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蛋白过敏所致婴儿腹泻临床分析20例

时间:2022-09-04 06:33:53

牛奶蛋白过敏所致婴儿腹泻临床分析20例

[摘要] 目的 探讨牛奶蛋白过敏致婴儿腹泻病的诊治经验。 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的20例1~6个月患儿,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腹泻伴/不伴脓血便。行电子肠镜、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凝血系列、便常规及培养、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 结果 除部分患儿轻度贫血、便常规异常外,血小板计数、凝血系列、肝功能均正常。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有一种或多种蛋白不耐受。肠镜结果示:肠黏膜不同病理改变。 结论 牛奶蛋白过敏是引起婴儿腹泻病的原因之一,回避牛奶蛋白/氨基酸配方粉是解决牛奶蛋白过敏引起腹泻的最好选择。

[关键词] 牛奶蛋白过敏;婴儿;腹泻病;氨基酸配方粉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1-0131-02

牛奶蛋白过敏是小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婴儿牛奶过敏发生率达2.0%~7.5%[1]。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儿科医师越来越关注牛奶蛋白过敏与婴儿腹泻病的关系。本文对近两年来我科住院及门诊由牛奶蛋白过敏所致婴儿腹泻病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20例1~6个月婴儿,其中男15例,女5例,全部满足下例条件:①主要症状除反复腹泻外,部分伴脓血便、呕吐、湿疹;②肠镜提示肠黏膜有灶性红斑、小结节、糜烂甚至溃疡等不同病理改变;③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一种或多种蛋白不耐受;④食物回避试验或激发试验阳性;⑤辅食添加至蛋清/蛋黄、鳕鱼、牛肉、鸡肉、小麦、西红柿、大米中的3~4种。

1.2 方法

采集患儿喂养史、家族过敏史及临床表现,对20例1~6个月婴儿进行血细胞分析、凝血系列、肝功能、便常规及培养、肠镜检查、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

2 结果

2.1 过敏情况及喂养情况

20例患儿5例皮肤湿疹,2例家长患有过敏性疾病,15例配方奶粉喂养,3例母乳+配方奶粉混合喂养。

2.2 临床表现

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给予添加配方奶粉喂养后,出现腹泻、脓血便、呕吐、湿疹等。发病时间大多为生后1~3个月,临床上均以反复腹泻伴/不伴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既往诊断急性腹泻病或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予抗感染、补液、止泻等对症治疗后,大便呈黄色糊状,无肉眼脓血便及镜下血便,每日1~2次,不久再次发作。其中5例伴有皮肤湿疹,大部分湿疹见于颜面部、颈部、两耳廓及四肢褶皱处,临床表现为瘙痒,部分可渗出、结痂,皮肤科予外用药局部治疗后好转,但经常复发。2例患儿家长有过敏性鼻炎病史。

2.3 辅助检查

2.3.1 血细胞分析检查 20例白细胞计数均正常,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4例,贫血5例,血红蛋白(95~105) g/L。

2.3.2 便常规检查及便培养检查 便常规检查:白细胞++~+++/HPF,潜血试验阳性12例;白细胞+/HPF,潜血试验阴性5例;白细胞(3~5)/HPF,潜血试验阴性3例;20例便培养均为培养出致病菌。

2.3.3 凝血系列、肝功能检查 20例患儿化验凝血系列、肝功能均正常。

2.3.4 肠镜检查结果 20例全部行电子肠镜检,15例肠黏膜灶性红斑、小结节、糜烂甚至溃疡;5例肠黏膜无明显改变。见图1。

2.3.5 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检测 采用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抗体检测试剂盒(美国BIOMERICA公司出品的Allerqua-ntTM Food IgG ELISA Kit),酶联免疫法检测20例患儿对牛奶、鱼、虾、大豆、花生、蛋黄/蛋清、牛肉、鸡肉、西红柿、小麦、鳕鱼、玉米、大米等14种食物的敏感性;结果判定在全自动酶标仪450 mm波长处测定每孔吸光度A值,通过与标准曲线比较得到IgG浓度(nakt/L)。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判断标准:0级为阴性,+1级为轻度不耐受,+2级为中度不耐受,+3级为重度不耐受,20例患儿检测结果示:15例仅牛奶+3;3例牛奶+3,蛋黄/蛋清+1;2例牛奶+2,鳕鱼+1。

2.3.6 食物回避试验或激发试验 食物过敏的最好治疗是回避不适宜食物,而激发试验则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2]。所有患儿在未给予特殊药物治疗前,回避原有配方奶粉、母乳喂养及添加辅食,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商品名纽康特),其中12例在1周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粪便转为黄色糊状,复查便常规白细胞(0~3)/HPF,潜血试验阴性;5例3 d复查便常规白细胞阴性,潜血试验阴性;湿疹患儿2周内湿疹完全消退。本研究随访3个月以上患儿15例,其中12例服用氨基酸配方粉3个月后替换为普通配方奶及添加辅食半年内无临床症状,其余3例停用氨基酸配方粉后再次出现腹泻、脓血便,呕吐及颜面部湿疹,更换为氨基酸配方粉后不久临床症状消失,表明小儿腹泻病与牛奶蛋白过敏密切相关。

3 讨论

婴儿是食物过敏的高危人群,其中以牛奶蛋白过敏最多见。牛奶蛋白过敏是指机体牛奶蛋白的高反应性,可涉及多器官和多系统,表现为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症状[3],临床可分为IgE介导型和非IgE介导型,前者表现为皮肤搔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喘息发作、鼻炎、呕吐、腹泻等,常在进食后数分钟内出现;非IgE介导型主要表现为特异性皮炎、慢性腹泻、脓血便、缺铁性贫血、便秘,湿疹等,部分患儿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多于进食后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4]。本研究对象为1~6个月婴儿,以腹泻、脓血便、呕吐、湿疹等为主要表现,发病隐匿,以非IgE介导为主,与文献相符。

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需要详细地收集病史、喂养史、家族史等多方面的信息。临床常用方法有:牛奶蛋白回避及激发试验、双盲安慰剂对照牛奶激发试验、食物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血清异性IgE测定等[5,6]。双盲安慰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牛奶过敏的金标准,此方法诊断周期长,程序较复杂,且条件要求高,目前较少采用。临床上常用的是通过采集临床症状、生长发育情况、家庭过敏史、喂养史及添加辅食等,结合皮肤点刺试验和牛奶回避、激发试验诊断牛奶过敏。临床实践中,小婴儿牛奶蛋白过敏以非IgE介导为主,血清异性IgE测定阳性率极低。婴儿皮肤娇嫩易致皮肤点刺试验不准确,痛苦较大,故临床仅作为参考。本实验研究对象为小婴儿,其中5例皮肤湿疹,2例家长有过敏性疾病,15例生后奶粉喂养,混合喂养5例,提示病史资料的收集对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牛奶蛋白回避或激发试验对IgE介导或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均有效,简单易行,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最常用方法[7]。本实验20例小婴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腹泻伴/不伴脓血便、呕吐、轻度贫血、皮肤湿疹等迟发型牛奶过敏。既往以急性腹泻病或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治疗无效或不久再次发作,而给予氨基酸配方粉(纽康特)替代饮食或回避牛奶蛋白摄入1周后,大便每日1~2次,性状为黄色糊状,未见肉眼血便及镜下血便;2周内患儿湿疹完全消退。停用氨基酸配方粉再次进食普通配方奶粉及牛奶蛋白后,部分患儿临床症状复发,与本实验结果一致。

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主要有环境控制,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而回避牛奶蛋白及含牛奶蛋白的食物是治疗的关键。氨基酸配方奶粉是以纯化的氨基酸或寡肽为基础,完全回避了牛奶蛋白,且含有正常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营养可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正常需要,是目前解决牛奶蛋白过敏的最好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同辛,张慧. 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1):1697-1700.

[2] Vlieg Boerstra GJ,Bijleveld CM,Vander Heide S,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challenge materials for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food challenges in children[J]. J Allergy Clinlmmunol,2004,113:341-346.

[3] Sicherer SH,Sampson HA. Food allergy:recent advances in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J]. Annu Rev Med,2009,60:261-277.

[4] 龚四堂. 小儿食物过敏的消化道表现[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17-18.

[5] 张凤娟,孙正芸,程蓓蕾. 口服益生菌对早产儿消化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11):1069-1071.

[6] 张露,林燕妮,梁晓红. 67例牛奶蛋白过敏症临床诊治分析[J]. 当代医学,2011,18(9):109-110.

[7] 王文建,郑跃杰,罗宏英. 婴儿牛奶过敏23例临床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4):383-384.

(收稿日期:2012-09-03)

上一篇:男性肛周脓肿引起盆腔脓肿1例分析 下一篇:透明液晶显示器色度特性研究