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美

时间:2022-09-04 09:43:55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美

摘要:指出了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一直深受世人的喜爱。古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那深远微妙、耐人寻味的无限意境是最让人着迷的地方。从确定中国古典园林环境给其中活动的人什么样的感受出发,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种感受的一般形式与设计思想,以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意境的营造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人

中图分类号:U98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120-02お

1引言

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天道与人道合一。这是中国人基本的宇宙观念。中国人的心灵向往融入宇宙大生命体中,故而有追求静、远的倾向。拿中国画来说,它给人的心灵感觉是宁静的――宁静之中有无形的生气浑然流动,无论山水或是花鸟,都有那么一种至静而动的气韵;这种宁静的生命又是玄远的,每一个具体的山水形象或花木竹石的存在,都仿佛不只是它们本身,还显示着一种旷邈、幽深的存在。所以对于园林意境的深入把握,意味着必须去捕捉那闪烁不定的精神根源。

2禅文化与审美意识

儒、道、释三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三个坚实的支柱,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儒家学说是倾向于群体的关怀,是封建时代意识形态的正统,其学说经常被统治阶级奉为治国安邦的理论基础。道家学说更倾向于个体的关怀,强调追求自我,寻找内心真正的自由。释即佛家和佛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渗入了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使之成为包含道家思想的佛教。经此中国化的佛教在中国弘扬光大,千余年来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与纯粹的宗教哲学和宗教体验不同,禅宗的观念和禅悟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向人生境界、包含着类似审美的体验的。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非常重视人的“悟性,倡导“顿悟之说。这种“顿悟之说普遍得到文人士大夫的认可,并通过文人们的参与设计融入到艺术创作实践中,从而使其艺术创作更强调意境之美,更加追求创作构思的主观性和自由无羁,使得文人们的作品达到情景交融、哲理相通的境界。

3禅文化与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及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使某个时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融合的体现,园林是物化了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园林艺术将中国古典诗画艺术,审美艺术融于其中,以景寓情、感悟咏怀,成为传统文化表达的有力形式语言,也是古典园林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并最终确立的创造宗旨。从园林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禅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文人士大夫立足于心性自由、旷达适意的生活态度,以及自然清净、含蓄淡远的审美情趣,这些原因促成了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的兴盛,并且带来了园林艺术特征发生质的变化,引导人们从宏观的方式转为从有限空间中体会心宁神怡之感,重在从有限景观中获得心灵的自由释放和精神的解脱。拿谢灵运山居和白居易庐山草堂来对比,前者追求的是人在恢宏自然景观中心意的自由驰骋;后者虽也是为了“仰观山,俯听泉,但已重在以四周近景给他带来的宁恬心境为园居之乐,并由此而获致心意的恬静无虑,并不追求在园林中囊括大范围的景物空间。

禅的精神核心不是让人从“外寻找观察,而是引导人向“内体悟自己的生命本真,只要心性虚空自在,不固执于眼前的具体事相,无所束缚,即是处境不染,即可以处处得法,时时在道。禅宗的心性观渗透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使他们领悟到一个比外在世界更自由、广阔的心灵天地。从唐代至宋代,文人园林艺术逐渐趋向于追求精神之美,即在有限景观空间中求得一己性情的自得其乐,在这种自适中体味人世间的安宁与和谐。借有限的物质实体组成的空间,构建出精神的无限天地。这种园林审美趣味取代了以往那种把大规模的自然山水形态纳入园林之中的追求,表现为追求触景生情、因景成趣的意境美。

4中国园林艺术中展现的妙造自然

4.1掇山叠石及理水

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是大地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历来都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是园林的骨架。石头可单置以供观赏,或灵活地点缀于宅第之中、阶前庭院,也可以使人们在日常起居之间体会到自然的情趣。在现保留的园林中可以看到古人掇山叠石的一些经典之作,如苏州个园的四季假山等。

山因水活,山环水绕相映成趣,园林才能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空间形态和意境,才能有灵动的自然趣味。水体在园林中妙造自然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体现自然河川溪涧之美,引发人的逸情幽兴;二是可以组织景观,利用其流动、灵活的特点,把山、石、建筑乃至清风、明月等气象因素,都联系为一个浑然整体,使人造园景有如自然天成。此方面的佳例更是举不胜举,如苏州拙政园、沧浪亭、北京颐和园等。

4.2建筑物与天然美

除山水外,建筑物是构成园林景境的要素之一。中国园林建筑的基本原则是以山水为主要框架,结合山水及地形特点,巧妙布局建筑物,使之与山水风格统一,相映成趣更加凸显园林景色之美。相较于西方古典园林建筑支配、控制整体景观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依存于自然景观,建筑成为人与自然景观沟通的重要中介。中国古典建筑自由式布局,是它们能产生自然效果的重要原因。如亭榭在山间、水边、花树之中点缀;楼阁则宜于涵容全景,供人登临远眺,起整体观赏作用;山坡之上可以置爬山廊;园林边界地带可以复廊做界,使人能兼观内外之景;还有桥或直或曲,或横跨水面,或是曲径贴水而行等等,都是为了适应妙造自然地需要,不同的山水条件可以有不同的建筑形式。

4.3因借得体与妙造自然

山体、水体、建筑、花木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园林自然美的关键是如何把四者组织成一个宛若天然的艺术整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创造自然景观境界时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做到了这点,就可以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所谓“因,即因地制宜,是古典园林整体规划获得自然天成效果的基本条件。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要首先遵守这个原则。因为如不能巧妙地利用其地理环境的特点,扬长避短,则很难有天然美。这方面也有不少的杰作,如无锡寄畅园、承德避暑山庄。

“借,即借景得体,是结合因地制宜更进一步实现妙造自然的重要方式。古典园林的整体规划设计除了随自然之势外,还必须考虑如何最大化利用周围环境美景突破园内自然条件的限制。借景就是在场地原有的基础之上,以适当的观赏角度安排景观,使园内与园外的景色融为一体,延伸和扩展视野的深度与广度。对景或框景就是园内互借的手法之一。即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者窗户,使两处景观之间产生对应的关系,相互交流、融合,给人景外有景,山重水复的感觉。当然这借景的基础还是建立在古典园林本身就是一个微型宇宙,小小的空间内五脏俱全,加上建筑的通透设计,使得园内空间富有层次变化,形成丰富的自然情趣。

总之,因地制宜,借景得体,是中国古典园林在达到妙造自然审美效果的基本手段。这种方式将人工创造和谐结合于自然环境之中,使人为景观既不失精美巧妙,又给人似出自然造化之手的感受。它既区分于欧洲古典园林的人工规则美,又区分于纯自然的景观效果,的确称得上是“妙造自然。

5结语

园林是物化了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它是一种荟萃文化,积淀传统的有力形式 ,以景寓情,感物咏怀是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最终确立的创造宗旨,也是做设计时要重视的一个设计宗旨。因为园林只有意境到了,才是一个完善的园林。オ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2]周维权.中古古典园林史[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窦武.文士园林试论[J].建筑师,1993(36).

上一篇:大枣在休眠期内酶活性动态变化 下一篇:论东吴小筑的园林美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