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互动分析及发展建议

时间:2022-09-06 12:31:59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互动分析及发展建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服务业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制造业中,同时,制造业也带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方,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重要的中间投入,制造业的发展会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水平,而服务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文章通过对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产业互动进行分析,通过对微笑曲线的分析得出结论,根据这些结论以辽宁为例。得出给辽宁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产业链;产业互动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2)07-0095-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产业发展则呈现出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活动服务化和产业组织服务化的新趋势。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进入了一个高度相关、双向互动的阶段。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属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使得各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因此,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理论

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和环境污染少的特点。

许多文献是从制造业服务化的角度去研究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最早的“服务化”的概念是Rada和Vandemewe在1988年提出的。他们指出,企业服务化的过程将会经历三个阶段:产品或服务、产品+服务、产品+服务+支持+知识+自我服务。何哲等人则是从概念、形式、组织形态和属性四个层次对其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服务型制造。0陆小成从知识链构建的角度出发,不仅指出制造业服务化是基于生产的知识化,同时通过构建知识链模型,提出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机制。0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末,北欧出现了关于“产品服务系统”的概述,Baines等人在概述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内涵,并指出这一概述是通过服务化的概念延伸而来的服务产品化,是服务化的特殊形式,从另一个视觉解释和延伸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

关于制造与服务的互动关系,还有一些文献是从产业链或价值链的角度进行研究的。Spring指出,企业和用户的关系是基于混合了产品和服务要素的复杂组合导向,同时也指出了产业结构出现重组是由于制造和服务的融合。刘鹏和刘宇翔则是从企业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来阐述制造和服务的融合过程,指出这一过程是通过价值链的价值转移来实现的。

二、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互动

(一)制造业和服务业基于产业链的互动

产业链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从事某一产业经济活动的企业之间由于分工角色不同,在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经济、技术关联,产业中产业结点的变动会影响整个链条的变化。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从表面上看,产业链是由一个或多个相互链接的产业构成的链条,本质上是由一种或多种顾客价值所构成的价值链,也是一种或多种知识分工相互链接所构成的知识链。微笑曲线理论。揭示了这一互动,如图-1所示。

从微笑曲线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研发、制造、营销和市场等产业活动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在企业内部体现为各职能部门的有机配合。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两端,包括研发设计、知识与服务和广告与营销等。产业链两端的附加值越来越丰厚,而处于中间的制造环节附加值逐步走低。微笑曲线理论很务实地指出了产业升级的策略方向,即产业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才能持续发展,而位于产业链两端的正是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产出结构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生产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是为进一步生产经营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包括金融、培训等与资源分配及利用效率相关的服务,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等与产品流程设计创新相关的服务,信息咨询、财务和法律服务等与生产组织、管理相关的服务,质量控制、运转维持等与生产运行过程相关的服务,运输、物流、广告、营销等与产品推广与营销相关的服务等。这些服务活动同样是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与物质产品无关的经济活动。

随着经济活动对知识、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逐渐加强以及交通、通讯的发展,产业链在各环节实现了地域上的分离。这一分离遵循着比较优势的原则,即产业活动在其所依赖的要素丰富的地区布局,如总部管理在人才、信息等资源密集的地区,研发在科技资源丰富的地区,营销在客户资源丰富的地区,制造则在土地、劳动等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区。相同类型的产业活动聚集形成了产业。研发产业代表了知识密集的高级生产业,制造业依托这些发展程度更高的相关服务业,提高了科技水平和知识含量,获得了更高的生产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于产业链关联的互动,由企业的产业布局所推动,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突出表现在:在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在世界不同地区进行制造、研发、营销等的布局,经济势力进一步增强。这一互动,也为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中心城市服务业与周边制造业基地的互动,城市中心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基于“微笑曲线”的互动发展要求更注重制造业中的服务投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产业服务化理论”,认为制造业将变得“服务密集”,即工业产品的生产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这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的“软化”。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使得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制造业自身的升级要求大量的现代服务投入,从而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现代服务业则通过中间服务投入推动传统制造业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业,从而促进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结论

通过对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制造业是基础、是根基,现代服务业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是制造业的升级。

1.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效应,促进了制造业集聚格局的形成和集群式发展,进而推进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刘志彪(2006)指出,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协同效应,即它们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同时,现代服务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和集聚,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优化了企业的外部环境,从而吸引了制造业企业的集中和集聚,另外,这种集聚经济具有很强的空间外部性、市场潜能效应和技术外部性,这也为制造业的产业链升级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现代服务业以专业化的分工在产业关联上与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源于服务环节从制造环节上逐步分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会引起现代服务需求的增长,需求增长又会通过规模经济性的提高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促进制造业生产与运营效率的提高、产出附加值的增加以及竞争力的提升。

为此,我们需要把这些行业中的主导行业做好,把基础打好,然后将制造业中可以向现代服务业转换的,通过中间环节。向具有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转变。中间环节的转变过程是通过共生性、内生性和互补性的融合模式来实现的,主要表现在: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生产链上相互配合,满足客户的要求;通过延长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产业的辐射功能,扩宽领域;通过技术、资源、业务、管理和市场等的互补,提供给客户互补性的产品,从而实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同时,在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主行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间的互动,在高端产品中,要注重发挥特色,依靠技术,进行产品、服务和理念的创新,发展集群产业,从而快速实现现代化服务业。

三、可供辽宁借鉴的经验

(一)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包含的范围太广,下面仅从交通运输与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这五个方面来分析辽宁省的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由图一2可以看出,辽宁省的现代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是批发和零售行业,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行业——房地产行业,尽管发展很快,但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到10%,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另外,还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发展和房地产的发展相似,由此可见,金融业的贡献度也很小。总之,辽宁省基本是以传统的商品零售业、餐饮、洗浴和娱乐等行业为主,构成服务业的大部分,而一些成长业,如房地产、咨询、设计、信息和广告等发展缓慢,带动作用不强。总之,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知识密集型行业少,为生产企业配套的高端服务业则更少。另外,辽宁省制造业的发展和繁荣仍处于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本投入、资源投入的传统模式,资源依赖性高,智力密集度低,对服务业需求少;另一方面,辽宁服务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并受到相关政策、基础设施和人才等因素束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由此可见,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对制造业的服务、带动作用不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性不强。

(二)建议

1.微笑曲线理论表明,在制造业的基层,要打好基础。因此,沈阳在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时,要注重基础。在机械、电子行业采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紧密结合。在由开发、生产、销售及支付等活动构成的制造企业生产价值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只有通过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捆绑销售。如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由产品和生产集成商完成,制造和维修等业务则是外包给相关的企业;另外,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从而使制造业的实物产品衍生出新的基于“用户导向”的生产需求,通过这些需求使生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并向制造业渗透。在二者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生产业为了提高其外包和服务能力,也会通过细化的分工,进行专业化和集群式发展。企业既提供给客户一定需求的实物产品,也提供给客户一定需求的生产,然后将二者结合出售,这样会产生更多的价值和效用。生产通过其不可替代、品牌或者交易费用低等方面的优势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实物产品通过其品牌和渠道方面等优势来增加生产的需求,使生产和制造业在价值链上寻找新的结合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制造业和生产业领域。

2.对于主导服务业的选择,注重产业链条的发展衔接设计,突出互动发展。一般来讲,商贸产业和物流产业是互动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互动的,文化产业和商贸产业、教育产业通过有序规划也是可以互动的,要注重这些产业之间的关联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地区间服务业的互动发展问题,实施互补错位,避免同质竞争。如辽宁省中部城市群是以沈阳为中心的“6+1”城市群体(铁岭、抚顺、鞍山、辽阳、本溪、营口),在选择主导服务业时,既要注重内部的互动安排问题,也要注重地区间的互动协调问题;另外,依托中心和港口城市,处理好集群问题。沿海的城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布局符合本地区的服务业集群区,如大连市在主城区布置现代服务业集群区。对于二线城市,要借助新城的建设,做好城市化和服务业集群的有序发展。

3.“微笑曲线”表明要加大产业链两端的附加值,就必须加强产品创新。辽宁发展服务业需要加大技术和研发的投入,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只有产品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才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生产,增加产品的转换成本,才能最终实现产品与生产的基于共生性的融合发展;加强服务创新,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售前和售后服务等阶段,产业链的运转更多依靠生产业,生产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在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的每个过程中,企业要做到真正以顾客为中心,将产品与生产进行紧密结合,积极建设产品一服务系统;进行理念创新,通过组织结构的重组,如进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加强信息交流,积极鼓励创新,在结构上形成创新氛围。此外,打造高效的执行团队,积极推行创新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实物产品和生产的互补融合。

上一篇:跨文化组织融合式管理的内涵与机理研究 下一篇:农民视角的西北地区集体林权改革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