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理解题常见设错点

时间:2022-09-04 08:13:18

文言文理解题常见设错点

每年高考,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解答文言文阅读理解题时失分较多。一是因为这类题型关涉整篇文言文,遇到难度稍大的选文或者题目时,考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只有毫无目的地瞎猜;二是没有认识一些命题规律,没能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理解文章大意类题目有多种考点,如分析人物性格、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观点等。主要包括信息筛选题和分析概述题这两大类题型。了解命题的一些基本规律及解题时应该注意的地方,答题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准确率。

信息筛选题的设错点并不复杂,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备选文句的陈述对象、陈述内容与题干不一致。有的试题只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内容的理解,如2011年全国卷Ⅰ第9题,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备选文句①表现熊鼎的孝顺,文句②是熊鼎的谏言,表现他正直和敢于直言。这两项的内容明显与题干不符,由此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D项。

二是备选文句的内涵需要结合原文语境仔细辨析。如2009年重庆卷第9题,要求学生筛选“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备选文句④“愚者多财生其过”,备选文句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这两句单独理解均有一定难度,需要结合上下文来解读。“愚者多财生其过”的上文说“贤者多财损其志”,两相对照就容易理解了,意即“如果愚笨的人财物多了就会让他犯错误”,与题干内涵不一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也要结合上文语境来理解,引述古人之语,并非专对“贪鄙”而言,也与题干不符。理解清楚之后再来答题,就显得容易多了。

分析概述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对文章主旨或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大多要求选出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也有试题要求选出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相比之下,这类题型的设错点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文言文理解题常见的设错点有:

曲解词句

主要是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不当,表述中解说失实。如2011年浙江卷第18题D项,曲解原文“诸囚闻其迁,皆垂泣”的意思,说成“囚犯们因张文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实际上,“迁”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平级转调和降级三种情况,其具体含义要视上下文语境而定。上文说“拜侍中,兼太子宾客”并无贬谪之意,选项D曲解了“迁”的含义(只有“左迁”才表示“贬官”)。曲解关键词句是比较典型的设错规律之一,阅读和分析时要特别细心,对初读有疑问的选项必须多留一个心眼,反复揣摩和辨析关键词义,特别是易望文生义的重点实词或多音多义词。

混淆时间

事件发生在甲时,却说成是乙时;或者将未发生的事说成是已发生的事,将已发生的事说成是未发生的事;或者故意混淆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如2010年山东卷第12题C项说“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根据原文,申甫被皇帝召见后,“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在先,皇帝“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在后,也是混淆了两件事的时间顺序。又如2009年全国卷Ⅱ第10题C项说“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实际上原文中县官刘僧秀已经放出灌溉农田之水进入瓜渠,选项将已然之事说成是未然之事。遇到题干中含有“想要”“已经”等时间副词,不可掉以轻心,要抓住时间线索进行梳理,进而分辨清楚。

无中生有

文中没有之事,仅凭主观臆断而说有。如2011年广东卷第8题D项说“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其中“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就属于无中生有的信息。此种设错点,要求我们阅读时充分尊重原文,不能仅凭主观来分析判断。

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

主要是涉及到范围时的扩大或缩小。如2010年四川卷第10题B项说“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原文信息是“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选项明显扩大了范围。又如2009年北京卷第10题D项说“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实际上,原文说“叔孙通使征鲁诸生”时,“鲁有两生不肯行”,只有两个鲁生不肯合作,而不是全部,明显是以偏概全。对此类设错点,要注意是否因夸大或者缩小范围而失实。

妄加推断

主要表现为因果推断时仅凭主观臆断。如2011年湖北卷第12题A项说“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文中张释之进言意在向文帝说明“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的道理,由原文也可以推知,文帝明白的是国家兴废大事比个人死后之事更重要的道理,此选项属于妄加推断。又如2008年北京卷第10题D项说“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但根据原文全篇来看,“令行禁止,诉讼锐减”的原因不是他“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而是因为他善于理政,崇尚礼仪且礼贤下士,此选项是妄加推断之语。此类设错点,要求我们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结合全文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不能仅凭只言片语来断定。

胡乱联系

没有逻辑关联,硬要强加某种逻辑关联,风马牛不相及。如2009年重庆卷第10题D项中说“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被获为警戒”。根据原文,鸟和鱼被捕的原因并非“贪高”或“贪深”,而是“贪饵”。此选项表面上是在围绕主题陈述,实际上是胡乱联系,强加逻辑。对此类设错点,考生要根据文章主旨或中心来梳理,顺藤摸瓜,找出错误所在。

张冠李戴

把对象甲当成乙,或把甲做的事说成是乙做的,或对甲做的事说成对乙做的事。如2008年山东卷第12题B项中说“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原文是“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意思是“我从家里偷了面请邻居家的妇女烙的,只管吃不要说出去”。张诚偷的面不是邻居家的,而是自家的。对此类设错点,要认真与原文对读,仔细甄别,弄清对象。

当然,以上设错点并没有囊括全部,仅仅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种情况。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还可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加以总结,在答题时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作者系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

上一篇:读了,就有收获 下一篇:“言”与“文”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