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图形的现代视觉教学理念在提升和宣传察哈尔文化中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2-08-22 02:50:10

“万”字图形的现代视觉教学理念在提升和宣传察哈尔文化中的现实意义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万”字图形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作为一种纹样,在众多的领域中都将其作为物品的装饰图形,经过对世界各种使用“万”字图形的物品进行考证,会发现这种纹样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依然在沿用。从有关的考古发掘报告中可以对“万”字图形的运用进行总结和探究,发现这种纹样的用途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装饰图样被用于服饰或者是日常用品的装饰,在图形的设计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是作为一种符号标记,包含着丰富的寓意,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从社会历史性的角度来研究,“万”字图形延续至今,其中的寓意也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本文针对“万”字图形的现代视觉教学理念在提升和宣传察哈尔文化的现实意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万”字图形 视觉教学理念 察哈尔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47

“万”字图形的运用一直沿用至今,其中蕴含着各种寓意,也成为了世世代代人们所喜欢的图形。在民间,一些艺人会以“万”字图形为基础,进行线条加工处理,演变出各种类似的图形,各种的回旋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从“万”字图形本身来看,其是一个最为基本的符号,结构简单,而且易于变换,还会给人一种神秘感,所以,其会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文化中都有所运用。但是,会以其为基础出现不同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万”字图形作为基础的图样,如果加以深入研究,总是会有说不完的内容。很多的少数民族都会使用“万”字图形来作为各种装饰,有着吉祥幸福的意味,察哈尔民族对于“万”字图形的运用尤其具有代表性。

1 察哈尔游牧文化中如何理解“万”字图形文化的视觉表现

1.1 察哈尔文化

在草原文化中,察哈尔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游牧文化延续至今,吸引着众多的学者探索和研究,寻找着察哈尔人民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在这篇热土上共同生活,文化的交融,使相互之间吸收了文化精粹,察哈尔文化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财富,并为草原文明增添了一缕色彩。察哈尔堪称是一种文明,在其影响下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极具地域风情,并展示了民族特色,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服饰、礼仪,还是文艺、体育等等,都将这种固有的民族特色渗入其中,成为了察哈尔特有的标志。

1.2 带有察哈尔民族风格的“万”字图形演变

察哈尔民族是草原民族,他们世世代代在草原上以游牧的方式生存着,成就了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影响到了察哈尔传统民族风貌。对于民间传统图形的设计,即便是在现在,只要我们深入到察哈尔民族聚居地当中,就可以欣赏到各色的具有察哈尔民族标志性特点的图形。察哈尔民族的文化特点与民族艺术的审美,以各种图形的方式加以释放,而研究学者也正是从察哈尔民族的传统图形中,对这个古老的民族有了深入的了解。察哈尔民族对于各种图形的运用,都表达着不同的寓意,被我们所常见以“万”字图形为基础而演变为各种形式的图形,对于我们的视觉冲击力是最大的。这是一种艺术文化符号,却被世界各地和各民族人民广泛地接受,而在察哈尔民族的历史延续中,这种符号却成为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在文化形态的不断变化过程中,文化的审美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而“万”字图形变化也变得多种多样了。在察哈尔文化领域中,“万”字图形所占有的分量是非常重的。目前,其已经成为了吉祥的纹样被装饰在各种物品上面,也以这种方式渗入到察哈尔人民的意识当中。对于“万”字图形的运用,察哈尔人民将其与汉民族的审美融合,在纹样的处理上则更具有察哈尔文化特色。较为具有典型特点的是“万”字图形的变化被用于服饰的装饰上面,比如服装边纹的设计,卷草的云头纹就是从“万”字图形转化而来的。那种变化多样给人一种特有的审美意境,却又不失民族特色。将平直的线条以曲线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和谐统一的画面,再采用中国审美有的对称美手法,进行夸张的表达,带有浓重的察哈尔文化色彩的装饰图样就形成了。“万”字图形的演变与察哈尔民族的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其产生首先是察哈尔民族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察哈尔民族的居住环境也相应地有所改变,各种风俗习惯的建立,使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审美情趣上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心理素质的提高,察哈尔民族逐渐地意识到图形文化的魅力,并将其加以延伸,特别是“万”字图形,察哈尔人民将自己的思想赋予其中,形成了固有的审美取向。察哈尔民族的游牧文化延续下来,并以图形的方式将这种审美习俗发展下去。

1.3 “万”字图形文化的视觉表现

“万”字图形已经与察哈尔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在察哈尔文化中,“万”字图形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虽然在世界各国以及各民族中,都对于“万”字图形有所运用,但是,能将其作为民族文化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见,察哈尔民族将“万”字图形赋予了更多的历史意义,并融入了更多的本民族特色,根据时代的特点加以延伸。经过了不断演变的“万”字图形,其中涵盖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以艺术语言的方式,从视觉效果上展示出其对于时代的冲击力。追溯“万”字图形的历史,早在马家窑文化中,就已经有“万”字图形语言存在了。“万”字图形作为一种信仰的标志,其渊源还有待考证,但是,从考古成果上来看,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这种图形语言比较多见,这就足以说明,“万”字图形语言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有不同的表达,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将“万”字图形作为装饰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具有生生不息,回旋不断的意思。“万”字图形,从其基本结构上来看,如果将其用曲线的形式来表达,并头尾相连结,就会形成看似旋转的圆。对于太极的图像,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那种两圆交替重叠的状态,给人一种神秘之感。这种回旋的纹饰,对于察哈尔人民来讲,带有着吉祥的寓意。

在图案的发展历史中,回纹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古代,对于回纹中的“回”的解释是,“回,转也。”在察哈尔文化中,将回纹作为一种信息,进行意向表达,将民族的审美观念呈现出来。将形象思维融于艺术创造之中,并模仿大自然的简化形态,成为了一种崇尚自然的民族精神。古老的察哈尔民族依赖于自然生存,将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回纹,作为察哈尔民族传统运用的“万”字图形的转化形式,被察哈尔人民赋予了连绵不断的寓意,其中蕴含着诸多的吉祥意味。而且,正如“万”字图形的对称式排列一样,回纹所呈现出的连续的状态依然是整齐排列的,给人一种规整、一致的视觉效果。看起来就好像是规整的锁链一样,所以,对于器皿之类的物体的装饰,一般都是作为锁边图案。事实上在中国,在几何传统纹样之中,回纹是较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从纹样的特点,就可以判断出当时的审美思想以及社会的生活态势。察哈尔文化中,对于“万”字图形的各种演变形态,就可以对当时其文化的发展程度有所了解。作为民族标志性图案,根据图案的设计变化以及其所运用的领域,就能够判断出当时察哈尔文化的进展程度,以及对于某个领域的重视程度,从而探索出察哈尔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人文内涵。从“万”字图形伴随着察哈尔文化中延续至今,就足以证明其单纯的造型和简洁的设计,使其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一直以来都保持了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那种秩序的轮廓和对称的设计,使纹样会给人一种视觉的张力,并从中窥视出察哈尔传统艺术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渗透出纹样的美学理念。符号,是文化的代表,其中被察哈尔人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当其被运用到各个领域中的时候,察哈尔文化中的那种深厚的人文内涵被彰显出来。

2 察哈尔游牧文化对图形的影响

察哈尔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文化总是会给人一种神秘的色彩。由于察哈尔民族的生存环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也因此充分地体现了较为突出的民族特色。大草原辽阔而神奇,滋养着察哈尔民族,使其生生不息,经历了几千年,一直繁衍至今,察哈尔文化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一致延续到现在,正如世世代代依赖于迁徙的方式而生活的先民们,他们逐水草而栖,随着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而不断更换自己的居住地,因此察哈尔民族养成了迁徙的生活习性。也许因为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原因,使得察哈尔民族的性格正如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样,宽广而豪放,热情、豪爽、豁达是察哈尔人的性格特点。察哈尔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却由于其游牧的生活方式,给人以难以参透的感觉。察哈尔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中的文化底蕴中涵盖着中原文化的特点,所以,在传统的察哈尔文化中,也包含着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两种文明相互交融,我们从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共性中,就可以寻找到。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万”字图形,通过所出土的当时的陶筒形罐上面的“万”字符号,考古研究者就可以证实这一点。进入到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这个有史以来都是作为符号的图形被赋予了汉字的地位。从此,“万”字图形不再是图形本身,而且还是文字,其含义就是象征着中国的各种吉祥意义的“福”、“寿”等等的代名词。尤其是在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中,“万”字图形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吉祥象征。察哈尔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交融,带给这个草原游牧民族以独特的审美习俗。现代的察哈尔地区,依然以“万”字图形作为民族的主要标志,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深厚的文化积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是察哈尔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成果,两种文明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接纳着彼此而共同演绎着中国文化历史篇章。

追溯文化的渊源,察哈尔民族对于“万”字图形运用源自于其对于图腾符号的崇拜。作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对于大自然总是会产生畏惧之感。采用这种符号,在察哈尔民族看来,可以将各种的来自于大自然的威胁化解,使人们转危为安。所以,运用“万”字图形具有“带来吉祥”之意。随着历史的变迁,虽然这种符号的设计已经不再拘泥于原有的形式,但是正是由于各种演变,才说明了“万”字图形已经成为了察哈尔民族的传统意识,渗透在他们的基因里,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艺术品的形式,以艺术活动的形式表达出来,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察哈尔审美文化。

“万”字图形的象征寓意还不仅如此,还被察哈尔民族赋予了更多的意义,那种精神的崇拜,以“万”字图形的各种变化形式表达出来,将原始宗教与现代意义蕴含其中,将古老的文化增添了更多的现代意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于“万”字图形的象征意义进行剖析,就会发现,“万”字图形在原始宗教中就有着与察哈尔民族对于其的类似表达,对太阳的崇拜、佛教中的万物轮回之说、种族中的图腾之说,甚至于将“万”字图形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虽然在视觉语言上的表达不同,但是都表达了对于自然界的屈服,并希望获得民族的安宁,也正是如此,会使察汗尔民族更为团结向上,利用这无形的力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随着察哈尔民族与汉民之间文化的交融,“万”字图形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也将人们原有的屈服转变成为向往。这也正说明了此时的察哈尔民族已经具有了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他们的愿望就是希望让民族能够延续下去,而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而衰退。所以,察哈尔民族会依然通过“万”字图形这个象征符号表示坚固、永恒不变以及吉祥如意的象征。后来,这种带有传统色彩的内涵又被加以延伸,成为了促进民族团结、保护察哈尔民族人民的安宁或者是谋事有成的民族信仰。很显然,现实意义渗入其中。从古至今,世世代代的察哈尔族人都对于“万”字图形进行反复描摹,使其更具有美感,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要从“万”字图形的外形上来展示其具有多么美好的欣赏价值,而是表达了察哈尔地区人民对美好愿望的祈福和对大自然生生不息尊崇、敬仰的情怀。可见,“万”字图形在察哈尔游牧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沉淀、延伸、衍变,而在“万”字图形背后蕴藏着更多、更深刻的象征意义。所有的这些,都与察哈尔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交织的发展历程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3 从察哈尔文化中解析“万”字图形的视觉内涵

从“万”字图形的设计结构上来看,其是由四个方形组成,精妙之处在于把一个封闭的“田”字形格局变成了一个四面豁然开朗的敞开空间。正是这样的一个简单的符号,却成为了世界上最普遍、最古老、最神秘的符号之一。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具有传统色彩的图形,很多都是从这个基本图形演变而来的,其中当然也被融入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从察哈尔游牧文化中所传达出来的“万”字图形的各种设计,则会给人以变化、包容、丰富之感,其艺术特征与形式美感,恰恰传达出了察哈尔民族的游牧文化更为崇尚自然,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使这种崇拜更为趋于理性,而“万”字图形则成为了一种民族理念。

从审美取向上来看,察哈尔采用了“万”字图形视觉效果,首先是将自然之美体现出来。察哈尔游牧民族生生世世与自然相伴,他们对于河流、山川、草原、牛羊等等都会产生一种由衷的亲切感,然而这些感情都是从心中的信仰和崇拜而萌生,所以,这些自然事物给予了察哈尔人民以创作灵感,却会从传统的“万”字图形转变而来,并将其作为装饰品展示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从“万”字图形的设计上来看,其也表达了察哈尔民族自由开放的精神,他们对于文化的包容性足以从图形的各种变化中表达出来。对于“万”字图形的运用,世界各民族都呈现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而察哈尔民族则将其作为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包容了各种文化之精髓,尤其是将汉文化融入其中,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察哈尔民族具有接受新知识、吸收新事物的渴望,他们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都是在经历着各种探险,也正是如此,才培养了察哈尔民族豁达的胸怀,他们交融了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形态以图案纹样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比如,当我们翻开书籍,寻找具有察哈尔民族风格的图案,往往会看到设计得令人眼花缭乱却又不失美感的纹样。让我们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各种以“万”字图形为基础设计变化而成的纹样包含其中,并组合成为精美的图案。从图案的图和形式来看,都体现了开放的对称美,无论是规则的图形,还是不规则的图形,都是以均衡之美为主,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现在,这些装饰已经被融入到察哈尔民族的日常生活当中。仅仅从视觉内涵的角度,“万”字图形在图形世界中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尽管其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融入了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地理环境的文化,而这种沉淀下的视觉释义却衍生出很多的内容。现代的察哈尔民族,已经不再直接将“万”字图形拿来,作为发扬传统文化的方式,而是以现代的审美和寓意,将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赋予了其能够延续下去的更优秀的生命力。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林林总总的察哈尔文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非常具有代表性“万”字图形设计。“万”字图形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有所不同形式的运用。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察哈尔游牧文化与“万”字图形却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在察哈尔文化当中,“万”字图形的演绎变化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从本民族特点出发,在尊崇、敬畏和顺应大自然等方面寻找到了契合点,以视觉语言的方式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沈艳.“”字纹初探[J].新视觉艺术,2011,(6).

[2]房魁娇.蒙古族家具装饰图案中的藏传佛教因素[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8(4).

[3]王同亮,张海波.蒙古族图形文化研究――浅谈蒙古族传统图形文化特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

[4]白凤.蒙古族传统图案分类和样素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

[5]许悦.“”字纹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6).

[6]成钢.内蒙古传统图形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7]格日勒图.蒙古族传统图形特征与审美价值[D].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4.

[8]何星亮.中国少数民族图腾崇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庄春辉.解读“”()字符及其不同变体的文化表征意义[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10]张若辉.浅析传统图形符号万字纹的象征意义[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2).

作者简介:蔚淑英(1968-),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绘画与艺术设计,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上一篇: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 下一篇:实时数据库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