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时间:2022-09-06 09:06:05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诸多风险,由于历史原因及自身管理水平,其风险管理一直处在低层次水平,长期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本文借鉴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构建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 全面风险管理 监管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部的风险管理概念为核心的崭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其强调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个风险消除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必须对所有部门、所有业务、所有过程、所有种类风险进行管理。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风险

(一)一般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一个或多个市场价格、利率、汇率、波动率、相关性或其他市场因素水平的变化,导致金融控股公司某一头寸或组合发生损失或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指企业、个人或其他同金融控股公司发生交易活动的经济单位不能按期如约履行义务的可能性。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

(二)特殊风险

1.资本重复使用风险。该风险指同一资本被两个或更多的法人使用。当母公司对子公司持股,而这部分股本已经计入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时,就会发生资本的双重计算,当上述子公司又新设子公司时,资本就会被三次重复计算。这也被称为“财务的双重杠杆”。资本的重复使用,尽管有所谓的杠杆效应和资本扩大器效应,但这种扩张方式蕴含着巨大风险,会导致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率不足,降低其抗风险能力。

2.内部交易风险。内部交易包括资金和商品的相互划拨、相互担保、抵押,为了避税或逃避监管目的相互转移利润等,这些行为易产生风险的传染效应和传递效应。传染效应是指当一家子公司出现困难时,会使集团客户开始重新审视集团其它公司或是整个集团的状况,并对其经营的稳定性产生怀疑,导致整个集团的形象、声誉和信用能力受到损害,从而引起整个集团陷入危机;传递效应是指由于集团内部子公司之间存在的资金关系,使一家公司陷入危机后,不能向另一家子公司支付应付款项,从而引发另一家子公司也陷入危机。

3.不透明结构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由于组织结构过于复杂,有可能导致透明度下降。不透明的组织结构使得各分公司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存在时滞,在危机发生的初期无法事先预警,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可能使外部监管者和那些希望评估金融控股公司真实风险的利益主体无法明确被监管对象,不能确定其相关业务和经营活动的真正情况,难以进行准确的外部监管;致使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

4.利益冲突风险。具体表现为:为支持证券价格,银行向第三方不谨慎地发放贷款;商业银行为了自己的利益有可能向客户推销其证券部门或集团投资银行子公司所承销的证券等等。

5.监管盲区风险。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涉及多个监管当局。由于这些监管机构的监管目的、方法和重点各不相同,不利于监管当局理解各自的监管方法,也难以统一协调行动。甚至由于监管的标准和范围不同,使得控股母公司或非金融子公司不在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之下,从而形成监管上的真空。

(三)特有风险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除了具有上述风险外,还有其特有的制度风险,即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权限划分以及外部监管等制度性因素的不合理性所蕴藏的风险。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一)风险管理环境建设

1.外部环境建设。应尽快规范资本市场,降低运行成本,将其建成一个具有投资价值的市场。具体措施:明确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秩序,扩大资本市场容量;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有效的交易机制,确立做市商制度。

2.内部环境建设。一是普及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具体做到: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二是确定风险敞口。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在设定子公司业务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偏好,也就是风险承受能力。

(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1.风险管理目标的制定。风险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围绕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发展紧密展开。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经营目标:管理控股公司及各子公司面临的风险,发挥金融控股公司的协同效应和聚合效应,实现控股公司的发展;合法性目标:保证控股公司及各子公司的各项业务经营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符合公司制定的经营政策和规章制度;报告目标:提高控股公司及各子公司的透明度,保证对内对外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战略目标:实现在风险―收益均衡下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价值最大化。

2.风险识别。一是定性识别风险。依据风险的定义和特征,对母公司及子公司各个层面的风险进行初步识别。在识别过程中要考虑:何种风险需要考虑;风险属于何种类型;引起风险事故的主要原因和条件;风险事故可能导致的后果;识别风险的方法;目前风险所处的阶段。二是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定量识别风险。在对风险进行定性识别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类型及特征,建立全面风险预警系统,对可量化的风险进行量化,识别超过警示范围/预警值的风险类型。

3.风险的内部控制。主要措施如下:

加强资本控制。母公司为加强对其子公司的资本控制,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通过子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控制子公司的经营决策;通过控股母公司董事会控制子公司的重大决策;向子公司派遣高级管理人员;由控股公司总部专门从事公司产权管理的职能部门审查子公司的投资、贷款及债务担保项目,并考核子公司的经营业绩;通过资本预算和资本经营报告、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子公司的资产经营活动。

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决策层由公司的董事会、行长或总经理组成;执行层由各业务、管理和支持部门组成,其负责执行决策层的决定;监督层对执行层进行监督,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同时,执行层中的管理部门对业务和支持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形成“双重监督”系统(见图1)。

实行岗位责任制和适当的责任分离制。合理的职能分工和恰当的责任分离能够使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因此,应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不同业务或同一业务的不同环节要由不同的人员负责办理,以便相互牵制、相互检查。为控制与交易业务相关的风险,每个业务部门必须建立一个用于测量和监控风险头寸和分析潜在亏损风险大小并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

尽管我国在分业经营的大环境下出现了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但目前对已有的混业经营仍以分业监管为准,这与金融监管的内在要求及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不一致。对我国而言,混业经营已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鉴于此在监管模式的选择上应选择功能性监管为主导的监管模式:整合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监管机构分别合并为中国金融监管委员会辖下的三个局,针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性质实施“功能性”监管。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其重点就是在“分业监管”的前提下,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合并监管”。主要内容有: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环境;制定市场准入与退出的标准;建立有效的集团整体资本充足情况监管体制;建立内部交易与风险集中的处置机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对管理层实施任职资格的审查机制;健全监管信息的采集、使用和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贝政新,陆军容主编.金融控股公司论:兼析在我国的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胡可愉.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慕继丰.复杂组织的全面风险管理[J].中国管理科学,2000(11)

上一篇:PFI与PPP项目融资模式比较研究 下一篇:基于公司流动性分析的资产负债表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