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生美育

时间:2022-01-27 05:41:08

刍议大学生美育

摘要: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美育的现状,阐述了大学生美育的作用、任务、原则,提出了实施大学生美育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美育 素质教育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高校普遍存在美育教学计划不完善、不系统,美育实施途径单一化、片面化,大学生审美价值具体化、功利化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大多注重审美的通俗性、群体性、商业性、消费性、庸俗性,追求本能冲动、感官刺激、物质享受,而远离净化灵魂的严肃之美,审美的认识功能、伦理效应和人文价值严重缺失。本文试对大学生美育的有关问题作一粗浅的思考。

一、大学生美育的作用

美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陶冶情感。人的行为是受情感支配的,人的情感对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欣赏、参与、感受,遍布于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像春天的夜雨、秋天的枫叶、近处的小桥流水、远处的湖光山色,都是美育的“育”之形态,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正如康德所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对大学生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净化和充实人的心灵和灵魂,并渗透到大学生的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的力量。这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具备的功能。

(二)调适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就是人格心理结构的完善,美育在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真正的美育活动中,主体和对象进入“陶醉”、“沉迷”的境界,主体和对象合二为一,融为一体。这在审美心理上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微妙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紧张、冲突得以缓解,和谐、协调得以体现。主体生命实现了与对象相同构、相一致的丰富性、完整性、有机统一性,获得了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谐性的完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感觉、知觉、想象、情绪、情感、思维、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得到了充分调节,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既相共存又相融洽的自由和谐状态。而这,正意味着大学生人格心理结构的完善。有效地实施美育,使大学生长期全身心地置于审美情境中,形成审美的人生态度、审美心胸,会大大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培养爱心。审美的本质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审美主体与对象相遇的第一瞬间,主体最先感知到的是对象的形式而不是其内容,而对象的形式施与主体的不是其认知、意志或理念,而是其情感,是情感的唤醒和激活。这种审美的情感活动,可以说就是爱心的生发、形成、渲泻的过程。所谓美感,就主体自身体验而言是一种愉悦,就对象而言是主体对对象的爱。审美与爱心的这种内在的因果机理,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个充分具备审美人生态度、审美心胸的人,会感到整个世界都充满着爱,他时刻爱着周围的一切的同时,时刻感到被周围的一切所爱。这种博爱的生活态度,是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

(四)实现自我。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相互依存。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逻辑思维。对处于思维活跃期的大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教育尤为重要。而审美心理活动过程,最突出的就是直觉、想象、体验,是形象思维。其结果是人生命潜能的充分唤醒和激活。由乐曲听出欢乐、由白云体悟潇洒、由柳丝感受柔情……这些都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具有审美心胸的人,他能充分体验到自我生命本质的光辉灿烂,直观到自我心理潜能的无限合力,强烈感受到自我生命的价值、意义,领悟生命的高贵、美好,从而自然地形成并保持实现生命价值的激情冲动,对前程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心,并最终达到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目标。

二、大学生美育的任务

(一)提高大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是指人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和艺术。

作品中存在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是大学生美育的基础性任务。这首先要求提高大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敏感度,而后是精细度与深度,直至对美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直觉式的感受能力。人对美的感受必然要通过感觉器官,但又不限于感觉器官,人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全部感知能力和精神财富来感受美的。所以,提高大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根本上必须提高大学生整体性的精神修养。

(二)培养大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是大学生美育的核心任务,包括鉴别和欣赏两大方面。鉴别的任务是区分美与丑、美的程度与种类,重要的是审美观的形成。大学生美育在这方面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把握时代的、富有本民族优势传统的、无产阶级的审美标准,用来抵制落后、腐朽、消磨人的意志和精神力量的丑恶事物、心态、行为和艺术品,并逐渐形成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欣赏美要求欣赏者具有美学的基本知识,懂得各种美的独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境,陶冶人格和性情。大学生美育在这方面的任务是指导、训练大学生将美学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审美活动中。日常生活、各课教学、课外活动、艺术实践都可能包含丰富的欣赏对象,对各种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评析最具有指导大学生欣赏美的价值,可以提高大学生发现和捕捉现实生活中各种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需求。

(三)形成大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个体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美的创造,这是大学生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现实美的能力。例如,按照美的规律对劳动条件和劳动作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装等方面按美的标准作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以自己的行为、表情、语言、礼仪等方面的优美表现,创造交往方式的美等。在创造美的培养中,尤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思想。

处理美育的三大任务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现实美和艺术美在美育中的地位和与关系,只有把对现实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看着是美育的重要任务,才不会使美育只成为与部分学生、部分教师和部分课程相关的事情。

三、大学生美育的途径

实现大学生美育目标,有赖于教育过程中美育观念的确立和美育手段的全面实施。这不仅体现在艺术教育和审美环境的建设,而且体现在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一)发挥美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美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健全美育课程建设,力求美育课程规范化。其一,开设美育必修课,加强大学生审美理论学习。审美理论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与其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要把美育课程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作为大学生美育的重要内容,着重树立和提高大学生审美意识、审美判断、审美情趣,使大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审美理论知识。其二,广泛开展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美育最基本、最有效、最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美国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深刻指出:“艺术教育活动能够提供许多机会,可以使学生在愉悦中学到极有用的东西。”高校艺术教育的实施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可开设音乐、美术、书画、绘画、摄影、电影艺术和文学艺术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公共选修课,而且进行严格的考查,并给予学分。其三,充分挖掘各科教学的审美因素。蔡元培认为:“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对各学科中美的因素的挖掘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美的领悟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适时进行审美教育,以美的魅力吸引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爱美求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大学生美育的广阔天地。通过课外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将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相结合,获得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其一,利用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去参观、游览、野炊、登山等,让大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高尔基曾说:“打动我的并非山野风景中的所形成的一堆堆的东西,而是人类想象力的壮观,令我赞赏的是人如何轻易地与如何伟大地改变了自然。”其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课堂教育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优秀的电影、话剧,高雅的音乐会、演唱会,不仅能给广大学生提供欣赏美、感受美的机会,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创造美的机会。其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艺术社团,如音乐协会、美术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合唱团、舞蹈团等,经常举办各种比赛、展览、表演活动,使各种健康高雅的活动丰富多彩。

(三)美化校园景观。古今中外,大凡有远见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校园环境“润物细无声”的陶冶作用。理想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也有利于其生理、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美学上,建筑属于艺术,被誉为“凝固的音乐”。校园里的各个建筑物若是直线条的纵横交错、矩形的排列组合,就显得僵化、呆板、沉闷,不具有美学品位。若能结合自身功能和所处的环境设计,既突出各自的个性,又与自然景点、景物统一协调,就会使整个校园美观、和谐、生机盎然。现在,一些高校已经充分意识到美化校园的重要性,不但把大学校园的设计建筑过程作为艺术创造过程,而且能结合本校传统、人文传承和历史沿革在校内建立主题雕塑、历史人物画像等,通过多姿多彩、意趣横生的人文景观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爱国爱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发挥学校环境对学生美育作用。

大学生美育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实施、实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实事求是地认识当前大学生美育的新形势,不断发现美育新情况,探索美育新途径,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大学生学习效能感、学习压力与应对方式研究 下一篇:网络视阈下大学生和谐道德人格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