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渗透数学课堂的有效尝试

时间:2022-09-05 05:18:22

美育渗透数学课堂的有效尝试

学校是融合美育的理想场所。“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蔡元培语)数学学科也不例外,数学的本性为美育提供了最适宜的舞台。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元素,用数学知识所特有的形象美、和谐美、逻辑美、思维美等去激起学生感受美、评价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一、融合形象美,渗透美育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借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而千姿百态、形象迥异的任何事物,都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用七巧板中的几块拼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时,我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方法,先指导学生选择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启发:“用哪三块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有几种选法?有哪些拼法?”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四块、五块……七块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人人动脑、动手,一个个被自己所拼的图形所吸引,这在视觉上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求,这种满足感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这以后,学生对七巧板游戏产生了极大地兴趣,课间我常常看到同学们三五成群,用七巧板拼摆各种几何图形体和各种形状的人、动物、飞机等,几乎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张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知到教学知识的形象美。

二、融合和谐美,渗透美育

和谐性是数学美的重要标志。正如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彭加勒所说:“数学家非常重视他的方法和理论是否优美,这并非华而不实,那么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感到一个解答、一个证明的优美呢?那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恰到好处的平衡。”如这样一道题:商店运来48个白皮球和一些花皮球,花皮球卖出20个以后比白皮球还多12个。花皮球有多少个?对于初学用方程解应用题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很快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还不太容易。教学时,我凭借美的意识去启发:“花皮球与白皮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学生答道:“花皮球的个数=白皮球的个数+12。”进一步启发:“在什么情况下,白皮球与花皮球之间存在着这种相等的关系?”学生的感知目标一下子指向“花皮球卖出20个以后”,很快意识到花皮球与白皮球之间的和谐关系:卖出20个以后的花皮球=白皮球的个数+12。欣赏应用题里的这种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和谐美,确实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当然,教材中的和谐美随处可见,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用等量关系图,帮助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通过数形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助互补,促进了学生两种思维的和谐发展。

三、融合思维美,渗透美育

数学的思维美是有数学思维的外部特征――抽象性、形象性、统一性和内部实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方面决定的。这种美在教材中不胜枚举。如有些计算题,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法也不同。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后,可这样算:

①25×32 ②25×32

=25×4×8 =5×(5×32)

=100×8 =5×160

=800 =800

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这样计算:

①25×32 ②25×32

=(20+5)×32 =25×(40-8)

=20×32+5×32 =25×40-25×8

=640+160 =1000-200

=800 =800

③25×32 ④25×32

=25×(30+2) =(30-5)×32

=25×30+25×2 =30×32-5×32

=750+50 =960-160

=800 =800

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后,可这样算:

25×32

=(25×4)×(32÷4)

=100×8

=800

由此,教者只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各种解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众多的解法中探索出一条到达“光辉顶点”的最简捷、最清晰、最优美的途径,从而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

四、融合逻辑美,渗透美育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思维的逻辑美和数学知识的逻辑美。数学知识的逻辑美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数学思维的逻辑美比比皆是。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根据编者意图和教学要求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引导学生操作实验,推导出面积公式。为了充分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操作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裁剪出书后的三角形并动脑,探索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引导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三角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二层次,利用公式计算面积;第三层次,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大小只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无关。教学时出示这样的一幅图:

告知学生D是BC边上的中点,引导比较:ABD与ACD的面积是否相等?为什么?由此归纳得出,等底同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再出示另一幅图:

引导学生比较图中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为什么?得出同底等高(高是夹在两平行线之间的线段,都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抓住这个契机,启发学生想象:你能在图中再画出与图中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试试看。以上这一教学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在揭示矛盾……循环往复,曲径通幽,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真正领略到数学思维的逻辑美,获得了一种“特殊美的”。

上一篇:有效实施合作学习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下一篇:圆音乐梦,赢在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