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之道

时间:2022-03-25 05:37:28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之道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媒介,彰显着园林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也反映出中国造园家祟尚自然、师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园林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寻找一个和谐和平衡的形式与自然和谐共存,同时创造出独特的自然美。这便是其自然之道。

关键词:

古典园林 自然 和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24-02

造园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则直接影响着园林所呈现的风貌。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是一种空间艺术,造园者合理地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对自然进行艺术再现。

说到中国古典园林,不得不提到《园治》一书,其核心和宗旨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所谓“人作”就是人工所作,“天工”指天工开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说园林虽属人力所为,但是却如天然生成一般。“天开”之美是至高的美,因而也是人工造作的艺术目标。天工美要优于精巧繁琐的工巧美,因此造园师要竭力师法自然,消除人力雕琢的痕迹,在园林的有限天地中艺术地再现大自然的山水泉石之美。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得自然之道,从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谛。

一 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祟尚自然的园林审美观的形成,与文人士大夫园林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

秦汗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开始形成,典型代表是阿房宫和上林苑。此时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上林苑囊括了长安城的东、南、西的广阔地域,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东汉时,则出现了私家园林,以梁冀的私家园林为代表,其“深林绝涧,有若自然”,规模阔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士大夫多任性放达,加之江南风光秀美,寄情山水成为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风尚。陶渊明等人甚至弃官归隐,流连于“日涉以成趣”的简朴小园。

隋唐时期,虽然魏晋风尚已成过去,但隐逸的生活方式仍然受到一些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隋唐时期私家园林的代表。

到了宋代,绘画技法和意境被用于造园中,来塑造园林山水形态,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完善。

明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烂熟期,造出了像拙政园、留园、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的诸多园林艺术精品。明清园林带有很强的文人写意色彩,师法自然、因地造园、注重山林趣味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最终成型,同时也把“宛自天开”作为造园的最高理想。这时的园林设计更多的是倡导回归自然。告诉造园家不要忘记从自然界中寻找灵感。(图1)

二 自然之道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推崇自然,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源来自于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中国古典哲学虽对“天人合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欣赏并推崇山川草木的自然美,同时在模仿自然的时候又通过艺术手段实现对自然的超越。不同于西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色彩,中国园林表现出来的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的生态哲学观,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其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规定对中国园林艺术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儒家既推崇人文美,也注重自然美,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还不忘遵循自然规律以保护生态,孔子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明确反对过分剥夺和损害自然。

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与集大成者庄子把自然作为哲学的思考对象,并且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拓展。老子时代的哲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面对自身赖以立足的大地,人们的悲喜哀乐之情常常来自自然山水。老子从大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鲜明形象主要是山岳河川这个现实中,用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去预测宇宙间的种种奥秘,去反观社会人生的纷繁现象,感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万物本源之理,认为“自然”是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学观。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哲学观念,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主张一切纯任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念,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老庄哲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几千年前就奠定了的自然山水观,后来成为中国人特有的观赏价值观和对美的追求目标。

禅宗以其佛学生活化的特征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自唐以来,尤其是宋朝,禅宗更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阶段。唐宋时期的禅宗寺庙以及文人园邸为了追求“空”的意境,将简单与清幽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追求“内”求,去体悟自身的本性。心性境界不再依赖外界而是靠内心的澹泊去获得。在禅宗园林中,一石可以是须弥山,一沙可作一世界。禅宗园林的基本造园技法是以片石堆砌为山,也可以一石为山。最主要的是留有面积较大的空地,如画中之留白,以此凸显“空”的意境。在这种园林中人们已不再是用眼去看景致了,而是用心去参、去悟。

道家主张“以人合天”,提出“法自然”、“法天贵真”,儒家探究“以天合人”,所以,中国的古典园林遂成为“艺术的宇宙模式”。中国园林在营构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并力求打破形式上的和谐和整一性,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三 古典园林的自然美

自然界是一个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园林风景要显得自然有生机,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布置各类景物。中国古典园林在从西汉私家园林的诞生到明清达到艺术高峰的漫长历史中,都延续着自然山水园林风格,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在国际上被称作“自然山水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包括了山水的自然美、植物的自然美、建筑的自然美和景观的风格多样。山水的自然美包括了自然形态之美和自然结构之美。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造型是从自然界提炼出的典型形态,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大自然。此外园林自然风格的形成关键在于自由布局,造园时常因地制宜、随高就低地布置园林要素,并不讲究对称。植物的自然美体现在:花草树木虽然也经过人工培植和修剪加工,但是却基本保持了其自然生长的姿态,不留下任何人工修饰的痕迹。建筑物的自然美体现在其独特的风貌上:园林建筑的布局与朝向根据审美与实用的需要来构建,建筑形态多“曲”,力图与自然协调,呈不规则的自然形态,房屋的结构富于变化,为使建筑物有效融入环境,依地形的高低曲折来立基,园林房屋多开敞,房屋四壁常被栏杆或者空透的门窗所代替。最后是景观的风格美,主要分为雄伟与秀丽两种风格,即阳刚和阴柔美,常常是雄伟中有秀美,秀美中有雄奇,互生互济。

以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为例,其在规划设计时,从选址定位、相地布局到景观配置、尺度比例都注重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条件,保持天然的野趣、真意。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三十一景。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的特色。拙政园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各式亭轩楼阁临水而筑,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形成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充分彰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图2)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艺术的一大瑰宝,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美的领悟和高度的鉴赏能力。中国古代造园人追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理念,把“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作为造园主旨,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完美融合,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的独特风格,它将带我们穿越历史,体味古人的诗意人生。

上一篇: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沈阳地铁座椅的设计研究 下一篇:衣架设计中的情感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