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五个关键词

时间:2022-02-12 06:26:30

中国风电五个关键词

风电是一个政策导向和市场并行的产业。从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出台,到“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建设,再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整个中国能源消费中占15%的目标设立,近几年来,中国风电的迅猛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来自政策层面的强力推动。

最重要的不是短期优惠政策

在影响投资和市场增长水平的关键因素――价格政策上,中国风电的支持机制已经从以资本回报率为基础的价格,和通过风电场开发合同的竞争性招标制度实现的平均价格,过渡到了根据风能资源的差异性进行调整的固定电价制度。

2009年开始,通过将全国划分为四类风能资源区域,固定电价制度确立了陆上风电的基准价格。区域性固定电价政策的引入无疑是中国风电开发的一项积极步骤,并为更强劲的增长提供了激励。

2009年底,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将满足中国15%的能源需求。这对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规模和节奏提出了空前的期望与要求,也是对风电发展的又一次重新定位。随着包括陆上、海上在内的七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开发规划的启动和迅速推进,中国的风电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2010年,实行了四年的“风电设备招标国产化率70%”的规定被取消,这标志着中国的风电产业进入了一个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之中。

对于中国风电机组制造企业而言,短期的优惠政策不是最为看重的东西,产业政策的整体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将成为决定中国风电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这点上,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风电的规模将发展到1.5亿千瓦的目标无疑给人以强烈的信心。与此同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和新能源发展规划的酝酿出台,同样给中国风电的远期发展定下了一个光明的基调。

电网接入难题有望缓解

但也必须正视,技术和机制上的一些问题,仍制约着中国风电的发展。

作为一个间歇性、多变化的电源,大型的风电开发势必会面临如何顺利接入电网的挑战。中国现有的风电场主要位于远离负荷中心的地区,那里的电网设施相对滞后。随着风电场规模在短期内的不断扩大,这一挑战也愈发严峻。

关于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目前中国政府、国家电网、风电开发商、风电设备企业正在积极合作,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能源局2009年8月以来组织风电各界召开了多次风电发展座谈会,调查研究中国风电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2009年11月开始组织电网公司和有关技术负责单位陆续对内蒙古、甘肃、东北、华北等风电发展重点地区开展调研工作,研究解决当前各地区风电在规划和并网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预见,这些调查研究将为中国风电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国家电网从上至下,正在全力解决目前电网的建设速度低于风电规模扩大速度的问题,国家电网从规划、建设、调度全面推进,成立专门的新能源调度机构,积极建设长途电力传输线路以满足大规模的风电和光电发展,电网建设与风电发展不匹配的问题正在积极解决中。

风电开发企业和风电设备企业也正在全力开发电网友好型的风电机组,有功无功功率在线控制、低电压穿越等技术的开发成功和通过测试,为风电接入的同时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风电场功率预测技术和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将使风电的调度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电网的技术标准和规定的制定并应用将为风电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发力自主研发

回到企业层面,身处一个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始发展的行业,中国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总被问到两个问题:是否拥有风机制造的核心技术,是否具备持续的自主研发能力?

中国风机生产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飞速进步,最明显的体现莫过于对大型风电机组的自主研发与制造。

2005年以前,中国风电场新安装的兆瓦级风电机组占当年新增装机容量还很少。随着国内企业兆瓦级风电机组产量的增加,2007年兆瓦级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占到当年新增市场的51%,2008年占到72.8%,2009年占到86.8%。兆瓦级风电机组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风电市场的主流产品。

为了适应世界风电机组大型化的趋势,以华锐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开始在研发制造大兆瓦级别风电装备上付出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年7月,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全部34台机组正式投运,并网发电。该项目全部采用华锐风电自主研发的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也是全球除欧洲外第一个海上风电并网项目。

10月,华锐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台5兆瓦风电机组正式下线。随着海上风电时代的到来,华锐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对10兆瓦及以上超大功率风电机组的研发。目前,华锐已获得相关技术专利60多项。

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国内品牌在研发上的投入不断提高,前十名的企业都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逐步建立起了整机制造能力,改变了以购买生产许可证为主的局面,委托设计、联合设计和自主设计成为国内品牌获得自主技术的主要手段。华锐等中国风电龙头企业已掌握了大型风电机组设计和制造的关键技术,形成了完善的自主研发和质量控制体系。

避免“内耗式走出去”

产能的集聚和国家风电布局的日渐完成,使风电企业走出去成为未来发展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国内风电企业正在积极开拓和进取的新方向。

在过去近30年来,全球风电装机量一直保持着每年20%增长速度。随着各国新能源政策的逐步释放,国际市场对风机的需求将是中国市场的三倍至四倍。从长远发展看,中国风电设备制造商必须通过挖掘国外市场,才能消化日渐扩大的产能,并真正成为国际领先企业。

随着今年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的成功并网发电,越来越多的海外开发商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中国风电行业开始加快走出的步伐,进入了国际化的关键时期。

但是,当70家中国风电企业纷纷准备出海之时,如何避免中国企业之间互相降价、甚至互相诋毁等非理性的竞争方式,如何避免内耗对中国风电行业整体信誉的影响,应成为中国风电人集体思考的问题。

此外,在经验积累和部分技术环节与国际前沿尚有一定差距的条件下,如何在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的同时,不断优化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样是所有中国风电企业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

中国风电企业“走出去”固然重要,但仅依靠成本优势,甚至为降低成本而牺牲质量,却不应该是企业的选择。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仅仅依靠价格低廉,是无法实现市场扩张的。

联合应对贸易保护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的风电企业不仅要专注于自身,同样要学会和适应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

今年10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接受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请求,着手调查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补贴政策,风能行业也受此牵连。这无疑是中国风电企业国际化道路上的第一次大考――刚迈出国际化脚步,就要面对贸易保护的硝烟。

在这样的时点上,全行业都应该行动起来,集合人力物力财力,寻求应对之策,由相关协会牵头,到美国各州走访,拜访美国相关的协会、商会和参、众议员。中国毕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并且对于美国实现其新能源战略而言,更多、更好、更具竞争优势的中国新能源设备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上一篇:马来西亚的亚洲愿景 下一篇:欧元区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