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中小型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教师管理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9-05 03:35:52

民办中小型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教师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在民办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兴起的大环境下,本文拟以民办中小型对外汉语培训机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教师管理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可行的改进对策,以期改善民办机构的作坊式经营现状。

关键词:民办对外汉语培训机构 教师管理 评估与激励

自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起,我国设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专门机构的历史已达六十年有余。在这六十多年中,对外汉语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高等学校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不仅有针对不同类型的留学生开设的汉语学历教育、短期班、长期班等,还有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开办的项目班如哈佛北京书院、Princeton In Beijing 等;另一方面,出现了专门教授外国驻华机构人员汉语的机构,如1987年北京市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成立的教学部,负责驻京的外国和港澳企业代表机构人员及其家属的汉语教学。如果说上述机构主要还是由国家资本运作,那么,改革开放之后,则表现为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对外汉语市场,民办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兴起。

与留学生不同,外企在华员工的主要任务是工作。因此他们的学习时间并不多,难以参加全日制的汉语学习,而且他们工作繁忙,除了听课以外,课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不多,难以适应大班式教育。而民办机构正是以一对一的个别教学为主,学习时间弹性,开班不受学生人数限制,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授课,针对性强,自由度高,符合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另外,民办机构的学费会高于学校教育,而外企在华员工的培训费常常是公司承担,比自费留学生的承受力强。所以,这些机构往往以外国企业驻华机构的员工及高管为主要生源,甚至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留学生为了申请到更好的学校或应试,也会在民办机构中接受个别辅导。可以说,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市场上,民办培训机构已成为了正规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共同成为推广汉语的有效平台。在这些民办机构中,教师无疑成为了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吸引生源、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以民办中小型对外汉语培训机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教师管理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可行的改进对策。

1 民办对外汉语培训机构的教师管理现状

“汉语热”出现之后,民办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除地球村等这些经营时间久、在学汉语者中有一定口碑和影响力的机构实现了连锁经营以外,大多数还处于作坊式的状态,租几个房间作教室,再雇佣一些全职或兼职的教师,招一些学生即可开课,不成规模,也谈不上管理。机构和教师之间是松散的雇佣关系,一切以待遇马首是瞻,这使得民办培训机构中在教师管理方面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1 教师能力参差不齐 与高等院校的全职教师不同,要成为民办培训机构对外汉语教师的门槛并不高,对于专业背景、教学经验、教学目的的限制也不多。这就使得民办机构中既有“科班出身”的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也有来自各行各业、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的人员。如果说前者在经过了三到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的专业训练,对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尚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话,那么后者则完全是这个行业的“门外汉”,有一些甚至认为只要普通话说得好就会教外国人。由此可见,在机构中任职的教师在专业背景方面参差不齐。再加上由于学科设置的针对性不同,对外汉语专业出身的教师并不熟悉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而且很多科班出身的教师并没有很多实际教学经验。因此,在民办机构中,与招聘同等重要的程序是培训。新聘的教师需要接受入职培训,并经过一定期限的实习时间后,才能上岗带课。根据自身的努力程度和智力水平,实习期过后,新教师的能力也会互相有所区别。而民办机构一对一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水平相对平均,否则容易出现学生投诉,影响机构形象。

1.2 教师流动性大 一方面,民办培训机构雇佣的教师多是兼职的,即使是全职的,除了按法定要求缴纳社保、公积金外,也只是在课时安排和课时费上有所不同,因此常出现同一位教师在不同机构带课的情况,教师忠诚度低。这不仅给管理带来难度,而且教师和机构的利益都得不到保证。

另一方面,在机构中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大都注重实际的经济效益,趋利性强,会主动向高薪酬的机构靠拢。因此,机构只有提高课时费才能留住教师。但符合什么条件才可加薪,课时费应该提高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机构和教师双赢的效果?这是培训机构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由于对外汉语教师考评体系并不完善,教师的教学成果受考评施行者(学生或机构方)的主观影响较大,所以机构中普遍使用的是行为导向型的考评标准:教师在公开课上能否得到机构方和学生的认可,成为了教师能否晋级加薪的决定因素。考评体系的不科学和单一,使得加薪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据了解,在北京某对外汉语培训机构中,教师被分为三级,新聘老师的课时费为25元/小时,500课时后经公开课评价可涨到30元/小时,再500课时后经公开课评价可涨到35元/小时,至此课时费封顶,不再增加。可见,这样单一的激励机制无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因此,培训机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优秀教师的流失不仅给机构带来人才的危机,更是入职培训教育的浪费,造成机构成本增加。有些机构甚至因为许多教师培训后立刻跳槽而得名“对外汉语教师的摇篮”。教师的不稳定也给机构招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1.3 教师对资源的直接掌握 这里所指的资源主要是指的生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传授,少不了与学生之间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产生良好的关系。放诸正规学校,这样的良好关系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但是对于民办培训机构来说却是致命伤。由于教师对生源的直接掌握,有一些学生会要求教师单独为其辅导,也就是请教师上“私课”,将学费作为课时费直接给教师。

究其原因就在于,课时费与学费之间巨大的差距。前文所提到的某培训机构,学生的学费时120元/小时,而教师中最高的课时费仅35元/小时,也就是说将近四分之三的收入都由机构获得。这难免会使教师心里产生不平衡,而知道实情的学生也会为教师抱不平。一旦两人关系达到一定的亲密程度,学生会倾向于请教师上私课,将学费直接给教师,而教师则会相应地在学费上打折扣,并且往往会提供上门授课,这对于教受双方都有利。

上一篇:探究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评价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下一篇: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