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恋”的终结

时间:2022-09-06 01:15:44

“中国之恋”的终结

中国经济虽然继续保持着迅猛增长的势头,但它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友好了,“中国已经从顾客变成了竞争者”。中国的决策者应该为未来不宽松的环境做好心理准备。

中国热

“在2002年下半年,世界重新发现了中国。”这种说法听起来不算太离谱。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经济泡沫破灭后,中国经济曾一度陷入低谷之中。增长率下降,下岗和失业大量增加,银行坏账严重,农民收入停滞不前。当时的畅销书反映了西方对中国的悲观情绪,比如《中国即将崩溃》(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2001年9月出版,作者为章家敦(Gordon Chang))和《中国梦》(The China Dream,2002年3月出版,作者为乔・斯塔维尔(Joe Studwell))等等。

在这期间,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为未来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住房私有化、对外国投资和出口加工进一步开放等。到2002年以后,经济增长全面腾飞。根据我的估计,中国经济的真实增长率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达到10%和12%。

同时,投资回报率也开始大幅提升。到2002年下半年,国内需求的复苏开始惠及全球市场。中国大量采购初级产品、原材料以及机械设备,进口年增长率达到了40%。突然之间,中国成了钢材、原油、铜、大豆、建筑设备等若干产品的主要购买方。

在这种背景下,跨国公司、投资银行、经纪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前往北京和上海。世界开始了一场热烈的“中国之恋”。

“分手”

今天,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乐观,未来5年左右的增长率可望维持在8%以上。然而在经历了宏观调控以后,许多方面却出现了与以前很不相同的情况。

首先,中国大陆的真实投资增长率已经下降到2003年顶峰时期的一半,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开发已从一年前的火热状态中冷却下来,银行的信贷发放受到了更多行政约束。中国经济虽然还很有活力,但是全面过热的局面已经成为过去。

更重要的是,在历经三年的过度投资以后,许多重要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将大大超过国内需求,其中包括汽车、钢铁、铝业、水泥和部分化工产品。

相反,能源、采矿和农业等初级产品部门的新增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这可能造成初级产品价格的提升和进口数量的继续增加。宏观调控只是暂时缓和了这方面的需求。

中国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将带来如下三个重要影响:

首先,海外投资者从中国获得的超额利润将不复存在。比较突出的是汽车产业。今年第一季度,汽车的销售量已出现下降。到2005年底,中国大陆的轿车生产能力将达到600万辆,而需求可能只有300万辆。

其次,中国的进口将不再增长。随着国内投资的降温,机械设备的进口停止增长,制成品的进口也出现停滞。不过原材料和加工产品(如电子元器件)的进口变化不大。

再次,加工产品的进口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出口增长强劲。在进口萎缩的同时,中国的出口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纺织品工业得益于配额制度的取消,电子产品工业出口增加,是由于外国厂商继续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大陆的钢材、铝、机械和其他重工业产品的出口额也开始迅速增加。

展望

这会是场友好的分手吗?很不幸,并非如此。在我看来,至少在未来的一两年以内,中外经贸关系的处理将变得相当棘手。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形势目前也不乐观。由于政府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非常脆弱;欧洲的深层次结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日本的复兴势头依然微弱;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降温,东亚其他地区的经济复苏也已经减慢。

因此,中国市场上需求的降低和出口的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对其他地区造成负面影响。

未来主要的趋势包括如下几方面:

1.利润的下降。在房地产、汽车产业之后,钢铁、化工等重工业的利润也将受到影响。在那些投资增长不明显的轻工业部门,情况会好一些。供应不足的上游初级产品部门盈利前景看好,但是会给其他部门造成成本压力。

2.贸易摩擦加剧。除了传统的纺织品、家具、电子产品以外,中国已经从钢铁和铝制品的大进口国变成出口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出口也迅速增加。这种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将加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紧张关系。

3.汇率压力剧增。从2003年到今年年初,绝大多数外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都显得比较克制,但最近以来风头已完全转向。美国众参两院分别通过了严厉的议案,财政部长斯诺也可能把中国列入操纵汇率国家的名单。外界压力增加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软着陆”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同时中国的外贸盈余大增,季度数据已经接近GDP的10%,从而削弱了中国维持汇率不变的理由。

中国的对策

最后一个问题是:中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和目前出现的紧张局势?扩大进口?减少出口?重估币值?…… 说实话,要找到应对之策可真不容易。

尽管西方的媒体上时常有要求中国增加市场准入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但是事实是:在过去十年来,中国已经完成了世界上最快速、最广泛的市场开放进程。在扩大进口方面,中国的潜力已经有限。1990年,中国的年进口额只占GDP的10%;而到2004年的时候,进口额已经达到GDP的35%。除了传媒、金融、分销等少数服务业领域以外,很多行业都已放开。

在出口方面,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停止返还出口增值税、实施自愿限制等措施,但是中国的出口行业非常分散,又高度私有化,政府限制出口的努力可能不能像日本和韩国当年那样奏效。随着外国投资项目的涌入,出口加工也将继续增长。

最后,在汇率方面,问题也依然看不清楚。第一,即使人民币马上大幅升值,美国、欧洲和日本对华的贸易状况也未必能很快改善。因为中国与这些国家真正形成直接竞争的产业主要是电子产品,而中国的电子产品有很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其中只有15%的产值是中国自己的附加值。这样,即使人民币升值25%,终端产品的价格也只能有3%~4%的上涨。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受益者将是与中国竞争的东亚和南亚的低收入国家。第二,人民币的升值有可能给中国国内经济的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这对其他国家未必是好事。这并不是说中国不需要转向一个更具灵活性的汇率制度。实际上,中国自己有很多的理由需要这样做。只是考虑到上述因素,改变汇率能带来的任何政治收益,可能都不足以抵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的幻灭。

在颠簸前行的道路上,决策者尤其需要三思。

上一篇:向欧洲学习管理 下一篇:“中国世纪”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