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物流现状和发展方向概述

时间:2022-09-05 08:54:44

我国制造业物流现状和发展方向概述

制造业物流发展相对缓慢

2002年,本人承担了一项纵向课题,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物流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成果作为指导当时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基础数据之一,被广泛引用。十多年过去了,情况如何呢?

众所周知,我国物流装备产业经历了过去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其变化是振奋人心的:到今天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物流装备企业,市场规模和从业人员增长10倍以上,整体来看已经迈上新的台阶。然而,回顾过去十多年来物流装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多的亮点在流通领域,制造业企业的物流发展却相对缓慢。这是令人遗憾的。

对比2002年的研究成果,我们看到,制造业企业在进行物流升级改造时,自动化立体库仍然作为最重要的现代物流技术被广泛采用,而基于精益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的物流技术,包括适应各种生产模式的生产物流系统,如单元器具管理、工位管理、JIT管理等,除在少数行业。如汽车、卷烟企业得到应用外,其他企业很多还处于传统物流管理的模式之中。智能工厂,智慧物流则更是遥不可及。

相对来说,以联想、华为、海尔等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企业,物流的发展是与世界同步的,但他们更多的是受到了像DELL等外资企业的影响。

这种受外资企业影响深刻的现象,还发生在汽车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以德国大众为代表的欧洲企业,其先进高效的物流系统对现代企业物流做了很好的诠释。

当前在论述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时,居于主流的仍然是十多年前的观点:一是结构性问题,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对外依存度高,自主开发能力弱;二是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贴牌生产,利润微薄;三是低产能,高污染,高能耗。这是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典型特征,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了太长时间。

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备受推崇的现代制造业,则由于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的上游,占据了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近几年热议的德国“工业4.0”,似乎给中国提了一个醒:低端制造业已经走到尽头了。于是,我们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宏伟目标:2025年迈人世界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整体达到制造强国中等水平,2050年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工业4.0”热的持续升温,似乎从根本上触动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神经,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成为共识。然而,对于所有宏大的目标如何实现,我们还不能过于乐观。因为中国制造业物流存在的诸多症结将影响我们前进的速度。

症结之一:对物流的作用认识不足

什么是“工业4.0”?德国人给出了三个核心: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慧物流。其中,物流在现代制造企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在2002年前后,因为课题的缘故,本人曾经两次参观了SEW公司的德国工厂。负责接待的人每次都询问我是参观生产系统,还是参观物流系统?因为这是SEW对外的两个窗口,也是构成该企业的两大核心系统。这于我而言是非常震撼的,因为这是第一次强烈感受到物流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巨大作用。可是,我国的很多企业家到现在对物流还不能深刻认识。

今天,SEW位于中国苏州的生产厂也按照德国的模式进行建设,许多参观过该工厂的人给我介绍了他们的参观感受,同样是震撼。在中国,还没有一个企业如此重视生产物流。这种重视不是说企业在物流建设中投入多少钱,建设多少立体库,而是对物流在生产制造中的作用的深刻理解。

“工业4.0”是德国2013年提出的,其实他们早在数十年前就开始了实践。以SEW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德国工厂中,生产系统包括了毛坯粗加工、减速器壳体加工、自动喷涂等多达数百个工艺的加工和组装流程,其关键技术设备,包括铜与铸铁的焊接工艺、复杂曲面的组合加工,每年都在不断改善。一个典型事例是,我在第二次参观该企业时,看到三年前有6个生产流程的加工中心,已经组合成一个全自动的组合加工中心,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操作人员数量,而且加工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升。讲解员也非常骄傲地给我介绍了这一点。SEW工厂的物流系统建设更是叹为观止:形式各异的7个自动化物流中心负责各生产环节的物流配合。其中,喷涂后的吊挂自动库和成品发运前的密集存储系统,据说是在1999年以前就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而我国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使用密集存储这一技术。

德国人是严谨的,对待生产物流也是如此。由于所有零部件及组装用的外购件均有唯一的编码,不仅解决了大规模定制产品的特殊性问题,如配色、机油加注等,同时信息化管理对于保证产品的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机油加注,不同地区的用户,加注的机油或许不同,数量也有差异,但由于采用数字化管理,所有生产线上的产品均统一编码,全自动控制,不存在加错和加多加少的问题。物流,在现代工厂中,已经参与到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环节之中,不仅仅只是物料供给和成品存储。

反观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对物流的认知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高度,最多是在考虑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上。智慧物流的精髓,还远没有深入人心。

症结之二:对物流的技术认识不足

毋庸置疑,物流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其适应性,选择“合适的”物流技术和建设“合适的”物流系统是制造业企业物流系统建设的关键。当然这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纵观我国物流装备技术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是非常多的,有的还非常突出,总体技术水平与欧洲和日本还有很大差距。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产品多样性不足,产品成熟度不够,产品标准化欠缺。

“合适的”技术是指从储存方式、存取方式、单元化、输送方式、效率、成本等一系列指标中综合比对,哪些是最合适的技术。很多企业将目光仅仅放在先进性方面,却不知道“适应性”是先进性的最关键指标。结果是为先进而先进,一窝蜂的高大上,却并不贴近企业自身的需求。

产品的多样性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物流技术与生产实践在不断磨合中,产生新的火花,于是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新技术。制造业企业需要的物流装备相对于流通领域来说,其多样性要高得多,有重量层面的,有尺寸层面的,也有形状层面的,还有环境方面的(如温度、感光、辐射、防爆等),这种需求的多样性构成了产品多样性的基础。总体来说,对比我国物流装备的单一性,欧洲的产品多样性要领先我们很多年。

上一篇:新松的智能制造和智能物流建设 下一篇:德马泰克中国的五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