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高校书法教育创新

时间:2022-09-06 05:35:2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高校书法教育创新

内容摘要: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一。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并批准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5年来,高校在书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还相当滞后,还不适应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需要。本文认为高校书法教育是传承书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探讨了高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新形势下高校书法教育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法 教育 创新

日前,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地中小学从今年春季开始开设书法课程,书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各地的落实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主要存在师资匮乏、缺少场地、课程边缘化等问题。现有的书法教师基本是由语文、美术老师兼任,专业的书法教师凤毛麟角,从此可折射出高校在书法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不足。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并批准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笔者查阅资料时发现,近5年来只有钟东、钟易的《毛笔书法文化遗产之初探》和石了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高校书法教学》寥寥2篇学术论文,把书法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来探讨。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关于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还相当滞后,还不适应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需要。

那么高校书法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景下应该如何进行高校书法教育创新?本文认为高校书法教育是传承书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将探讨高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新形势下高校书法教育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一.高校书法教育是传承书法不可或缺的环节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凸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人生来不仅不了解、而且十分不关心社会群体的目的和习惯,必须使他们认识它们,主动地感兴趣。教育,只有教育能弥补这个缺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高校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高校具有开展书法教育研究的资源优势。高校在书法师资、图书资料等方面为开展书法研究提供了条件。针对书法教育,可开展书法教育教学研究,研究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建立健全书法教育的学科体系,探讨书法教育的评价方法等。特别是高校有一大批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方面的学者,有利于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书法展开研究,探讨书法的文化人类学内涵。

其次,高校具备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优势。书法的保护重在传承。这就需要培养一大批专业的书法人才。目前在各地中小学开设书法课,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师资短缺,为此教育部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要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能力”。

第三,高校具有宣传、弘扬书法的平台优势。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高校通过开设书法课程,举办各种书法展览等形式,可以让学生熟悉、掌握书法,同时大学生又是很好的宣传员,能够利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做好书法的宣传、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书法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促进书法交流和发展。

二.新形势下高校书法教育面临的挑战

中国书法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书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必将促进书法的繁荣和发展,也为高校书法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书法的繁荣和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这必将促进高校书法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社会上对书法人才的需求,必须依托各级各类高校。二是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必将促进书法的科学研究,为高校书法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动力和支撑。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这给高校的书法教育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同时,新的形势给高校书法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一是学科建设层面缺少规划,历史欠账太多,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长期未受到学校、师生等各方面的重视。

二是师资缺乏,年龄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80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高校现有的师资大多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缺少系统的学习,导致师资水平高低不齐。由于书法训练需要多年的实践积累,高校书法师资的年龄层次偏大,年轻的书法师资匮乏。

三是课程建设有待加强。大部分高校只有文学等少数文科相关专业开设了书法课,大多数学校为公选课形式,受制于师资、场地等原因,有的学校长期没有开设书法课程。笔者统计了武汉几所高校教育专业研究生开设书法课程的情况,其中只有武汉大学开设了书法专业选修课。

四是场地缺乏。高校普遍没有专门的书法教学场地,普通的教室座椅显然不适合书法教学。

五是教学方法陈旧。目前高校的书法课,大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理论知识宣讲,缺少对学生的实践和实训教学。书法具有极强的实践特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无法胜任书法的实践教学。对书法的传承也是十分不利的。

六是有关书法的科研亟待加强。中国书法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文献资料,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还有待挖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

三.高校书法教育创新的现状及对策

在高校书法教育领域出现上述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社会层面来看,受传统文化式微的整体氛围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书法在社会上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被边缘化,一直处在兴趣爱好的层面,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社会上对书法的忽视多或少会影响到高校书法教育的发展。

第二,从高校层面来看,书法学科建设滞后,投入不足。书法专业一般是硕士研究生层次,本科开设书法专业的很少。书法方面的图书资料,场地建设明显不足。

第三,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明显,每每以“有用无用”来衡量一门课程,导致大部分学生轻视“没用”的书法课程,笔者从2003年开始在某高校开设“书法公选课”,有的学期因选课人数达不到学校规定的人数而未能开班。由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普遍没用接受规范的书法学习,导致上大学后,学生进入了“写不好―不愿写”的恶性循环。

可见,在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学生层面等方面的因素制约着高校书法教育的繁荣和发展。日前,教育部规定书法要进入中小学课堂,这必将有利于书法的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播,作为学历教育的高级阶段,书法更应该走进大学课堂。针对书法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创新高校书法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挖掘书法的文化内涵,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统一认识,从文化的高度来理解书法,学习书法,传承书法。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曾经指出,一般认为“拥有书写文字以后大大增加了人类保存知识的能力。书写文字可以说是一种人工记忆,书写文字的发展应该是使人类对自己的过去有更清楚的意识,因此大大增加人类组织安排目前与未来生活的能力”。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充分挖掘,广泛宣传,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等形式,真正让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从而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第二,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针对目前普遍缺乏书法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本科、研究生、博士等各层次书法人才,为书法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积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教学科研。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采用开设专业课、选修课,举办讲座,建立健全书法协会等多种形式,落实书法教育。积极开展书法科研,创新书法教材,做好书法资料的整理、出版。

第四,推进书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培养既具备书法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书法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高校书法教育既要传承书法文化,更担负着为中小学书法教育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更应该重视高校的书法教育。目前,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创新,为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作出自己的努力。

王升云,法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教研室讲师。

上一篇: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下一篇:中职生语文学习动机弱化原因及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