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学前儿童创造潜能的思考

时间:2022-09-06 11:26:27

开发学前儿童创造潜能的思考

摘 要:学前期是个体人格的奠基时期,要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潜能,绝不能仅仅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创造技能与技法,还应关注其创造人格的塑造。学前儿童创造人格的两大支柱是“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肯定的自我意识”,即“好奇心”和“自信心”。教师和家长应据此采取积极的、相应的策略,科学地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促进创造性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关键词:创造人格;内在动机;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06-3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家庭都提出了多元、更富有挑战性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儿童才能应对未来时代的挑战?

一、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活创造的内在动机

1.好奇心的四种表现形式

好奇心是指人对未知的新奇事物的认识需要和探索的倾向。陈帼眉认为学前儿童的好奇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遇到不懂的事情喜欢提问。

喜欢提问是好奇心强的儿童最普遍的行为特征。起初,儿童主要问一些“是什么”的问题,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他们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来源及因果关系。

第二,喜欢进行各种探索活动。

好奇心强的儿童不但渴望从成人那里获得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而且,常常自发地进行各种探索活动。他们对周围的各种物品不断地摸摸、看看、敲敲、打打,甚至发生“破坏”,以发现事物的特点、变化过程、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等。

第三,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

好奇心强的儿童很留意周围环境的变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譬如,他们能及时地发现活动室墙壁的变化、游戏角新增添的玩具等,并能积极投身到对这些新事物的观察与探索之中。

第四,在认知活动中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好奇心强的儿童在各种认知活动中都表现出较强的专注力、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少出现分心现象。

2.如何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一般来说,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应当精心地保护与扶植儿童那颗稚嫩的“好奇心”,以使儿童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

(1)成人要正确对待孩子因好奇提出的问题。

由于孩子的好奇心理,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简单,他会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因此他常常会提出一些幼稚的、甚至让人捧腹大笑的问题。对于一个你觉得简单的、已作答的问题,他会刨根问底,问了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让人难以招架。对此成人不应感到厌烦。一个孩子喜欢问为什么,说明他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是好现象,成人应为此感到高兴。所以说成人要欢迎并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不能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好的问题要给予表扬。

另外,回答孩子问题时要有启发性,对于有因果关系等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就不能作简短的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于“观察是一种专门的技术”所以成人要时常鼓励孩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找出答案。

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成人也不知道,那么就要如实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但事后一定要查书或通过别的方式把问题弄清楚再告诉孩子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不仅是对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鼓励和满足,而且教会幼儿不耻下问、尊重科学知识、严谨治学等态度。同时,也能使成人从孩子那儿得到更大的信任。

(2)成人要正确对待孩子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

孩子的好奇一方面表现为好问,另一方面表现为好动。由于年幼无知,孩子的好动倾向常常导致破坏行为的发生。对此,成人要正确对待。

例如,孩子由于好奇拆坏了玩具,成人切不可训斥孩子,也不必发誓不再给他玩玩具,而应简单地向孩子讲清玩具的构造、原理和正确玩法,然后和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这样一来不仅能鼓励和发展孩子的求知欲、探索精神,还能培养他爱惜玩具、爱劳动的品质。众所周知,爱迪生小时候非常淘气,六岁时,就为满足“将会发生什么”的好奇心,他竟然点火烧了父亲的仓库,他的母亲并没有因此而责怪或厌弃他,而是把爱迪生的好奇心引向发明创造的康庄大道,使他最终成为具有一千零九十一件专利注册的“发明大王”。如果爱迪生的母亲因为他的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而责怪他,那么这将会大大抑制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世界上也会少了许多爱迪生的发明,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不便。

(3)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要善于给孩子提出适合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以激发起好奇心。比如,天为什么会下雨?凉水怎么会烧成开水?孩子常常会从成人的问题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提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雹子,水为什么会变成冰等一系列问题。可见,家长的发问又会成为激发幼儿好奇心的“动力”。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促进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尤其是以游戏作为培养好奇心的手段,开展一些科学小实验和小制作的活动,如认识磁铁,水的浮力等,使幼儿在亲身体验、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好奇心。会唱歌的生日蛋糕,会跳舞的小青蛙,回自己走路的小娃娃等玩具都能调动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摆弄。所以说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类似玩具用来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另外,还可以带孩子去一些新的环境中让孩子见一见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事物。如带孩子逛公园时让他看一些从未见过的花草、造型各异的建筑及其他引人入胜的景观。利用孩子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来培养和激发其好奇心。

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应与家庭、社区联系,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为幼儿好奇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幼儿阶段是萌生和形成好奇心的时期,他们有一种本能的“探究反射”发展这种心理因素,对幼儿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开发智力潜能大有好处。成人应把握住这一优势心理因素,充分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从小就饶有兴味地去追求知识,探索奥妙,这必将对孩子的茁壮成长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努力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强化肯定的自我意识

1.自信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只有具有自信心和其他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可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创造性人才。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或是在处事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范德瓦尔斯,原本是荷兰的一个贫家子弟。父母勉为其难地供他上中学,但因经济困难,不得不中途辍学。面对困难,他曾一度消沉,动摇。他的父母虽在物质上难以进行帮助,但在精神上都能给予极大的支持。范德瓦尔斯在父母的激励下,振作精神,自信自强,奋斗不止,终有建树。自信心将范德瓦尔斯引上了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正如一句箴言所说:“成就事业的人,只不过比别人多了一份自信和决心而已”。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到最佳状态,在自信中获取成功。在幼儿时期,自我意识逐步形成,不断发展,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自信而且自强不息,无疑会对孩子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可见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2.自信心缺乏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大多数却缺乏自信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根据研究,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的。

(1)过度保护。现今社会,由于计划生育的关系,每个家庭也基本上只有一个儿女,也正因为如此,不少父母也就对这位“掌上明珠”给予了最大的保护,并竭尽全力地为其排忧解难,以为这样就做到了关心子女的责任。就好像幼儿说要自己穿衣,吃饭什么的,父母常常都抢着说:“来,妈妈帮你!”等等,就是这种“帮”,而使得孩子少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这种过度的照顾和过分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独立活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下去,这些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事事依赖他人,一旦遇到困难便不知所措,因而更易遭受挫折、失败,并形成自卑心理。

(2)过高要求。一直以来,父母间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现在也不例外。也就由于这种思想的熏陶,有些父母甚至不曾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及其实际能力,更没有征得子女的意愿,就要求子女学这学那,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他们所编排的道路成长。这样,孩子学得好的还好,能受到父母的赞赏;但并不是个个幼儿都能承受如此大的压力,一些达不到父母过高要求的幼儿,会因此而受到父母的否定。这样长期以往会使幼儿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从而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转为自卑。

(3)消极评价。当孩子慢慢懂事以后,他就会开始注意别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幼儿的自我认识很模糊,其自信心最初是建立在别人对他的反应上。他们总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而有的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常常盼望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惯于横向比较,喜欢拿其他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比。父母的评价是幼儿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父母消极、否定的评价会使孩子产生“己不如人”的感觉,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很差。这种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的做法,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缺乏锻炼。很多父母由于平时工作、应酬繁忙,真正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也不太注意营造适合幼儿的客观环境,使孩子没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没有机会去培养自己应付挑战的能力,幼儿缺乏锻炼机会,因此在遇到困难时就感到害怕,不敢面对挑战,不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更不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也影响其自信心的树立。

3.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1)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尊重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都应采取少批评多鼓励的方法,经常以肯定的口吻表扬幼儿,使幼儿看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快乐和满足,激起继续上进的愿望,增强其自信心。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什么都想试一试,玩一玩,这些正是幼儿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老师、家长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其发展的积极因素,尽量满足幼儿自我学习的愿望,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

(2)相信幼儿的能力。信任是人们通常凭经验而来的对人的一种态度,也是人的一种评价。信任孩子对于每个孩子不仅仅是一时的激动,而是使幼儿顺利成长的动力。有一次运动会上,我选了班上最内向的小男孩小明参加跑步比赛,他的脸有残疾,人很自卑,但跑步是很快的。别的小孩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连小明自己也说:“我不行,还是让别人去吧。”我当作全班小朋友对他说:“老师知道你跑得很快,你一定能赢的。”小明面对我的鼓励,使劲点了点头。在比赛的前半段他一直落后,我们都焦急地为他加油,当我们的加油声越来越大时,小明也越跑越快,最后,真的取得冠军。小朋友为他欢呼,他也高兴得不得了。我对他说:“小明,你是很棒的。”从此,小明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再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卑,迅速融入集体生活中。

(3)创造各种机会,使儿童不断地体验成功。儿童在进行活动时过程中,会产生种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成功体验的积累,使儿童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失败体验的积累,则使儿童产生无能感,减弱其自信心。不论什么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成功了就会产生“赏”的体验,失败了就会产生“罚”的体验。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他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左右,而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如何又是受他对自己能力的信任程度所支配的。另一方面,儿童对他感兴趣的事物,会倾注其全部注意力和聪明才智,这样往往成功的概率大些。因此,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常常是抱有自信心的。自信心激发兴趣,引起活动的积极性,并使活动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体验又扩大和增强了儿童的自信心,从而更激发起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一个良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

(4)对于儿童的成功,适时、合理地给予正确评价。对儿童的体验和活动的积极性给予正确评价,是肯定的自我意识形成的外部条件。儿童在能独立完成某项活动,如能灵巧地使用羹匙,能独自大小便,自己会穿脱衣服等等的时候,这种完成活动的结果本身就会给儿童带来一种满足感。然而,如果周围的人对儿童获得的成功不给予适当的应答――称赞等肯定的表示,那么,儿童就会产生“没有什么意义”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感觉。没有价值的行动,即使干得很出色,也不会产生真正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是透过其周围的“重要他人”,主要是父母、老师的反应,由设想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印象与感觉他人的态度,在长期人际交往过程中交织而成。“重要他人”认为他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他就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形成一种肯定的自我概念;反之就形成否定的自我概念。成人对儿童,尤其是年幼儿童的议论,往往被儿童定义为他自己。如:老师说:“你真笨!”儿童也就深信自己是笨蛋。当儿童把某些品质归于“我”时,这种作用就像暗示、催眠一样,诱导和说服“我”与他人的看法相符合。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儿童早期教育专业教程.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上一篇:通过戏曲欣赏的流行之路浸润学生心灵 下一篇:诵读《弟子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