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加强建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辅助传播体系

时间:2022-09-06 11:08:56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辅助传播体系

摘要:网络以自身优势特征为进行网上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高职院校应把握发展机遇,以科学创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建构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辅助传播体系,与传统人文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性,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校园网站;辅助传播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是旨在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辅助传播体系建设现状来看,对于该传播体系的可行性缺乏深度理解和科学认识,应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拟定有效建设方案,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质教育校园网站建设现状

通过浏览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站发现,目前栏目建设大体以学院概况、组织机构、新闻中心、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党建思政、校园文化、合作交流等为主。内容以校为本,重客观性介绍,对了解校园动态提供了有效信息。校园网站,很大程度上是院校介绍基本情况、体现发展动态、新闻公告的媒介和通道,很好地利用了网络平台的信息功能,而对校园网站能够对学生进行课堂之外的辅教育功能,则认识不足或是认识到了尚未能进行很好的建设。总体运行水平不高,缺乏深层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分享性、互动性、虚拟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未能有效利用这一教育平台和宣传阵地。虽有些院校涉及,但相关网页设计趋于简单,形式单一,内容长期不更新,更新速度较慢,对学生没有形成很强的吸引力。而校园网站有的放矢、有目的性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有效辅助课堂教学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文精神,实现育人目标,其作用不可小视。

二、人文素质教育校园网站建构的可行性

信息时代,以网络为载体,大力开展校园网站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应该成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研究的课题之一。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实用性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主要通过大学语文等课堂教学,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电影、古诗词朗诵比赛、演讲歌咏比赛、书画比赛等,通过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方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虽存在个体差异,但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整体不高。人文学科基础文化知识较差,缺乏一定的艺术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有待提高。个人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和社会价值淡化,社会责任感不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应提高人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之外,不妨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凭借其优势特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校园网站的传播,对课堂教学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作一有效补充,与传统人文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其辅地位促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传统人文素质教育基本上是教师主导型的模式,学生存在厌学现象,往往流于应付人文课程的学习,达不到预定目标。网络改变了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为双向平等互动式教育,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校园网站设置的人文教育过程和情境之中,富有人文色彩、艺术气息和鲜活生动的网页设计和内容呈现,能够激发学习动机,自主锁定学习内容,自觉接受信息资源,内化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改善认知结构。人文共同课教学面向全校学生,对提高人文素质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大班教学对个体的针对性和关注度存在着客观弱化因素,这主要是由现实环境所造成。而人文选修课的开设会受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学生往往不能按个人意愿进行自由选择。鉴于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直接引导、服务性强的特点,通过网上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对全体学生、不同个体的开发和服务。又据网络时间、空间无限性特点,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自由分享网上的人文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流露真情实感,借以较为准确地把握情绪波动和思想特点。通过互动、交流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多种社会关系。网络自身的优势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建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辅助传播体系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切实将这一教育形式真正运用到教育工作当中,把人文知识和人文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深邃智慧、崇高理想通过鲜活的校园网站进行传播,并与传统人文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三、人文素质教育校园网站建设方案

推进网上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知识结构,掌握较为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基本知识。同时,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掌握使用常识,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网页设计能力,努力以丰富鲜活的网络人文情境浸染学生。建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辅助传播体系,要尊重学生个体,注意个性化要求,吸引注意力,提高受关注度。内容尽量涉猎广泛。本文拟想应从常识知识、文学欣赏、中外历史、哲理漫谈、艺术长廊等大的板块入手,呈现丰富的人文内容:

1.常识知识。综合推出各人文学科常识性、基础性知识。因现高职学生人文常识知识偏弱,不能正确说出中国古代各朝展顺序,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能准确说出,对其源起、发展、传播更是知之甚少。通过常识知识板块的设立,努力改变人文文化基础知识缺乏、知识面较为狭窄的现状。

2.文学欣赏。定期推介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通过静心品读,释解内涵,让学生懂得崇尚与摒弃,崇高与卑微,珍视与坚持。于欣赏中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浸染内心世界。

3.中外历史。应包括政治制度史、民族史、地方史、思想史、文化史、文物考古等各个方面。介绍方式切忌枯燥和简单叠加,采取多元化形式,文字结合图片,辅以声像材料,便于接受和理解。

4.哲理漫谈。介绍中外哲学著作、哲学思想,把哲学问题通过浅显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心智宽广,思想精深。

5.艺术长廊。展播中国民族乐器、西洋乐器及经典曲目,展示古今书画名作,呈现京剧、歌剧艺术和地方曲艺,选播中外经典影视等等。创造艺术氛围,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运行过程中,内容要及时更新,但因面向的是全校学生,其更新周期不宜过快。应增加机房设置,提供更多上网场所,适当延长上网时间,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应附设电子信箱,学生可以提出疑问,畅谈感悟,倾诉情感。对此,教师应细心聆听,用心解决。总之,对高职学生通过校园网站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有待研究和发展的一个课题。高职院校应认真实践,努力建构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辅助传播体系,并逐步合理化、科学化,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朱建童,王珊珊.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4,(2).

[2]宋修波.高职人文教育构建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3]张晓峰.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4]米洪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5]何勇.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上一篇:“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特征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信息社会下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