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实践

时间:2022-09-05 02:09:55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本文以高职课程《表面贴装设备操作与维护》为例,探讨了基于工学结合和现场教学的课程探索。提出应基于工作过程设置教学情境,灵活采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核的观点。

关键词:案例教学 工学结合 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61

1 引言

《表面贴装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是高职电子技术类专业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表面贴装设备操作员和设备技术员等岗位技能,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合作教育将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应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也提高了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能力[1]。本课程以表面贴装设备操作员和设备技术员等职业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让学生完成学校学业的同时,以“职业人”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在该课程中进行工学结合和现场教学的探索,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基于工作过程设置教学情境

表面贴装设备操作员和设备技术员等岗位所需要的电子设备的调试和操作、利用专用软件进行编程和完成工艺文件等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围绕着“设备操作”、“程序编制”和“程序调试”等岗位需求考虑教学因素以及学校的实践条件,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SMT生产线认知、点胶机的操作与编程、印刷机的操作与编程、贴片机的操作与编程、回流焊炉的操作与参数设置五个项目。

在每个教学情境中,选择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案例构建学习任务,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生产任务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例如引入SR278R-B01-V1.0型海尔手机的充电器产品(图1)、教师专用U盘产品和热转印票据打印机的电路板主板(图2)等产品作为讲中学、学中做、做中练的案例,依次完成从点胶、印刷锡膏、贴装元件直至回流焊接完成的整个工作过程的学习。基于工作过程设置的教学情境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1 手机的充电器产品 图2 打印机电路板主板

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1 分组讨论法

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将学生4-6人分成小组学习。例如针对U盘生产中回流焊阶段温度曲线设定教学任务,下发《学习任务单》。学生按照每组4-6人的方式分组,采用组长负责制,注意能力、性格和性别的互补和优化。通过讨论该产品温度曲线设定考虑PCB差异、锡膏种类等引导问题,制定温度曲线设置,并将讨论结果形成报告。通过小组成员汇报,形成组间交流。教师汇总情况并进行点评,形成全面、准确的成果。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形成多元信息传递与信息交换的“立体化”教学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探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2 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借助提出核心问题、制定工作计划和进行自我检验等步骤,促使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自觉性,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例如在印刷操作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导文教学法。教师提出印刷操作任务后,提出如何取得良好印刷效果的问题,下发《学习任务单》。任务单中对学生分组、具体实施操作,包括开机、安装顶针、安装网板、对位、刮刀动作等步骤提出要求。学生按照任务单进行设备操作,并逐步将任务完成结果填写《工作记录单》。通过引导,学生可将复杂的设备操作分解,通过操作和记录强化技能的训练。

4 注重学习过程考核

实行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监督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智力、特殊能力、从业能力、专业知识、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2]。过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情境的每个工作任务为单位进行考核,取五个学习情境的平均分为过程考核分数。针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自我评价,重视企业兼职老师的考核意见,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客观、实际。过程考核重点不在于好与不好,而是积极工作、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

表1 过程考核项目分数表

[[过程考核项目\&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工作记录单\&成果\&评分\&10\&10\&10\&30\&40\&]]

综合考核在学期末进行,考核目的是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运用等综合职业能力进行鉴定。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总成绩为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各占50%。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能有效地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学习质量。

5 存在的问题

工学一体化教学在实施中也会有很多难题,如果学生没有基本能力的综合训练就开始进行教学,有可能让课堂陷于相对混乱无序的状态,对于人数较多的课程尤其如此。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出现无团队合作、无小组讨论、个人想法作为最后结果等现象,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掌控能力并通过对学生的行动能力培训来解决。对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学方法等有更高的要求,对教师带来较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王亚盛.职业素质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3).

作者简介:张丽燕(1979-),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硕士,威海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电子技术应用、表面贴装生产的研究开发与教学工作,山东威海 264210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研究 下一篇:论“应用诗歌心理疗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