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合作探究学习策略初探

时间:2022-09-05 08:15:35

高中语文合作探究学习策略初探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提炼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这样,使课堂教学形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程内容的内涵,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呢?

一、学生的活动

(一)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它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孔子也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当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的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基本原则,具体步骤是:先拟定小组概况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再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

分组时,尽量做到科学合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要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性别、社交能力、性格、成绩等。分组时,成绩上“好、中、差”搭配,社交能力上口若悬河的和沉默寡言的搭配,性格上活泼好动的与内向沉稳的搭配。这样,不仅有助于小组角色分工,也可以让每一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利用互补优势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因此,使组与组之间有可比性,使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

综合各种能力选择出组长,每小组各设组长1名,个别小组还可增设副组长。任命组长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1.组长必须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2.组长必须是小组中成绩排在较前列的人。

3.组长必须是喜欢合作学习模式的人。

4.组长必须是具备自控型学习风格的人。

5.组长必须是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的人。

然后,按照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家庭情况等的差异进行分组,尽量要分得客观、准确,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异质能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较大的可能,因为差异也是一种资源;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使中等生得到锻炼,使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二)明确组内分工。

组内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组内设组长一名,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为使全体成员都能获得锻炼的机会,更好地运用班级小组合作学习,必须结合班内情况,明确班级学习小组成员的分工,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职责设定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人可管,体验集体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对小组的责任感。同时要注意加强组长的培训工作,由谁组织,以哪种方式发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由谁进行归纳总结,由谁记录,同学记录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等等,都要明确具体。总之,要求小组各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做什么。只有细致明确的分工,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才能顺利完成。为使全体成员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建立组内成员的平等关系,组内各角色可以实行轮换制。

在实践过程中,以“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为基本出发点分组后,由组长本着能够保障课堂纪律和能够便于合作学习和交流的两个原则,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具体职责如下:

1.组长:保证小组高效率地工作,保证每个成员都明白该做什么,各司其职;帮助化解争端,提出下一步的建议;负责讲解疑难,帮助同学快速完成学习任务;等等。

2.纪律组长(学习好的学生担任):负责两件事:第一,管理好本组成员的课堂纪律;第二,监督本组成员课堂讨论与发言,小组讨论,声音的范围是“20厘米的声音”,以不被第三人听见为准;回答问题时用全班同学都听得见的声音,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明白,并要求学生站好,大声说普通话。

3.字词积累者(学习差的学生担任):负责查找课文中的字词并解释,督促组织同组人员记忆、听写;对不认真或没记住的同学,及时地给予提醒并进行协调,以确保小组工作的正常进行。

4.作业组长(学习中等的学生担任):负责各学科作业的收交、发放、检查,并将小组作业完成情况汇报给各科课代表,课代表再将全班的作业及完成的质量、数量等情况报各科任教师;组内作业检查分工,实行每天家庭作业组间互查,并量化计入小群体考核。

5.问题组长:负责整理同学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解决。

6.课文朗诵及背诵组长:负责检查学生的课文熟悉及背诵情况。

在明确各自分工及对他们分别培训以后,就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各自职责行驶能力的监督和培养。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是否能跟得上,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持续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每天放学后,各小组进行汇报,各小组将平日情况进行汇总,经教师进行审查后,在班内评价表上进行公布。

(三)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知。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本质是交往,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二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因此,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强调的是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公进,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与学生平等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相信他们有创造的能力。

二、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要做好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挖掘文本教材的内涵,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实请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因此,教师必须担任起探究性活动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二)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再也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学生也不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和权威,参与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讨。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点拨,是助手。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再是老师讲得好不好,主要是看学生的参与度高不高,学生学没学会,学生参与度高就是好课,学生学会了就是成功的课。因此,要注重学生学习预案和学生课堂学习学案的制定编写。

(三)教师要做好学习的激励者和评价者。

随着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继续开展,教师要大胆放手,组织学生去做,引导学生去重视、去认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帮助他们更快地享受成功的乐趣。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对那些胆小不敢发言的要多加鼓励,让他们能勇敢地在全班站出来,对他们些微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对学生一些有创意的见解和主张,老师应大胆肯定,毫不吝啬地给予赞赏。

(四)教师要做好活动的学习者和反思者。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就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新课程的需要。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得以提高。

上一篇:质朴无华见纯真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