怍”,如果这“愧怍”让作者有悔之晚矣之感的话,那么这就是作者最大的不幸与幸运。如果把这不幸与幸运理解、传达得深透,那么教学中的细节赏析与情感熏陶绝对是到位之极。作者这样一个自省的知识分子形象也让我们记忆深刻。

五、培养整体感知,提高整体阅读能力

阅读文本要力求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布局和主要内容。应回归文本的整体,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和阅读。语文教师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文本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阅读时须从整个文本着眼。特别是对于节选的文本,如果从整体的角度去审视,会让节选的文本丰满起来。

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传统的教学会把“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作为理解林黛玉过着寄人篱下生活的关键句。那么,当时的林黛玉是否完全是寄人篱下呢?我们根据文本的前后描述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时,并非是亲人俱亡、家道败落,其父林如海尚是扬州府的盐官,林黛玉如果在贾府呆不下去了,完全可以回家。所以,这里还谈不上是寄人篱下,原来林黛玉作为大家闺秀,对自己现在的身份比较敏感。我们解读文本应该把选文放在全文的背景中审视。如果只从选文的角度分析,就很可能有许多臆断或片面的理解。强调文本整体意识,对于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内容,理清思路,抓住主要信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体的做法是:逐段归纳要点,把握文章思路;理线索,抓联系,把握文章思路:寻找文章重要句子,理清思路;理清局部思路。这样,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中心,提高整体阅读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解读概念化、解读不深入、不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等问题。要提高文本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与能动性阅读,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对文本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新的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221300)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嵌入式导盲手套 下一篇:金融机构应摆脱“丈母娘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