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精神分析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时间:2022-09-05 02:25:43

浅谈儿童精神分析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摘要:拉康认为主体的初步形成在镜像阶段,而真正形成在俄狄浦斯时期。而拉康对主体的讨论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想象符号实在三界。本文从拉康主体形成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入手,论证了儿童精神分析必然性可能性

关键词:主体形成;大彼者;儿童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158-01

从历时性的孩子的出生到镜像阶段,再到俄狄浦斯的结束;到共时性的主体结构的想象符号实在三界,在主体的形成过程中,如果再认的符号没有顺利发生,孩子只能一直等待,精神分析正是给了主体一个重构的机会,或者说给了无意识的一次重构的机会。

一、主体的形成

(一)主体的形成的历时性分析

拉康认为主体的初步形成在镜像阶段,而真正形成在俄狄浦斯时期。镜像阶段是自我的开端,是主体形成的前提。婴儿从前镜像阶段无法区分自身与周围世界而处于的混沌状态,逐步获得统一感和整体感。

经历镜像阶段后,婴儿开始获得自我,母婴关系成为自我与彼者的一种想象的对象关系。孩子为了独占母亲的爱,想方设法的取悦母亲,所以唯一的方法是成为母亲欲望的东西,成为石祖。

在孩子的想象维度中,母亲并不拥有石祖,而是父亲剥夺了它。一旦父亲介入,由此进入俄狄浦斯的第二阶段。孩子离开母亲转而倒向父亲。孩子认同于父亲是因为父亲拥有石祖。孩子通过认同父亲,希望成为像父亲一样的石祖的拥有者,同时成为作为母亲欲望能指的石祖。

(二)主体形成的共时性分析

想象界开始于镜像阶段。婴儿把自己的虚像误认为自我本身,并且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是一种虚幻的想象关系。自我产生于镜像阶段,它沿着虚构的方向发展。婴儿的自我仅仅是自我理想,它是在想象的或误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于想象秩序。而此刻,母亲处于一个想象意义的小彼者的位置。

在符号界,孩子默认和接受母亲的缺场就是把母亲符号化。即它不再把母亲看做想象意义的一个客体或小彼者,而是把她作为处于想象关系边的大彼者。作为大彼者的符号母亲,在婴儿的呼唤与回应的游戏中,打开了符号维度,为符号的父亲引入创造了条件,并最终为主体性的确立创造条件。

而俄狄浦斯时期符号的父亲的进入带来了社会交换法则、语言法则和禁忌,孩子认同与父亲取得自我理想,在语言中建立了一个理想的我,从而主体讲自己从语言中分离。收到象征界规范和约束的想象界构成了实在界。

二、儿童精神分析的必要性

(一)主体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再认的符号

从孩子出生,在裸的状态中等待一个声音等待一个注视的目光,到被母亲触摸,孩子逐渐在脑中定义身体的能指,再到被母亲触摸的身体连接到母亲叫的自己的名字,同时到和母亲的融合和挫怅,孩子需要一个从外面来的再认的符号,才能有真正的诞生。在主体形成的过程中,如果再认的符号没有顺利发生,我们只能一直等待,而精神分析正是给了我们一个停止等待机会。精神分析正是给了主体一个重构的机会,或者说给了无意识的一次重构的机会。

(二)与父母的粘连

孩子一般来说总是和父母亲的一方有一个秘密的联系,是一种隐藏的爱。孩子总会和抱怨的双亲一方粘在一起,通过父亲或母亲的目光看世界。某些孩子会接受成为父亲或母亲石祖的建议,而另一些孩子试图拒绝这个建议,修补父亲或母亲表达出来的裂痕。例如如果他知道父亲是无价值的人,那么自己也是。而孩子就会在治疗中修补父姓的功能。

三、儿童精神分析的可能性――分析家与分析者的相遇

(一)分析的开始

分析作为一次相遇,是两个谜标志的开始。一是成为分析家的欲望。拉康命名的是分析的X的欲望。没有人知道分析家的欲望是什么。另外一个是把分析者带带分析室来的症状。弗洛伊德说这些症状是类似于埃及的古文字,和我们想做的相反。

(二)假设知道的主体

来访者把分析家视为假定知道的主体,启动了分析进程。假定知道的主体是从来访者的角度出发的。来访者认为分析家假定知道,移情得以发生,而若是分析者自认为是一个假定知道的主体,那么分析就不能取得成效。

(三)精神分析的目标

精神分析的目标是借助移情揭示作为欲望原因的客体小a。拉康说,如果分析家占据的不再是欲望对象的位置而是欲望原因的位置,那么他的立场就完全变了。客体小a作为原初的残余,作为一种剩余依然保留了一丝痕迹。与对象a的遭遇是一种失之交臂的遭遇,因为他只能通过缺席呈现自己的在场。症状的实质就是主体不明白这一点而试图将其作为一种实际的在场而拥抱。分析家为了揭示主体的无意识,必须扮演客体小a的角色,必须扮演假定欲望的主体而不是欲望的对象。

上一篇:浅谈清朝皇帝朝服及其文化内涵 下一篇:对高师《中学音乐教材教法》教学实践的分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