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促思, 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时间:2022-09-04 08:42:46

以图促思, 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它的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的图像结合起来。在我们语文的教学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以图促思,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一、用好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以三年级下册《燕子列车》这篇课文为例,课文进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不但感人,而且配了一副美丽的插图。图画画了小女孩贝蒂救护燕子的一幕。老师可以好好利用这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贝蒂的动作,神态,从而想象人物的内心,理解人物的所思所想,真正读懂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这篇课文描写贝蒂的部分只有三句话,课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改写课文,以贝蒂为文章的主人公,以课文插图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想象,以贝蒂的活动为主线来改写这个故事。学生要完成好这个作业必须充分理解课文,仔细观察插图,并且要求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路来写,这是非常锻炼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的一个作业。

二、配上插图(简笔画),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

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具体形象来展开思维的过程,亦称直感思维,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想象是形象思维的翅膀,使思维在脑际空间自由翱翔。训练想象能力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开端。课文是由抽象的文字组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把抽象文字转化成图画,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再现情境,释疑解难,还可以复述课文以及指导背诵,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调动学生的感情。

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望天门山》一诗时,教师运用简笔画再现课文情境,一边读诗句,一边与学生合作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简笔画,一句句优美的诗句,转化成美丽的图画。然后指导学生观察简笔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这个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通过重点品读动词“断、开、流、回、出、来”,读出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感受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最后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简笔画,说说诗歌的意思。笔者在运用上述方法后,发现学生在图画的帮助下很快就把诗歌的大意说了出来,背诵也比平常快了好多,这都是简笔画的功效。

三、画好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及梳理知识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组写景的文章,共有三篇写景的佳作,分别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大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三篇文章在写法上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基本上小学阶段写景文章所要掌握的表达方法,在这三篇文章上都有体现。这三篇写景文章都用了总分的写法,在表达上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语句优美,描写生动具体。不同的是他们的写作顺序,《富饶的西沙群岛》按地点的不同来分别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美丽的大兴安岭》按春夏秋冬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香港,璀璨的明珠》按照香港几个方面的特点来组织行文。在复习这一单元时笔者运用了思维导图帮学生进行梳理,让学生对写景文章的不同写法一目了然,了解写景文章常用的三种写作顺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理清重难点。

第六单元的作文就是让学生写一写“风景优美的地方”,作文内容与本单元主题非常吻合,本单元阅读课上学到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迁移模仿。笔者初步尝试把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教学,通过对作文思维过程的剖析与层层展示,帮助学生掌握作文规律,在写作时发散思维、理清思路,有章有法,达到掌握写作方法的目的。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把它一一列出来。这个步骤是先让学生从脑海里搜索相关材料。然后让学生思考哪个地方你印象最深刻,最吸引你,为什么?这个步骤是让学生从众多材料中选择最典型的那个来写。最后回顾第六单元三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思考你打算选择哪一种顺序来写,可以用上哪些表达方法。这个步骤是让学生构思文章的结构,以及思考写作将运用的表达方法。把这些思考的过程画成了一张思维导图,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思维的过程。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一个起始阶段,教师通过画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白了一篇作文如何选材,如何构思,这对三年级初步学习习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学生按照方法去做,基本上都能写出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文章条理清楚,大都能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文章写具体。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

上一篇:培养问题意识, 让学生敢问\好问\善问 下一篇:优化课堂,彰显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