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先谦编选《续古文辞类纂》的诸多原因

时间:2022-09-05 07:38:19

浅谈王先谦编选《续古文辞类纂》的诸多原因

摘要:在“汉宋之争”从未停止过的清代,王先谦作为一位清末著名的经学大师,却编选了《续古文辞类纂》,而且文章的作者大都是桐城派的作家或是与桐城派有关联的人物。这似乎使人们觉得不太符合常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外部原因,如社会原因、文学思潮、文坛现状;二是作者自身原因,如观念的改变、作者的思想。

关键词: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原因

王先谦, (1842年-1917年)字益吾,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 同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书院、城南书院院长。曾有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实业家等称号。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编有《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续古文辞类纂》等。

《古文辞类纂》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姚鼐所编纂的,他以宋儒之学为治学之本,指斥考据的汉学家舍本逐末。而王先谦作为一名经学大师,却编选了《续古文辞类纂》。这本书出现在这其中必然有许多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原因,二是王先谦自身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作家是社会中的一员,因此,作家思想的转变与其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学思潮、文坛现状等都是促使王先谦思想转变的几个因素。

(一)社会背景。

王先谦生活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所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天平天国运动宣传的“拜上帝教”给经学家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这使王先谦的思想也受到了较大的震动,他认识到农民战争的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以章旬训诂为主要内容的考据之学相对来讲是脱离社会经济事务的。因此,他对具有维系世道人心作用的义理之学开始有了较高的重视。他所关注的视角逐渐向宋学转移,希望能够通过宋学来挽救衰败的文坛。

(二)文学思潮。

鸦片战争之后,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促使“经世致用”的思潮广为传播,在文学领域,曾国藩于桐城派传统的“义理、考证、文章”之外,有意突出了“经济”,以其“经世致用”思想有力地拓展了桐城派的文学理论。这对于近代文学思想有较大的影响。近代以来,“经世致用”成为清人编选的清人古文选本的一个显著特点。

此外,“宋汉合流”已经成为当时的学术发展基本趋势。顾炎武在清初就提出“汉宋兼采”,乾嘉时期的汉学家胡承珙也提出:“治经之法,义理非训l诂则不明,训l诂非义理则不当。二者实相资而不可偏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经学家们开始对能够维系世道人心的宋学重视起来,因此,许多经学家提倡“汉宋兼采”。虽然他们实际上还是提倡经学,但他们也很注重以宋学为主的古文。

从王先谦所选的文章种类中,我们可以看出“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在《续古文辞类纂》中,王先谦按照《古文辞类纂》的编写体列,按文体分类编纂,但奏议、说、诏令,颂、辞赋等几类没有编选。

(三)文坛现状。

王先谦在《续古文辞类纂序》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文坛现状:“逮粤寇肇乱,祸延海宇,文物荡尽,人士流徙,辗转至今,困犹未苏。京师首善之区,人文之所萃集,求如昔日梅曾诸老,声气冥合,箫管翕鸣,邈然不可复得。”

正是因为看到这样的文坛现状,王先谦发出这样的疑问:“有志之士生于其间,谁与祓濯而振起之乎?观于学术盛衰升降之源,岂非有心世道君子责也?”很显然,王先谦是以“有志之士”、 “有心世道君子”自居的,他想为振兴文坛的萧条现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怎样才能更好地影响文坛呢?选择宋学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却不能仅仅依靠自己写作。因此,他想到了对清代古文有重大贡献的姚鼐,想到了姚鼐所编纂的《古文辞类纂》。于是,他就接着往下选编桐城派作家的古文。

二、作者自身原因

一个作家思想观念的转变,除了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关外,他自身的性格和观点也是影响其思想观念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作者的自我觉醒。

既然汉学不能够改变社会现状,不能够“经世致用”,那么,王先谦自然就会想到用宋学来挽救人心,挽救世道。宋学之长,在其对于思想领域的推进。因此,王先谦就开始注重宋学,注重具有代表性的宋学代表作家――姚鼐。姚鼐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就是《古文辞类纂》,如果对其书进行续作,并将桐城派的后进文人之作选编出来,这不仅是对桐城派的贡献,更是给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

从Ⅸ续古文辞类纂序》中可知,王先谦对姚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桐城派古文也很重视。他提到姚鼐时十分敬重:“惜抱自守孤芳,以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一缺。义理为干、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故其为文、源流兼赅,粹然一出与醇雅。”他对桐城派古文的盛行进行这样的描述:“承学之士如蓬从风、如川赴壑,循声企景,项颌相望,百余年来,转相传述,遍于东南,由其道而名于文苑者以数十计。”

(二)作者对于“文派”的看法。

对于当世所赞扬的“桐城派”或“阳湖派”,王先谦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不应该有“文派之说”。这个观点与姚鼐正好是相反的。姚鼐之所以编纂《古文辞类纂》,就是为了建构桐城体系,建立桐城文派。因此,王先谦可以通过编选《续古文辞类纂》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王先谦虽主张学习桐城派的古文,但却反对“文派”之说。“自惜抱继方、刘为古文学,天下相与尊尚其文,号‘桐城派’。”后又叙述“阳湖派”的创始人恽敬和张惠言是受了刘海峰门人钱伯垌的影响,然后开始学习古文,最后使阳湖古文发展兴盛。因此,阳湖古文源于桐城古文,而不是自立门户。他认为文派只是“起于乡曲竞名者之私,播于流俗之口,而浅学者据以自便,有所作,弗协于轨,乃谓吾文派别焉耳。近人论文,或以桐城,阳湖离为二派,疑误后来,吾为此惧。更有所谓不立宗派之古文家,殆不然与!”

王先谦在反对“文派”之说的同时,对桐城古文十分推崇。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他对“桐城派”的认可。在《续古文辞类纂》中,他所选的三十九个作家中,桐城派作家及与桐城派有关联的作家共31人,虽然序中还提到有四人是布衣身份,但这四人中有三人都是姚鼐的学生,由此可见,他还是承认有“桐城派”这一派别的。他反对“文派”之说,只是他认为清代古文派别或是源于“桐城派”,或是没有桐城派文人作品数量多,影响也没有桐城古文影响大。

(三)受曾国藩思想影响。

在学术上,王先谦崇拜曾国藩。因曾国藩主张“融合汉宋”,所以,王先谦作古文师法曾国藩,同时,在思想上也受到了曾国藩的影响。他既注重考据,也主张“经世致用”。他认为:“为士子者,若不争自振奋,多读有用之书,相与讲明切磋,储为国器,出则疏庸贻笑,无以励相国家;处则迂腐不堪,无以教子弟。”(《清史稿・儒林传四》)

综上所述,王先谦是在看到太平天国运动过后,清代文坛出现文化萧条的现状之后,自己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认识到了宋学义理维护世道人心内的作用,想尽自己的努力来挽救萧条的文坛,因此,他编选了《续古文辞类纂》。此书不仅编选了许多桐城文派作家的优秀作品,表明作者希望振兴晚清文坛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不应有“文派”之说。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H].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2]王青芝,近百年来王先谦研究述评口].兰州学刊,2007(04)

[3]董剑平,维新运动中的王先谦口]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g91(04)

上一篇:浅谈有效的课堂教学 下一篇:浅析企业年金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