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工作探讨论文

时间:2022-09-06 07:06:10

高校德育工作探讨论文

[摘要]高校的德育课程和德育工作,是大学论文生在世界观形成过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因材施教,多渠道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写到:“高等学校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德育事业的发展,影响面是多层次的,牵动力是综合性的。德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成员,而对一个社会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出十分积极的连动效果。德育事业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直接的、巨大的和深刻的。那么,高校德育教师在德育教育的实践中,应把握哪几个问题呢?

一、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是主体,客体是自然,“人始终是主体”。人不是机械接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被动客体,而是作为道德活动的创造者和体现者的积极主体。从道德产生的过程看,道德源于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需要,总的来说,它与个体的根本利益并不矛盾,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个体而言,并非是异己的外在的约束力,而是一种积极的内在的需要。明确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才能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只有确立了这种主体地位,教育者才能把握教育的重心始终放在受教育者道德能力的提高上。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在德育教育中之所以导致单纯的行为训练和道德灌输,从而忽视对道德主体道德能力的培养,根源就在于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及践行这些规范所必须具有的能力看作是与个体利益相斥的一种外在社会约束力,把受教育者仅看作是消极接受道德规范的被动客体。这样,就很难从内心的层面上来激发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真正理解。

因此,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特别是高校德育教育中,教育者必须树立受教育者是主体的观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功能,注意培养他们道德品质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陶冶能力,也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履行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本领,并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况,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并逐渐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慎独”的道德境界。

二、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要不断充实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受教育者能够全面地把握道德的理性知识

正像一个人的其他能力一样,道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理性知识。这是因为,道德能力并不是游离于理性知识之外的,而是以理性作为背景和条件的,他沉淀着道德理性因素。很难想象,一个毫无道德知识的人会有很强的道德能力。有效而系统的道德知识是提高道德能力的基本前提之一,道德生活的事实证明,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道德知识越丰富,道德理性认识越深刻,他的道德能力就越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给各个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以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融会贯通的而不是各自孤立的道德知识。

就我国目前而言,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不但要讲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规范,而且还要讲中国传统道德中各个方面的某些积极因素、当代西方国家中反映人类共同需要的道德要求等,并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此来开阔受教育者的道德视野,开拓他们的道德知识领域。其他如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行为的选择、道德修养的途径等方面,也同样可以从多种维度授予一些科学的方法和实用的知识,使不同层次个体成员的道德知识在德育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从而为道德能力的提高奠定理性基础。

三、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不断引导受教育者注意道德经验的积累

一个人道德能力的提高,不但需要有一定的道德理性知识,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道德实践经验。道德理性知识,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它主要告诉人们对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崇高追求,而理想性则是道德的灵魂。道德总是以“应然”的价值指令把社会生活引向理想的层次,具体包括生活的幸福、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等,同时也包括人类追求崇高精神价值的超越性。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但是道德发展的历史继承和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需求,决定了共同的原则性规范的存在,如仁爱、正义、诚信等。这些原则性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的社会与人伦关系的共同认识,人类正是在践行这些道德规范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道德经验。因此,用前人积累的道德经验来启发后人根据不同时代要求和道德环境注意道德经验的积累,并把它作为提高道德能力的重要一环,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道德心理的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平时积累的道德经验,会自然地沉淀于他的意识之中,当外部情境能够唤起人的大脑中的相似块时,道德思维便会自动对号,并迅速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这种道德思维的方式,正是直接的表现了一个人的道德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德能力作为主体直接把握道德理性知识和伦理关系的内在表现,是以足够的道德经验为基础的,而人的道德经验多数是从直接的或间接的道德生活中,通过所见所闻所遇的具体事实中获得的。这就告诉我们,要培养从而提高人的道德能力,不但要进行理性的教育,而且还必须组织不同道德层次的学生,参加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以积累丰富的道德经验。

四、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进行多样化的道德思维训练

全面系统的道德知识和丰富的道德经验,只不过是培养道德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不是道德能力本身。道德能力有其培养的一般规律,因而可以进行专门的有意识的训练。道德能力是各种道德思维包括道德逻辑推理的压缩和变换。因此,对受教育者进行多样化的道德思维训练,如道德概括能力、道德猜测能力,道德思维的敏捷性、求同存异道德思维的训练等,对于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效果。

当然,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突出特点,掌握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思想,讲究德育的实际效果。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当代大学生追求真理,追求新知,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和载体创新,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科研成果,改进德育教育的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科学含量。

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和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把解决德育问题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德育工作做实做细,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上一篇:学校德育工作探研论文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