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时间:2022-10-17 06:52:33

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为了较好地贯穿德育教育,我采取了积跬步,不停步的方法:课前定目标、课堂渗透、课后延伸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积跬步 德育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居于“师”之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日常教学中怎样贯穿德育教育呢?积跬步,不停步,一步一个脚印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吃透教材,拟定德育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是编者精心筛选的经典作品,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教师要吃透教材,拟定好德育目标,有计划地渗透。如:《三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唐雎不辱使命》学习唐雎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日常教学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立足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教学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主要场所。教师立足课堂,一方面指导学生学好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1.挖掘主题思想,明确人生方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文言文,不仅历史悠久、名家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关于道德修养的智慧总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都是典范之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告诉学生应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学生应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课堂上师生共同挖掘文章的主题思想,背诵凝聚民族精神的名言警句。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明确人生的方向。

2.分析人物形象,树立学习榜样

初中教材所选文言文,写人、叙事类所占比例较大,这些生动故事,最能诱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对课文进行常规讲解后,抓住德育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树立学习榜样。《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是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楷模;《伤仲永》中方仲永是不重视后天学习而“泯然众人”的活教材,具有警示和训诫作用。英国名言: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文中人物就是最好的示范。

3.诵读精彩片段,感悟人生真谛

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中的字里行间大都蕴含着作者的人生态度,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悟。读《送东阳马生序》“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明白天才出于勤奋;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懂得磨难造就人才。反复诵读能熏陶思想,感染情操,帮助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

立足课堂,坚持不懈地进行德育渗透,积跬步,不停步,终能塑造一个又一个高尚的灵魂。

三.拓宽视野,延伸德育教育

课外拓展既有利于拓宽视野,又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之一。预习《陈涉世家》,感动于司马迁受宫刑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学了《惠子相梁》,阅读《庄子・秋水》进一步领悟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自由快乐的人生态度。课前、课后不断熏陶感染,把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总之,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通过课前定目标、课堂渗透、课后延伸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

[3]《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任志鸿主编,南方出版社,2005年5月第4版.

王达春,重庆市永川区双石镇初级中学教师。

上一篇:巧妙设问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高校书法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