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下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问题

时间:2022-06-18 09:07:56

信息社会下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问题

摘要:当今我国正加速转型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下信息产业快速崛起,作为信息产业核心的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软件人才。本文在分析了应用型软件人才特征和信息社会对软件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对信息社会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及实践教学平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社会;应用型软件人才;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社会,据国家信息中心《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称我国已走过信息社会发展的准备阶段,目前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加速转型进入信息社会离不开作为信息产业核心及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的软件产业,其规模将不断壮大,产业质量也将不断提高。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型经济,知识型经济本质上说是人力资源发挥核心作用的经济,因此,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适合需求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同时信息社会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深入分析应用型软件人才的特征和信息社会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实践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取得了较好的创新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效果。

一、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问题

1.应用型软件人才特征分析。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可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等,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所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应用型”主要是指“技术应用型”,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掌握计算机和软件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精通1~2门程序设计语言,掌握数据库开发技术,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能够在软件生产一线从事软件设计、开发、测试、实施与维护等的专业技术人才。应用型软件人才更加强调对软件技术的掌握和熟练应用能力,必须具备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问题。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是我国信息化和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以培养软件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其培养过程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课堂实验、课程设计、技能实训和项目实战等,因此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以及与之适应的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信息社会的特征及其对软件人才培养的要求

信息社会是信息、知识起主导作用的知识经济社会,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社会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成为主导产业;②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中广泛应用和渗透,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经济活动的智能化、信息化极大提高;③经济全球化,由于信息网络的作用,各国经济的交融、汇合、互补的趋势愈来愈强烈,必然形成全球经济的大开放;④信息、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以知识为主导的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同时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知识老化周期相应缩短。

信息社会的以上特征表明了信息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技术形态,离不开作为信息产业核心的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软件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大批的适合需求的软件人才。信息社会对软件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①信息社会下软件产业必然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而我国目前大多软件企业规模偏小,没有大批的应用型软件人才,仅仅依靠少数高精尖人才,软件业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②信息社会下随着软件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的细化,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这就要求软件人才培养具有更强的岗位针对性,培养方式向专业性更强、课程设置更细化的方向发展;③信息社会下信息技术不是简单应用,而是广泛渗透社会的各个行业,这样专业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应用领域的行业知识;④在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软件人才培养必须与国际接轨,要更加注重对软件人才的外语阅读、写作、交流能力的培养;⑤信息社会下对软件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将会更高,一方面软件开发涵盖一定的过程和步骤且需要项目团队来协作完成,另外信息社会下知识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软件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以及学习能力、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等。

三、信息化社会下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

1.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基于应用型软件人才的特征和信息社会对软件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出了融实践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并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实施人才培养。前三学年,学生以在校学习、实践与实训为主,第四学年,为学生提供一年的项目实训实战空间,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即把学生送到软件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或者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完成软件项目的开发实践。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坚持实践实训不断线,以“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方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要坚持以职业素质和软件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符合软件技术人才岗位要求的培养方案。为满足软件生产分工日益细化的要求,我们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也更加细化,目前设置有多种技术方向(.Net方向、Java方向、嵌入式(C/C++)方向)、多种就业领域(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网络工程方向)和多应用领域(辅助设计、数字媒体、电子商务、金融信息化等);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应用的课程体系结构,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构建课程体系;在教材建设上精心设计教材结构,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精选有价值的案例,将知识讲解和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案例”、“榜样学习”等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另外为满足对软件人才国际化的要求,精选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选用国外原版教材,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专业知识,实现外语的读写、沟通能力与专业课的学习相互促进;增设一些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鼓励软件类专业学生多了解其他行业或应用领域的发展,注重软件技术和特定行业应用领域之间的到结合。

2.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将提升实践能力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不断优化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从基础训练、综合实验到项目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一批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和实训公司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很好地满足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的要求。

3.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我们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了面向信息社会,源于岗位要求,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实施效果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出的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大赛中获得多项奖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我院毕业生具有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等特点,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学院通过近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已经树立了良好的“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品牌”。

信息社会下软件产业必然向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大批量的专业化、国际化、复合型的应用型软件人才。我们在分析应用型软件人才特征和信息社会对软件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实践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平台,走出了一条适应信息社会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软件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祥.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65-67.

[2]叶安胜,张志强,易勇.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与实践——以成都大学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3(1):5-8.

[3]李焰,彭阳.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的突破与构建——成都大学软件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3):60-62.

[4]李红梅,张红延.影响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分析与解决途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0):1-3.

[5]孔金生,李占波,林楠,李学相.应用型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49-50.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SJGLX071)

作者简介:孔金生(1963-),男,教授,博士后,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上一篇:高职院校应加强建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辅助传播... 下一篇:有效推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