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现代公民:地方普通高校的主要任务

时间:2022-09-05 01:24:30

培养现代公民:地方普通高校的主要任务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这样的人应该具备五种最基本的素质,培养这些基本素质应该重点强化三个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现代公民;基本素质;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93-02

对大学来讲,永恒的主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来培养这样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朱庆葆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不应该仅仅是适应一时之需,或者说不能仅仅着眼于解决社会发展的暂时的、局部的矛盾。大学培养的人才更应该立足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应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优秀的人才或最基本的力量。观察当今世界,这个人才和力量就是先要使大学生具有公民意识,成为优秀的现代公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精英,更应该注意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大学只是提供一个教育基础,培养的是人才的“毛坯”,大学生还要经历社会的长期磨砺或继续教育后才能真正成才。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现代优秀公民,在此基础上再把部分学生培养成拔尖创新人才,或许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路。

地方普通高校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主体,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英国大教育家纽曼指出,如果一定要赋予大学教育一个切实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他所说的好公民当然就是现代人或现代公民。这种现代公民教育是针对每一个人的。因为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精英人才,但每一个人都应该可以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因此,大学教育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关注少数,更不能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培养所谓的拔尖人才。对当代中国来说,大学正面临着“培养现代公民”这一时代课题。因此,有必要厘清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以及该如何有效培养这些基本素质。

一、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田建国认为“所谓素质,就是知识加能力,再加上能使知识和能力发挥作用的动力品格――做人和做事。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潜质教育,是‘化育’,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内化为信念和行为。从某种意义讲,化知为识,化识为智,化智为能,就是大学素质教育”。浙江大学从1995年开始提出“KAQ”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即在人才培养中,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个人素质(Quality)三者并重,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包括文理基础知识、专业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开发新知识的各种能力,如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内在素质,如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笔者认为,按照现代公民的培养目标,大学生必须具备如下五个方面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所肩负的使命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陶冶人性,升华思想、拓宽视野、铸造健康的人格。思想道德素质,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生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加强自律,追求道德完善,有效地激发出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才能把高尚的理想化为开拓人生与奋发成才的强大动力。

2.科学素质。科学素质(scientific quality)是指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质是指个人通过科学的和技术的训练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并能够运用科学思维、科学语言、科学方法遵循客观性的法则来解决自然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3.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对广义的人文科学所创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认识与运用程度,是个体相对稳定的气质、修养和行为方式,它包括哲学思想素质、审美素质和行为素质等。就整个人文素质而言,人文知识、方法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素质关心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人文素质作为匡正人类行为的内在力量,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弱、社会的进步、人格的高低、涵养的深浅、思维的形成和事业的成败。

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的主体意识。现代公民要懂得每一个人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给予的自由和权利,每一个人无论职业不同、财产不同、民族不同、不同,在法律面前都完全平等,能够正确处理权利与权利、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能够自觉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从历史的眼光看,这是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人才根基。

4.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指在学习前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和做出发明。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广采博取中力求达到博、深、新的统一,就是培养学生能够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兴学科与学术前沿的新思想、新动态,在变革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学会新的思维方式。

5.身心素质。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杰出的技能,更要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健康的体魄。身心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基本的保证。大学生既身体健康又心理健康,才能承受并克服困难和挫折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挫折环境,减轻和排除精神压力,有效地防止心理失调,才能在环境剧烈变化时胸怀坦荡,宠辱不惊,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镇定自若,游刃有余,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现代公民基本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从学生来看,大学学什么,怎么学;从教师角度看,大学教什么,怎么教,是大学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部在最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说:“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就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

(1)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意识。要使术业有专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而专业意识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专业意识,才能产生内在的专业发展动力,外在的教育才会产生效果。

(2)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将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则通过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和勇于质疑,加深理解科学精神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目前在我们的教育中,接受多批判少,遵循多质疑少,记忆多反思少。对人的评价标准上也是重听话、重分数、重背诵,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3)对学生进行博雅教育。所谓博雅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汉语翻译,也有的译为通识教育。它不仅引导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朝着具备良好专业知识、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的方向发展,而且激发学生对广博系统知识的追求,对人类不同知识领域的积极探索。博雅教育能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顺利实现不同知识之间的迁移,能够习得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养成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4)发挥教师的引领和榜样作用。广大教师是育人的主体,师德最关质量。每一位教授的渊博学识、学术成就、科学精神,对学生都有吸引力和号召力;每一位学有所成的博士的人生奋斗历程,都是动人的教育故事;每一位学养深厚、虚怀若谷、诲人不倦的教师,对学生都产生高雅的人格魅力。这些身边可亲可近的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更加直接、更加具体、更加真实。

2.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科学实践主要是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增加科学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提高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自觉地把本科生科研训练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师和研究生的项目研究,保证学生科研训练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学会做事。

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基层、面向群众、服务社会,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论述了大学的文化品位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每一所大学都应具有较高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位,这种文化的格调和品位是由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学风等聚合而成的,渗透到学校由内而外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高校应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自身独有的个性文化,这种个性文化是学校的“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是学校的“DNA”,是全校师生行为的“操作系统”。独特的大学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隐性课程,它既体现在校训校歌里,隐藏在学校传统中,也展现在教授的学术研究里,渗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要用心去感悟一所大学的文化,并在大学文化的熏陶中张扬个性,成长、成熟、成才。

[王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数学教学及研究。徐月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上一篇:教学质量始于过程管理的精细化 下一篇:以意逆志 直抵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