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浅析灾后羌族语言的保护

时间:2022-09-04 10:17:01

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浅析灾后羌族语言的保护

内容摘要:两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但是数年来,伴随历史的变迁和人类文明的进程,少数民族语言处在快速濒危和消亡的境地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2008年的灾难使羌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传统文化遭受严重的打击,但却又给这个民族带来了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想进入这个民族,一探其文化魅力。本文结合灾后四川省阿坝州5个县的12个羌族村寨羌语的使用现状,把羌语的保护和传承纳入文化产业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语言;传统文化;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H2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任何语言都具有交际和文化载体两个功能,但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的交际功能正在被减弱,所以,从文化价值的高度去认识语言的重要性,也只有将语言嵌入到文化产业,使语言与产业一起发展,才是得以保存民族语言的有效方式。

灾后羌族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新的机遇。一方面国家公布设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抢救、保护羌族文物遗存和文物藏品,羌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空前提高。从而为依托羌族文化资源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创造了重要的文化环境。具体如何将羌语融入文化产业并试图使其走出濒危的困境,本文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积极发展电影产业借此来宣传羌语

近年来,电影产业的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好莱坞大片、韩剧和日剧风靡银屏。以韩剧引爆的韩语热为例,究其原因是剧中所渗透的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观者,而观者需要通过学习语言去深刻的了解他所关注的文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文化的软实力渗透力是极强的。除此以外影片中出现的地点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新的火爆旅游热地,如《非诚勿扰》中出现的“人间仙境”――西溪湿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影片中拍摄到的西溪湿地有人间仙境一般的江南山水景色的秀美,勾起了不少人前往游览的兴致,自此,西溪湿地就出名了。而以羌族为题材的影片被大家所知道有《尔玛的婚礼》、《云上尔玛》等,多以展示民族文化与羌族风情,其中并没有对语言进行重点的突出和强调。所以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在剧本和台词的创作过程中,可加入音节容易掌握,印象深刻的羌语词或羌语短句,并在影片中重复出现,加深记忆,达到宣传和学习部分羌语的目的。(二)羌族酒歌、情歌也是非物质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在影片中如果涉及到这部分的内容,必须以羌语版本出现,让所有观者感受到原生态的美。恰恰影片中羌语版本的酒歌、情歌反过来又可以成为羌族青年学习的声影结合的资料,最后融入旅游文化展示与体验中。

二、录制精品羌语广播节目

当今,传播信息的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为什么使用广播作为羌语传播的一种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电波所及的地方都能够实现节目覆盖,声音节目制作和收听都比较方便。二是在交通不便、边远山区、海岛等,广播是传播信息知识的首选媒体。最后,广播的听众中老年人的比重不可忽视,录制精品羌语广播节目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唤起羌族人民记忆深处的羌语基因,只要是指羌族老者。因为羌族人口本来就少,加之各种外部及内部的因素,如今能用母语交流的羌族人越来越少,从而导致无法创造语言环境甚至有部分老人在多年不使用母语交流的情况下母语已经退化。所以羌语广播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羌族人民使用母语的本能。

三、设计带有包含羌族文字和语言的新颖旅游产品

羌语拼音文字虽然不是完全本土化的文字,但是它科学、系统地记录了现代羌族语言的语音,在双语教学和羌语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有可以充分利用羌族文字即新创作出来的羌族拼音文字设计成旅游商品,这不仅是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同时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一)旅游产品需要好的创意,既要打破传统的随处可见的旅游商品的模式,又要将羌族语言和文化作为必要的元素嵌入到商品中。所以创意可以在专业院校中征集,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集思广益,同时也可以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二)产品的生产过程。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同手工制作相结合,对于旅游商品中羌文字的嵌入,或写、或画、或刻可由人工完成一些限量版,增加旅游商品的收藏价值。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羌、汉双语教育。虽然羌族文化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受到了负面影响,但是越来越多的羌族人民正在努力主动的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当中也不乏很多青年人。双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涉及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人认为会加重少数民族地区孩子的负担,因为这意味着民族地区的孩子至少要掌握两门以上的语言。但是只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使孩子们认同并主动的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掌握自己民族的语言并不是一件难事。一方面鼓励从现在开始学好普通话,另外一方面又要让其知道母语的重要性。

另外双语教师的缺少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民族的教师讲不了普通话,讲普通话的老师讲不了少数民族语言。所以要特别培训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讲普通话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广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得到良好的保护,便可以起到传承文化的目的。经济的发展要求与民族语言的保护并不是对立的,是可以达到和谐统一的,通过把握正确的时机和采取有效的方法,使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精髓世代相传就不是奇迹。

参考文献:

[1]贾银忠.濒危羌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学.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

[3]谢元鲁.民族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马宁.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5

[5]刘琛.论大众媒介语言的全球化对民族语言的冲击和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6]朝克.中国的濒危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及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2009,3

[7]祁德川.民族语言文字问怎样才能更好的在旅游业中发挥作用.大理学院学报,2002,1

[8]陈兵.语言与文化对东盟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东南亚纵横,2009,9

作者简介:

马莉,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08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民航业继续“外冷内热” 下一篇:更清洁能源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